发布时间:2013/12/25
1326次查看
曹保义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师大二附中)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普通高中示范校,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是一所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它宁静致远的纯美,人本和谐的内涵,自主人文的特色,锐意改革的精神,以及传递希望延续梦想的执著,带给学生们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是一种不断前行的力量和追求。
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地,北京师大二附中以“出经验,出人才”为己任,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改革,逐步确立了“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观,明确了“三兼优一发展”的办学目标,在文化育人之路上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高贵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身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思想引领者”,曹保义一直行走在“求真、崇善、爱美”的校园净土,同时他又孜孜不倦地躬耕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倡导“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弘扬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理念。在他的内心深处,责任很重要,学习是必需,合作更有生命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通过审美化改造,曹保义校长积极践行“欣赏型德育”,强调德育实践,化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剔除功利,让德育返璞归真。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从容而淡定。
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追溯自己的成长历程,曹保义坦言,“我赶上了一个比较好时代”,北京师大二附中有着“特别适合教师成长的土壤”。因此,曹保义得以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迅速得成长起来,成为“西城区优秀园丁”,直至成为一名生物特级教师,一所知名学校的校长。
1978年,曹保义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同年,任教于北京师大二附中。在那个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尝试改革开放的年代,各个方面步入正轨,各种继续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每个礼拜都有教师的培训,大家都愿意学习,而且老师们有一种心气,有一股干劲,有着浓厚的追求积极向上的氛围,曹保义“理所当然就投入了进去。”
刚刚二十岁出头,曹保义当时的感觉是朦朦胧胧的,但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当了老师,就应该把学生教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引以自豪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有着这样一个共性: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无论自己喜欢不喜欢都要把事情干好,干出成绩来。也许,这就是那个曹保义心中的“好时代”赐予给他的独天得厚的一份礼遇,从此一直影响着他。
“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兴趣可以慢慢培养,从而变得有兴趣;没有能力可以慢慢锻炼,逐渐长能力;知识不够还可以再学习。但是动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责任!”
回忆起这段经历,曹保义谈的更多的是责任,他深情凝望,丰富、深邃的眼眸,似乎把他的记忆带回到30年前那个时代。
北京师大二附中自建校之初就有这样一个定位:教育改革的试验基地,教育教学的实习基地。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师大二附中要成为一个出人才、出经验的地方,作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也是按照这样一个定位制定自己的追求,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同时,北京师大二附中有着北京师范大学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曹保义给自己的头上套上了一个“圈”,这个圈是他自己自觉主动带上的,在无形中给自己以鞭策,直至以后做了校长,他的脑袋上依然有这一个“圈”。这个“圈”就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定位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敬重。
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们不仅仅要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培养出合格的中学生,而应该有着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因此,曹保义当时几乎听完了自己所认识的所有名师的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无论是本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知道了高标准是什么,才能够找出自己哪些方面不足,从而把各家的长处学来,使自己对教育教学和本专业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
显然,曹保义有累的时候,也有倦怠的时刻,但他能够很快就调整过来,还得使劲干。靠的是什么呢?有时想来想去,其实非常简单,用曹保义的话说,“我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这样干。”
“二附中一直具有不等、不靠、不要的习惯,靠自己才能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人,老师们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学校才能成为‘出经验,出人才’的地方。”在曹保义的记忆中,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改革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实验也为北京师大二附中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老校长曾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你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不一定是合格的二附中的教师。”
当了校长以后,曹保义经常这样提问自己,“北京不缺少名校,为什么北师大还要办一所附中呢?”他常对老师们这样说,“二附中要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当之无愧的名校,就要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就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并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
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后来做校长,曹保义始终尊重并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那是他自己给自己头上戴的“圈”,再加上年轻时代所树立的根深蒂固的“责任”意识,使他一心一意、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不为功名利禄而动摇他的信念和理想。他自称“虽然我上学的时候没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但我工作的时候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责任”意识和时代的烙印,使得曹保义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中断过学习,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曹保义又读了一个本科,而且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显然本科学历对于曹保义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就是觉得自己在校学习的那些知识毕竟是70年代末学的,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学习。
90年代初,曹保义接着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还到日本富山大学教育学部进修学习了一年半的时间。随后,在北师大研究生院进行学习了四年的时间。2001年5月,曹保义参加了东北师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连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曹保义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笃行者和倡导者,曹保义特别希望年轻的老师能够不断的学习。在他看来,当老师主要传授过去的知识,是一个最容易保守落后的职业,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时代的特殊性或许就在于此,它给予的积极意义,很多时候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指引着你,直至在你走了很远回头张望时,依然可以深刻感受到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价值。
尊重自主发展,倡导人文教育
北京师大二附中始建于1953年,近60年发展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人文素质教育”和“自主性发展”的育人特色,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大多数教师的思想之中,表现为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
“尊重学生自主”是北京师大二附中人在教育观上达成的共识,其更深层次的涵义在于办学的自主权,在于尊重教师的自主。北京师大二附中就是在充分自主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曹保义校长研究了很多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成长案例。他指出,“真正使一个学校发展,老师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要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以自主性。自主性是优秀师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如果没有自主就谈不上主动,也更谈不上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了。”
“教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也有着限制作用,有些限制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限制违背了我们的意愿,可能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们的创造性是不是或多或少被我们压抑了,是不是被我们限制了,是不是在教育中被淹没了?曹保义时常要进行这些方面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革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是为了不教。”曹校长常常提醒老师们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时时提醒自己尊重学生自主,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曹保义先后直接参与并主持了围绕“自主”这一主题的三个五年课题,历时15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八五”的研究课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九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十五”的研究课题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三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自主发展”这一主题,一步步深入进去,拓展开来,最终成为教育经验的沉淀,因而在师生中很容易达成共识,体现为“三兼优一发展”的育人目标,即人格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倡导人文教育”源于培养完整健康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标准是高于现实的,其内容是先进的国内外文化。北京师大二附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形成了一套有关人文教育内容、渠道、方法和层次的理论实践体系。
在人文教育的内容上,学校选择优秀先进的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世界,不完全由现实世界所左右。在某种意义上讲,理想就是对现实的不满意。曹校长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存在的不一定是先进的。”他认为,存在即合理,但是存在的却不一定是最先进的,而先进的文化和理想往往是高于现实的。学校的人文教育要高于现实世界,不能让存在作为学生的追求和标准。如果以现实作为标准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充满遗憾和不满意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引领者,一个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让每个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毕业生都具备高尚的人文情操,这谈何容易?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是有效的呢?“大环境我们固然不可控制,可是小环境我们确实可以把握,况且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不胜枚举,我们可以用之来一步一步熏陶我们的学生,所谓兰择地而香。”曹保义校长这样说。
通过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用人文教育来直面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北京师大二附中无疑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
合作更有生命力
在北京师大二附中,很少以制度的形式强化竞争,反而是弱化竞争,学校奖励的重点是集体,奖励的最小单位是备课组,很少把奖励单独颁发给个人的。合作成为了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核心价值观。
在曹保义校长看来,当今时代竞争激烈,非常残酷,有的甚至已经不择手段了。在培养人的地方尤其应该多谈合作,少谈竞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提高师生的素养和能力方面,竞争可以提高,合作也可以提高,这看似矛盾的两条途径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更讲竞争,中国更讲合作,但合作更有生命力,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合作与双赢是更先进的文化。
对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有学者曾用“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这八个字来概括;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曾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曹保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感悟,对教育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把合作作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引领着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师生前行。他重视环境熏陶,通过校园的物化环境,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协作的工作和学习关系的营造,让人们体验着看不到的人文环境,给师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老师还是学生,他们主要讲合作,讲互助,讲团队精神。
北京师大二附中为何要这样强调呢?曹校长以备课组作为最小的奖励单位为例,给我们谈起了他的想法和做法。高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是由全体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的老师负责的,老师们做得好不好要看高二年级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不是提高了。这就要看老师们的加工能力,这个加工能力以备课组作为一个工作单位。这是因为数学组的全体老师是一个集体,对象是这个年级的所有学生,这就需要合作,要协作,不能让任何一个老师掉队,也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为师的职责。学校老师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团队工作,这样才有战斗力。
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老师教一个班,别的老师不能插手,别的老师也不去插手,那么补课是你,提高也是你,甚至搞一个竞赛也是你,你就要四面出击,这是不可能做的过来的。每个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许你提高“学困生”有办法,你培养尖子生就不一定有那么多的优势了,时间上你也分配不过来。那怎么办呢?可以让你这个组的老师们来做,由这个组的老师们分工负责。你可以非常有策略地把“学困生”的转化交给某个老师,让他扎扎实实地去做,这可能是他的长项。基础教育包罗万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分支,一个数学老师可能对几何擅长,但对代数你就不一定擅长;对概率你擅长,但是对微积分你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如何给学生呈现最好的课堂呢?可以专业化分工合作,你来教导解析几何,他来教导微积分,在有限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当合作是主流时,是否会无形中掩盖了那些特别优秀的教师呢?对于我们这样的疑问,曹保义校长解释道:“我们在强调集体同时,并不妨碍个人拔尖和发光。当你的教学工作得到你周围人的认可时,你是否会觉得你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了满足?你是否会更加有信心和力量去提高自己,以帮助更多人提高?而且,你会喜欢这种竞争少合作多的境遇,让你全身心释放你的灵性和个性。这不是对个人发展的最高最好诠释吗?而且,二附中还有个好的风气,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从“墙内”香起来,墙外香的墙内必定也香气迷人。”
“对于那些确实不是态度问题,因为能力问题不适应当教师的,学校找这些老师谈话,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长项,在校内安排更合适的岗位,也鼓励你到社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学校为你提供方便和支持。”
践行“欣赏型德育”
德育过程从实质上说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迄今为止,德育界实际上主要信奉的是一种品德“转化”理论,即认为德育过程就是一种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化过程,即教师由外而内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培养成人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转化理论”作为一种强调“灌输”的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在思想上的某种强制特征之所以“挥之不去”,其教育思想上的根源即在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儿童具有先天的道德禀赋,德育过程实质上不是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而是由内而外掌握或生成的过程。“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必须同时提出,以形成德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这样一个完整的命题。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工作者创设的特定价值情境中不断主动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图式,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
由此,基于“德育过程是对学习主体道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过程”这一理论依据,檀教授提出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
自2007年以来,曹保义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引入檀传宝教授的《欣赏型德育模式》,同时和学校“强调德育实践”的教育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实践“欣赏型德育”,通过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审美化改造,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曹校长进一步为我们解释道,《欣赏型德育模式》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德育内容与形式可以美化。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或者“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
在曹保义看来,现在的德育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功利性,一个是说教。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充满了功利性和说教的色彩,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好好学习,好好表现,能够评上“三好学生”在将来的高考中加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种过分看重“好处”和“回报”的功利诱导,一旦达不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无法支撑你的说教了,以至于有的学生一夜之间就变了,不信了,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的德育始终摆脱不了这两个方面,这不只是中国才有这样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普遍存在。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这样一种现状,把德育内容传递给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解决德育的低效问题呢?
“运用美学理论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把理论的说服性和情感感染性结合起来,把严肃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既诉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培养和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激发巨大的实践力量。使之审美常态化,通过真使审美对象产生愉悦感,并且使之长久化。”
曹校长进一步分析道,“对于美的向往和喜欢是人们的天性,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色彩,它就那么自然而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你言谈举止一个细微改变的源泉。一幅漂亮淡雅的山水画,一首美丽动听的流行歌,就在不见经意间,它悄悄的进驻你心中,从此再也不会消失。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和说教成分,就在你欣赏的一刹那,接受了,而且是情不自禁接受了。”
四年来,北京师大二附中一直在做三件事,即德育内容的审美化改造、德育方式的审美化改造、实施德育的人的审美化改造,学校发动老师对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审美化改造,从学校的大型活动改造起,到年级的活动,直至班级活动。
人对美的追求是没有功利性的,有时候为了美可以忘掉自我,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北京师大二附中通过审美化改造,让学校所传递的价值观通过作品形式的美,让学生去欣赏,在欣赏和模仿中自觉地接受了你所传递的价值观。这种接受是一种主动的构建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输入的过程,因而符合教育规律,能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在积极探索“欣赏型德育”的同时,曹校长还有一个教育主张,即强调德育实践,这已经成为北京师大二附中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
为什么北京师大二附中强调道德实践呢?这是因为中学生对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知道的很多,学校之所以还需要加强教育更多的是因为这些道德知识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没有被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没有养成践行的习惯。无论是内化还是养成习惯都要去行动,去做。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你可以从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实践是内化道德知识最佳的途径,帮助别人也就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多做,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那些基本的道德内容就会变成学生们的习惯,并内化到自己心里了,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爱因斯坦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北师大二附中对“欣赏型德育”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德育实践,无疑为破解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诸多难题指明了方向。
采访结束时,当我们问起做校长这么多年,为何仍有时间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时,曹保义校长坦言,“我当校长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观落实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上,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朴实无华的语言,折射出了一位名校校长的坦率坦荡和坦诚,细细品味,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厚积薄发的从容与放达、不容浅释的理想与情操,还有走近本质后的深厚与凝重。他虔诚地开掘着智慧矿藏,精心地琢磨着思想璞玉,以空灵的笔触去弹拨师生心底那根玄妙的音弦,成就着一所名校的大气、深刻和精致。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曹保义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12号
电话:01062042244
邮箱:512312@qq.com
和曹保义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