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校首页|加入收藏|加入网校
北京人大附中

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

当前位置:校长网 >> 学校新闻 >> 北京人大附中

站内公告:

2025-03-24正确教育集团联合数秦科技发布AI

2024-12-12正确教育集团荣获新华网第十五届

2024-12-06正确教育集团董事长王伟荣获腾讯

学校校训:

“崇德、博学、创新、求实”

学校新闻

北京人大附中— —舌战京城 首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赛总决赛举行

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致辞

  2013年9月14日至15日,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创新方法研究会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哈佛辩论委员会和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NFL)协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在人大附中正式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黑龙江、宁夏等全国20个省市区55所全国知名中学的82支参赛队伍,将在这里进行最终对决。

  决赛开幕式于9月14日上午8点在人大附中举行,开幕式由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主持,本届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组委会副主席、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人大附中副校长周建华,科技部人事司原司长、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顾问刘志欣,中国教育电视台总会计师范帆以及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先后致辞。

  为什么要组织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刘彭芝会长从新探索、全面提升、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为中学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必须切合中学生的特点。只有把有用和有趣结合起来;把有意义和有意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吸引中学生,激扬创新思维,产生文化效应。我们举办学生学术辩论,就是想在这种结合上探索一条新路。

  理论是什么意思?就是既要有理,又要善论;学术是什么意思?就是既要有学问,又要有方法。理和论要并重,学和术要兼顾。我们举办中学生学术辩论,就是倡导理和论并重,学和术兼顾,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

  组织这项活动,对同学们的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抗挫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会有很大的提升和锻炼。

开幕式现场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历时9个月,自2012年12月于南京拉开第一轮区域联赛序幕以来,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的近百所顶尖中学优秀学生的参与,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持续最久、影响力最强的中学生辩论联赛。本次辩论联赛以美国校园最为通行的公开论坛式辩论(Public Forum Debate)为辩种,借鉴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National Forensic League, 简称NFL)的赛制,强调“以赛代练”,学生分为两人一组,须进行多轮的小组赛才能进入区域的淘汰赛,而两轮区域联赛的获胜者(根据积分),则将进入最终的决赛。英文专场的区域的获胜队伍,还于2013年6月和8月代表中国参加NFL在美国和韩国的总决赛,这也是中学学生首次参加最高规格的英文辩论比赛。

  本次总决赛分为中文专场和英文专场两个部分,参加总决赛的52支英文队伍、30支中文队伍,是从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赛区的两轮区域联赛以及中文专场全国选拔赛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总决赛辩题为“中国是否应该大幅度加强转基因食品销售的控制”。

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组委会副主席、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人大附中副校长周建华发言

出席开幕式的外国朋友

参赛学员与刘彭芝校长现场互动

  本次辩论联赛距当年轰动一时的狮城舌战刚好20周年,如果说过去的辩论比赛吸引的更多是大众媒体的眼光的话,这次联赛则引来的更多的是教育界的理性关注和反思。顾名思义,学术辩论强调“学术”,要求所有参赛选手对于一个复杂社会性话题进行长期的调研、思考和论点阐述。比如,两轮区域赛的辩题是“中国是否应该扩大使用核能(China Should Increase Its Use of Nuclear Power)”,学生要为这个话题进行半年的研究和分析,并参与不少于20场的比赛,才有可能最终胜出。因此学术辩论带来的教育价值是一般以演讲口才为主的辩论比赛,不能媲美的。

  据悉,辩论在西方中学乃至大学教育中,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广泛存在于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有系统的学术辩论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其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公开演讲和辩论、团队合作、快速阅读、心理抗压等诸多能力和素养。正是因为辩论的教育价值,促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创新方法研究会、哈佛辩论委员会、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和狄邦教育管理集团联合开发、引进学术辩论教育项目,并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组织本次比赛。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http://www.centv.cn/)将对9月15日的总决赛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其社区频道还将对联赛的主办方、参赛选手进行深入的访谈。

北京人大附中 北京人大附中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7号 电话: 010-62516986 传真:
技术支持:校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