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校长:王丽萍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贵州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3/11/15

2419次查看

王丽萍发布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以满足学生需求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

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贯彻教育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校本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精神,做好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教研处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坚持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本,深入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身个性和学习能力发展的课程;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创造机会,提高学校及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的特色。

适当性原则。校本课程应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多样性原则。研究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合理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需要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合作性原则。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组织领导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具有较高要求的课程意义上的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组织机制并逐渐形成具有支持性特征的学校文化。有鉴于此,学校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专业评审小组。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  王  勤  王丽萍

副组长: 戴  鸣  陈红生   徐正秀

成  员: 邓  华  张国瑜  张崇翔   王晓祥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   王丽萍

副主任:   邓  华  张国瑜

成  员:   张崇翔  王晓祥  教研组长

职责:主要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组织协调工作落实,加强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承担起营造气氛、协调沟通和提供服务与监督的责任,采取相关措施,为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

校本课程评审小组

组  长:王  勤  王丽萍

副组长:戴  鸣  陈红生  徐正秀

成  员:邓  华  张国瑜  张崇翔  王晓祥  教研组长   外聘专家
 
职责: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并做出可行性论证,指导课程开发,监控开发的进度与质量。
 
三、校本课程目标

1、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具体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体育健康类。

2、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主动发展需要本身就是学校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开设丰富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为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培养。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基于学校的区域优势与自身实际,突出文化特色,突出学校历史传统,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专业潜能,选择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全校教师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下新的成长。选择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以更大的主动权,在课程开发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进一步成长。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方式

1、开发类型

(1)直接选用

从国家或地方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中直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项目。

从其他图书资料中选用。

(2)校外引入

将外地或其他学校、其他单位开发的课程项目引入自己的学校,作为自己的校本课程。

(3)改编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

外地、外校引入项目的改造。

学校自己开发的项目的改进。

(3)创编

2、开发方式

(1)教师自主开发:自下而上的开发。又包括教师个人开发、教师小组合作开发两种。基本模式为:课程初次设置——学生意见反馈——教师自我反馈——课程二次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完善提高。

(2)学校组织开发:自上而下的开发。一般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最初可以是教师首先提出开发设想,领导吸纳后形成开发意见,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开发;也可以是学校领导首先提出开发意见,骨干教师具体制定开发方案。

(3)校际联合开发

联合前提:办学思想接近,区域跨度小,资源可互补。

联合原则:权责分明,分工合作,双向交流。

联合方式:互补整合式,先各自单独开发,然后相互交流、互补整合。

流线作业式,彼此分共开发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

合并交叉式,联合单位人员合并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分担不同的开发任务。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内容范围

(1)基础性课程:与国家课程范围大致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

(2)丰富性课程:目的是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包括健身、博识、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教给健身知识,提高健身能力。如武术、足球、体操等。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识: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名胜古迹浏览等。

怡情:目的是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包括艺术怡情(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休闲怡情(摄影、垂钓、插花、集邮、茶道等)。

励志:激发热情,培养意志。包括成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意志训练等。

广行: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如社区服务(电子报刊制作、网页制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环保调查、实验操作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

(3)发展性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包括两类:

一是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专题研修;

二是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书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

2、内容组织形式

比较复杂的校本课程一般是选定一个知识领域,根据该领域的知识板块划分成不同的内容专题,形成一个个的活动模块,若干个活动模块组合起来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如茶道,围棋,集邮等等。
    
六、实施流程

1、学校规划:学校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研究、分析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评估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

2、教师培训:由教科处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准备的工作程序,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的纲要、教材,以及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

3、教师申报:各学科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申报个人或教师团队的课程计划,计划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涉及学科、课时数、考核方式、课时讲稿等,填写《贵州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

4、学校立项:课程由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负责审定,依据是具有教育性,能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有效提升;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具有实效性,实现人格、认知的发展和完善。凡符合以上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不符合的则予以撤并。经指导小组审定的校本课程,学校予以编号建档,颁发立项证书。

5、课程开发:个人开发外,教师可自由组合,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团队由课程立项人领导,并主持日常事务。在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明确分工,紧密协作。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团队进一步统一思想,编写教学大纲,编纂教学材料,拟定教学计划等。

6、学生遴选: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各类课程,填写《贵州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报名表》。为避免选择过于集中,超出具体课程人数要求等问题,学生在同一时段中需选择第一、第二两个志愿,以便调整。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停开,所选学生安排到第二志愿。课程和学生全部确定后由教务处编排授课时间或活动地点。

7、课程实施:经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科室和教务处组织实施。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课外练习或活动。

8、课程评价: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由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成果、学情调查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评价以“教育性、启发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开发指导小组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达成率等因素。课程成果的评价,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成长记录和教师教育叙事、课堂案例等形式呈现。
 
七、考核评价

1、课程评价

⑴、渗透新课程理念,体现育人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⑵、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

⑶、课程内容具有拓展性,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互补性,无科学性错误,并凸显校本特色。

⑷、课程结构清晰,并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总计18学时1学分(或36学时2学分)。

(二)学生评价

⑴、权重分配:学生出勤占总学分的20%,学生无故缺课4学时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平时课业占总学分的40%,包括听讲、学习态度、作业(书面或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结业成绩占总学分的40%,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防止单纯以命题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⑵、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成绩由学生出勤、平时课业和结业成绩相加而成,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上,获得相应学分。综合性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下者,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⑶、综合性评价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在考核过程中,若学生弄虚作假,学校则不予认定该课程学分。

(三)教师评价

⑴、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⑵、教师执教必须有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考勤记录和成绩评定记录。

⑶、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把育人作为中心环节。

⑷、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八、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校本课程指导小组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和方案规划;教科处具体制定纲要、指南、细则等制度;教务部门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检查与评估,协调各学科组与年级组的工作;各教研组以“骨干带头、全员参与”为要求,落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并及时反映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完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2、资源保障:学校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科学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物质保障。积极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3、经费保障:学校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充分考虑具体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的工作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相应保障。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十八大学习  感悟报告  学习心得  领导发言

王丽萍

省份: 地区:
学校:贵州师大附中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路199号

电话:08515601360

邮箱:33358201@qq.com

王丽萍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贵州师大附中校长—王丽萍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