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8/29
0次查看
李金初发布
人生中心教育托起希望之重 ——记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多少人曾在少小初见这段文字时被其深深感动,但时隔多年后,它又在多少人的生命里被流光消去了它本该有的力度?"人最宝贵"之意义似乎被贬于匆匆碌碌的衣食之间——永不忘它的,只有那些在岁月里历练却始终热切的持恒者。 李金初,便是这其中之一的坚守之士。 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得者,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世界杰出人士、首届全国中学十大明星校长、北京市中学模范校长等称号。1939年生于湖南张家界大庸县永定镇,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怀抱着数学家的梦想,将满腔热血洒在了基础教育界。十年之后,命运将34岁的他推上了校长的舞台,,从此,李金初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情系教育的远见卓识,在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上致力于"国有民办"办学体制的实践,提出了"五自主" 办学体制改革新思路,积极探索从"综合活动课"到分层教学的育人模式改革,创造了十一学校的辉煌。 从十一学校退休以后,李金初担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以学制改革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美好人生,开始了对教育和人生这一全新命题的思考,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以古稀之力,奋力托起2000多名学生及家长对未来的希望之重。"本人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的李金初依然执着地续写着他的教育人生。 人生中心教育,做人、做事、生活的全课程教育 基于诸多优质办学理念,李金初以学生生存的全部空间为载体,以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时间轴,以实现人生中心教育的功能为目标,全面构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体系。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可分为三类,即做人课程、做事课程、生活课程。人生中心教育产生的课程矩阵或者课程平面有两条轴,一条轴是按照课程功能和目标分类的纵向课程排列,另一个是按照课程空间来分类的横向排列。在学校里,有学校做人、做事、生活课程;在社会空间、自然空间里、自我空间里都有做人、做事、生活课程。 在课程平面图上,做人课程、做事课程、生活课程是按照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形成的一条轴,学校、社会、自然、自我是按照空间形成的一条轴,小一到高三形成一个十二年段的时间轴,它们共同形成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空间,也叫人生中心教育全课程柱。同一课程平面中的所有课程,构成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全课程,从而实现育全人的功能。 依据人生中心教育的目标,他在建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成长、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和课程。 首先,开辟了可供多选择的活动场所:从学生兴趣出发,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空间资源、人文资源等打造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活动场。全部十个活动场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选择,每个场都由学生"场主"组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申报,每月可以重新申报,以自己的爱好更换场次,尝试不同场次的乐趣。每次活动内容新奇,每当活动场开始的时候,校园如同一个美丽娱乐场,到处是体验与快乐。 同时,开展增强信心的多种"经典文化"节:有体育节(包括乒乓大赛、泳池冠军、篮球宝贝、趣味运动等团体、个人的项目)、艺术节("韵之声"钢琴音乐会、校园艺术风采大赛、文艺汇演、相声、小品大赛等)、科技节(航空、海洋、发明、气象等主题)和英语节等等,让更多项目走近孩子,也为更多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另外,组织多姿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有假日文化(号召孩子到各地区就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多元文化,让教育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世界)、书香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为共同目标,开展 "读书伴成长"活动使全校学生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文化氛围,并评选金牌书童、银牌书童、铜牌书童鼓励学生读书)、节日文化(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都形成了特殊的纪念方式,召开大队会、举办中对会、进行演讲比赛、合唱比赛,尽情抒发学生的心声)等等。 正是一个个春雨般无声而沁人心扉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自由、民主、和谐而快乐的学习过程。李金初以他前瞻而创新的思维,为学生们构筑了周全而真实的世界。 科学构建,多向开创人生中心教育的新学制课程 走进建华实验学校大厅,人们首先为之吸引的定是那面画着巨幅苹果树的彩色墙,偌大一棵苹果树上挂满了正待成熟的饱满的绿苹果,每一颗都似建华的学生们般可爱而有活力,生机勃勃——这恰恰切合了学校提出的"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建华"的人文培育,以此形成优化生态模式的园丁管理,体现出建华独有的科学、民主、高效、灵活与优质。 在李金初看来,学校教育应以生命的全过程为基点,应从儿童开始,为学生提供促进全面发展的 "全人"教育,而"全人"教育需要有全面覆盖的课程支持才能得以实现。他将人生中心教育细化为全新的教育哲学观、文化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学校观和管理观。以全新的方式和方法,打造立足于科学、专业、实验、长期和实践的"培养——研究型"学校,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出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 他在辨析过"一六三三"的十五年传统学制教育的诸多弊端后,又结合教育四大支柱概念(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要求,主张教育应以人生为中心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由此,学校以课程的实施空间和课程功能为维度对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和规划,构建了四四三四、五三四、二四等多种学制课程实验项目,以求为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合适的课程内容。 具体说,"四四三四"(中小幼)是将学生3-18周岁的15年制分为四段:3-7岁的四年制为幼小教育,包括了幼儿园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接受程度和进行实验的要求;7-11岁的四年为小学段,包括前一阶段的小学一年级,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小学基础教育;11-14岁的三年为初中段;14-18岁的四年为高中段。 "五三四"(中小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将学生6-18周岁的12年制分为三段:"五"是指6-11岁的小学阶段,"三"是指11-14岁的初中阶段,"四"是指14-18岁的高中阶段。 "二四"(中学)是12-18岁的中学6年制课程实验:"二"指12-14周岁的初中两年教育,"四"指14-18周岁的高中四年教育。这一实验已于2004年开始实施。 这三个学制实验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大陆之首创,其中,幼小学校和四年制高中则是实验的最新亮点。同时,这些新学制的施行和校园丰富活动的综合开展的成效,在此后的高考成绩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学校被评为代表北京市办学水平最高的民办学校和"全国关心成长模范学校"、2009年被评为"北京民办中小学十强"之一。2010年6月25日海淀区招考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建华2010年高考成绩重点本科上线率达71.2%,其中,统招生重点本科上线率高达98%,而文科统招生重点率达到百分百,本科总上线率为94.11%。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的市级、区级的各类学科、艺术、科学竞赛更是奖项纷飞如云。 高素质教师队伍,人生中心教育的基石 人生中心教育除了追求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之外,也要为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服务。 在学校建设项目中,李金初将其分成很多个子项目,把基本建设概括为硬件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在这四大建设中,他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认为在学校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永远是第一位的建设,只有拥有一支优秀、卓越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优秀卓越。 为力争做好教育服务,他综合多场家长会上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总结出家长在选择学校时考虑的四个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师、校风、成绩和硬件。因此,他更加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并在教师发展上把教师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教书的教师,即通常所说的教书匠;第二种是教学生的教师,即既教书又育人;第三种是做教育的教师,即进入教育、研究教育、创造教育。他要求自己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具有"师德高品味、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队伍,并把建华的老师们称为"建华妈妈",提出教师们要努力做到第三种,并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性教育植入心灵,做学生的"慈母、伙伴、人师"。 通过严格考核聘优和自己培养,现在的建华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崇尚师德、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并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结构合理而稳定的教师队伍。其中有特级、高级、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的骨干教师,也有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丰富的校园生活和教学实践,给建华的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仅从2003年至今就有8位教师走向中央电视台或全国性的教师培训讲台,介绍他们的教师心得。 在一次"提倡优秀、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新教师培训主题的讲话中,他的一番激扬的话语感人肺腑:"我们现在应该提出我们自己的认识和期望,借建华这个平台,去做成一件我们期望的事:在中国、在北京、在海淀这个地方,生成一个全新的、优质的教育机构。在这个教育机构中间,要不断地生长出我们中国的新的教育、优质教育,让许多教育的新的东西在这块地方孕育生长!我们想做教育、想做贡献、想做研究,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出成果……" "面对在场的新一辈年轻教师们,我得承认自己已快过了风云疆场的年龄,不那么容易再做出大成绩来,辉煌和成就——十一学校对我来说已是过去式,我过去的那几十年是没有虚度的,这已有结论,但我希望能在继续工作的余年仍不至于虚度,也就是说,不是在平庸中生活,还要取得一些成绩……更重要的,特别是我们青年朋友,建华学校给你们准备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们成长起来,让你们做出你们应该做出的业绩。希望当你们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回顾往事的时候,觉得是欣慰的、自足而无悔的——因为你们这辈子没有白白地度过。" 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前景,教师可以成为教育家,教师教育家可以从人生中心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走来。 老骥伏枥,再谱教育新篇章 应该说,李金初成就学业和坚守事业的精神源于他在景色秀丽却经济平困的永定镇的童年生活,那种在艰苦条件中傲立的精神在日后改革和最困难的时期,都是他丰裕可靠的保障,而强烈的求知欲既是他博读深究的原动力也是他在困苦中坚毅学习的精神支柱。 1964年,迫于生活上的重重压力,李金初在经历了5年大学、两年休学生活之后终于取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毕业证,继而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1971年2月,他被调入北京十一学校。第三年,担任副校长,此后的13年间,他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同时结合理论学习,探索教育及学校管理规律。不断的学习、考察和思考,使他对如何抓好一所学校有了独立于人的见解。 1987年4月,机会应时垂青于这个有备而来的人——李金初被任命为十一学校校长,就任伊始,李金初把在多年教学和学校管理中所观察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整理。 首先,他为消除教职管理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和"铁饭碗"弊端,实行校长负责制、工作人员聘用制、多种校内工资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全面责任制和制定严格的管理章法系列,发起了以管理改革为中心的改革方案。这些改革,不仅根本性地改进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更使得十一学校幸运地"挤"进了首批改革试点校,从此以改革校行列成员的身份,在数年以后的岁月,刮起一股遍及全国的办校体制改革之风。 李金初在十一学校任校长之职长达20年之久,这二十年,他带领十一师生创造了24项首创:1988年的教代会对校长信任投票; 1993年的综合活动课程;1993年的多元无级结构工资制度,评聘分开、岗位工资;1994年的选择、无淘汰、走班制的分层教学;1994年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92年的公办学校体制改革实验"五自主办学"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实践及理论、校长承办;2003年的自然人承办,协议承办;1998年的创新素质教育入学测查办法;"教育建筑"新概念;1999年的高中数理化课程"大单元、四环节"教学方式到1999年的中学六年一贯制;1999年的京城首家中学千兆校园网;2001年首位承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的中学校长;2002年的主体性德育; 2002年文化建筑——将帅语林碑墙;2003年主体性教学;2003年的教师工作公寓;2003年的二四分段学制及课程;2004年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纲要;2005年的主体性德育、教学、管理、发展文化; 2005年的培养—研究型学校、基础学校三种类型的划分;2005年的京城中小学首例无抵押、无担保银行信誉贷款6000万元;2006年的文化建筑;2006年自筹资金4.5亿元完成北京最大规模学校建设;2007年的全国首家中学博士后项目启动。 在常年的亲历中,李金初总结提炼出理想校长的八大责任使命:发展使命、文化使命、谋划使命、创新使命、人才使命、课程使命、数字化使命和承上启下使命。他说,"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心中最重要的追求不仅仅是能为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而是要通观全局,站在更高层次上,即从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的创新变革上,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重要、更有价值的贡献。"此外,还从学校教育功能及其背后承载的不同价值取向的视角,首次提出了"输送型"、"培养型"和"培养-研究型"三种类型的学校,并基于对中国基础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以及促进优秀教师快速成长的责任与使命,将十一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 因他为学校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慈父般的育人精神,2007年,当李金初卸任十一校长时,学生们为他们无比敬仰和爱戴的李校长颁赠了"终生成就奖",这是对他教育人生的最高奖赏。然而,退休后的李金初并没有就此止步。如今,他又举起了人生中心教育的旗帜,带领建华师生向着新的教育高峰攀登。 人的生命全过程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在整个办学生涯中,李金初关注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质量的优化,从自身不懈努力出发,悉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同时重视旗下教师们生命质量的提升,实践着他的"本人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的教育箴言,在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上幸福地跋涉着。
下一篇:当代校长的使命
李金初
专家经典之作
联系专家
学校:
电话:
邮箱:
和李金初专家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专家—李金初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校长网 免费服务专线:400-606-3393
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