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年月:1950/1/1
出生地:未知
石家庄一中校长
田运隆: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石家庄一中校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一、高中教育的定位
清华大学著名学者谢维和先生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观点,引起了教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谢维和先生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了高等教育的准备或预备教育,他提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迈进。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高中教育定位。有些学者不同意“预备性教育”说,提出了“基础+选择”、“基础+预备”等观点。有的学者赞成高中分类定位,也有的反对高中分类或分流 ;还有的专家提出“高中独立定位”,即不考虑初中教育也不与高等教育衔接。这些观点各有出处,也有各自的解释与内涵。
无论在什么领域或专业,正确的理论要具备三个功能,就是精准的解释过去;正确的指导到现在,科学的预言未来。其实,高中教育定位如何并不是关键,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出口路径”。说白了就是高中学生毕业后续阶段的发展方向。
其实,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高中建设工作会议就明确,高中分为四类,一类高中就是为大学输送合格的生源;二类高中的任务是就业预备教育,也就是职业高中;三类高中是特色教育,例如美术高中,艺术高中,外国语高中,等等;四类高中是升学与就业兼顾,高二后分流,也就是综合高中。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明确,普通高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人才。
问题的关键是,合格人才是如何界定的。
二、高考理念与大学标准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才选拨的魔咒
钱老遗问”的深刻反思——
“为什么我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先生的临终发问,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给了那些自我陶碎的人当头棒喝,也加快了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纲要》提出: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通道衔接”问题。从中考到高考的选拔机制,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通道。我国的大学更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速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和机制的改革,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破除“唯分数论”,加大面试的权重,特别是为那些具有“特异才能”学生的开辟“绿色通道”,破格录取,使这些学生能够凭着自己的特长而不是总分数,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创造型人才往往产生在他们之中。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拨的魔咒。
高考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分录取”的招生理念。从考试结果来看,搞题海战术,加班补课这些“超常规手段”确实能够取得好成绩,“教学过度”成为常态,也使得大量的复读生受益,这是许多高中热衷于大量招收复读生的根本原因。甚至,越来越多达到本一线的学生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也去复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许多“高四,高五”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加剧了高中学校招收复读生的热潮,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良挤占和恶性循环,使得应试教育受到追崇。这个现象不杜绝,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呼吁: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对公众开放,但是,列入国家985工程的高校,不再招收往届复读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选拔什么样的学生进入一流大学?
——怎样利用大学自主权选拔优秀学生?
——对高中有什么样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能否与高考挂钩?
这些问题需要大学明确,对高中教育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如果大学与高中没有衔接的欲望,就不可能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创设出有效机制。“基础决定发展,素质决定未来”。
大学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招生理念应该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不是追求录取的高分数。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够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中教育树立正确的航标。美国的名校和港大拒收国内的高考状元,给国内大学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几年来,其积极意义是,使得学生和家长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学有所长的学生们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如果各学校都能够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都能够如实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定会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当初设计者的预期和美好的愿景。
我们大学的自主招生,也要突出特色,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成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或者重要内容。“高考分数+综合素质评价”,才能为创新人才、特异人才提供进入大学的绿色通道。
日前, 《光明日报》报道了教育部基教二司郑富芝司长关于“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其精神就是要在“统筹”上下功夫,统筹中小学、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5个学段,统筹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5各学科,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5个环节,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科学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推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大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效率。
郑富芝司长指出:总之就是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营造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推动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就是考试分数和高考升学率。
三、校长的教育使命——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是高中教育的责任。高考升学率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与手段,必须守住“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回归本源。教育的本源,就是助力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就是点燃学生们生命的光辉,就是为了学生明天的生涯和幸福。只有富有生命激情和人文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大师。
普通高中的任务,就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而合格的生源,应该是具备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现阶段,我国有一大批高中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进行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探索。然而,这都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设计和通道密切相关。
因此,高中必须与大学主动衔接,要了解“大学精神”和选拔人才的理念与标准,了解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与方法,要与大学形成“教育共同体”,科学规划学生的未来发展,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普通高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无缝隙衔接”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积极心理能量,等等,这才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和追求,也应该成为高中校长自觉担负的教育使命。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创新,北京八中、北京三十五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福州一中、泉州五中、贵阳一中等许多学校在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索,体现了当代校长群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很值得敬佩与尊重。
四、校长的教育道德
看几句“血淋淋的励志口号”: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拼尽最后一滴血,也要考上好大学”!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吃苦受累,视死如归”!
“不像角马一样落后,就像野狗一样战斗”!
这还是学校吗?
这还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吗?
这还是塑造灵魂、积淀底蕴的校园吗?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开放式办学还是监狱式管理?是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发展?是培养考试人才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不仅仅是体现校长的教育理念,更体现校长的教育道德。
所谓教育道德,就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整体,在学校管理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行为等设计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素养;就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整体在社会大众面前表现出来的道德形象和道德行为,其核心要素是校长及学校的价值观。
校长们多年来面临的“两难”问题,用一个时尚的词汇就是“纠结”。这是因为,真正搞素质教育的,认认真真高新课程改革的,确实干不过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学校,这是很尴尬的事实。听说安徽有所“超级学校”,河北也有,学生高中三年所做的练习篇子摞起来4米多高,平均每天要30张篇子;加班加点、题海训练成为教学秘笈,血淋淋的应试教育文化体现为学生的励志口号,与传销组织的洗脑口号很相像。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确实达到几十人,家长们趋之若鹜,学校门庭若市,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都不愿意要,但分数摆在那里,按照目前高考“高分录取”的制度,没办法不录取。可以说,现行的“高分录取”的高考制度,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强势反弹,无限延长学习时间,无限加大课业负担,大量招收补习生。
谁都知道,“教学过度”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最大的摧残。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所谓“传奇学校”,“教学过度”成为常态,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博取高考升学率,甚至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到各地抢挖尖子学生,给钱给物,搞虚假宣传,编造高考数据,激励吹嘘自己,贬低他人,误导家长,欺骗社会。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地域教育资源失衡,也给自己的学校造成永久的伤害。这些行为,已经丧失了校长的教育道德。
在这样的学校影响下,所有的校长们都难以安坐,谁还能考虑高中教育的定位?谁还能够考虑培养创新人才?只能血拼升学率,这是喜剧还是悲剧?在“监狱式管理,传销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所谓高材生,到底能有多少成为真正的人才?中学很高兴,大学很苦恼,这种现象很值得高中校长和大学校长共同思考。
“拼尽最后一滴血”进了大学,这还是人才吗?只能是“板才”。
升学率高的就一定是好学校吗?我看未必。我认为,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追求就业率,所有的高中都追求升学率,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
作为校长,不能将自己的教育道德失衡推诿责任与他人,社会舆论、家长压力、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这些影响确实存在,但是,让自己的老师和学生们没日没夜地加班补课,题海训练,以牺牲师生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去博取升学率,招生和管理中的不择手段,以至于将教育道德决绝的抛弃了,这与校长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绝对的正相关性,这是校长的悲哀,更是教育事业的悲哀。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根本的转变,培养创新型的杰出人才,就是难以实现的愿景。
我认为,每一位校长不能单纯强调社会压力和环境使然,不能纯粹被动地随波逐流甚至无所作为,作为校长,必须坚守知识分子的正义与良知,必须坚守教育方针,必须坚守教育道德,通过我们的自律与反思,使得国家的素质教育战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使得国家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宏伟目标得到实现,使得“中国梦”早日成为伟大的现实。
五、我们的探索与希望
“科研先导,科研兴校”,是学校发展应该坚持的原则。
通过参加郑增仪先生主持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我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7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参加裴蒂娜教授主持的《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课题,使我校对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与思考。
为了探索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1年申报了科研课题《高中与大学有机衔接的教育策略研究》,经全国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更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充分奠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大学良好沟通,学术互动,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特色与专业,了解科学的发展与前景,了解大学对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和培养方法,请大学的专家学者为高中生讲学,并对学生的未来规划进行指导和引领。
我校的创新实验班组建两年来,共有十几位大学知名学者应邀为中学生讲座,其中有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哈工大校长王树国院士,清华大学张天泽院士、刘中原院士、复旦大学药学院朱依淳 院长等著名专家。这些专家与高中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给学生们以鼓舞,以理想。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通过专家讲座,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连续整版报道了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除了考试,高中还应教给孩子什么?”
“除了做题,课堂还能换发怎样的生机?”
“除了升学,学校还能承载孩子怎样的梦想?”
我校的研究与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高中与大学有机衔接的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的目标与成果,是力图总结出高中为大学培养优秀生源的途径与方法;(并不是高考高分就是优秀学生,这是极大的误导);力图寻找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策略;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矫正高中教育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行为,为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培养杰出人才是国家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求,我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应该说“办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教育”。
替国取士,为国分忧,坚持教育方针,坚守教育道德,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校长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Copyright © 2013 专家—田运隆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校长网 免费服务专线:400-606-3393
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