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学校校训:
学校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建校于1948年,是首批省级重点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分本校(走读)和东校(寄宿)两个校区,现有教学班110个,在校学生5900余名,教职工500人。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以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为母校和泉城增光添彩,而实验中学也以骄人的办学成绩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绿色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教育部领导多次高度评价学校的育人举措和办学成果,很多做法和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成为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典型和齐鲁素质教育的领跑者。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以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为母校和泉城增光添彩,而实验中学也以骄人的办学成绩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绿色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育部领导多次高度评价学校的育人举措和办学成果,很多做法和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成为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典型和齐鲁素质教育的领跑者。948年10月10日,经文教部批准成立济南特别市立第二中学,由原济南第一、第二临中合并而成。1948年11月,原华东大学(山东大学前身)迁入济南,学校成为华东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11月,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划出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更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
1950年-1956年,“新中国向苏联学习,走苏联道路”。由于学校是全国第一座系用新教材,新方法的实验中学,因此正式命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
1960年学校与原三中互换迁至现址,后来三中迁至泰安。
1966年-1976年,由于受特殊时代思想的影响,当时“实验中学”被喻为“培养资产阶级的苗子”,故改名为“济南第二十二中学”。
1976年,恢复校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
近年来,学校一直努力体现“实验性”和“示范性”的办学特色,鲜明地提出“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以“高远、大气、宽松、求新”的学校文化作根基,以创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作保障,努力创办“高境界、高品质,能够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一、全面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学生发展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师发展则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实验中学以富有实效性的活动为载体,探索教师发展的有效模式。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日”,为教师提供新的学习平台和展示空间,开展了“教师读书节”活动,让读书丰盈教师的心灵和智慧;开展了六届“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深化了“名师团队建设工程”,启动教科研“燎原计划”,实行课题竞标,推动教学“小课题研究”,成立“教育星空”教师成长分享汇。众多举措激发了教师工作激情,引领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特级教师1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3人,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4人,省市级教学能手22人、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人、济南名师5人,全国、省市级优质课评比获奖者百余人。根基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为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注重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家大力推行的新课改中,精心实施,大胆推进,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增强办学特色。
实验中学充分利用课程自主权,具有“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科技特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已开设了125门;“选课走班制”让每位学生拥有了一份适合自我发展的个性化课程表;日语、韩语、德语、俄语和法语等多门语言选修课程的设置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外语人才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六大类型,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展示了实验学子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科技创新教育和学科特长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大增强,有数百人次在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赛、电脑制作和各类发明比赛中获奖,并因此被保送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组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实施以“聚焦课堂,科学高效,百花齐放”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优化。
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实现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定期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准确、细致的掌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学校发展水平和学生需求,实施作业专项改革,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作业,推动学习资料校本化建设。完善了发展卷的命题方式,逐渐实现命题方向从应试训练向能力发展的转变。
2011年,学校国际部正式成立,开设中美高中课程实验班,引进国际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为学生进入常春藤等国际名校架设桥梁,同时为各国来华人员子女就读提供多元课程平台,大大提升了办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水平。
三、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学校构建起主题化、序列化的德育课程体系。以“传统修养课程”作为主线,以“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前导,以“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亮点,以“成长引导课程”作为依托,用科学、充实、完善的德育课程,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完整链条。
学校德育的一大特色是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国学社、雅风社、舜泉学社等学生社团开展的富于民族文化特色与韵味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实验学子修身行动”提出了“诚信、尊重、礼仪、责任、仁爱、公正、创新、坚毅”八大修身目标,已成为富有实验特色的德育品牌。
学校社团活动十分普及。“京昆社”已举办了六届京剧联欢会;编辑和读者都是学生的《校园心理》、《空间》发行百余期,走出了“八〇后作家群领军人物”张悦然等大批写作精英,实验中学也成为自第二届参赛以来,每年都获一等奖且获奖人数全国最多的学校,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全国唯一的“特别荣誉奖”;“兰亭书社”成为山东省书协首个书法教学基地;爱心社是实验中学最庞大的学生社团组织,每到假期,济南的街头和社区会到处飘扬起爱心社的旗帜。学生从丰富的活动中确立自信,找到自我,发展自身。
学校注重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学长制”为创新点,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在班级建设、行为养成和品德培养方面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实现教育的良性互动;鼓励学生会、班级、社团竞标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健全学生听证制度,培养公民意识;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实行值周班管理和“学生校长助理”制,倡导“对话型教育”,拓展学生自主管理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学校注重面向世界的教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精彩纷呈的对外交流活动,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一年一度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成为学生全面提升素质、充分展示才能的广阔平台。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是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又一扇窗口。在反映省内中学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最高水平的“学校杯”运动会上,实验代表队七次囊括团体冠军,被称作“梦之队”。校园“体育节”则以“大众化、健身化、趣味化、民族化、多样化”的原则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成为一项体育盛事。在代表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最高水平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实验中学参赛的节目皆获一等奖,是省内唯一连续三次参加评比且均获全国一等奖的学校。许多艺体特长生也因此进入全国名校深造。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能多成就一批人才”的育人理念,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创设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完善了班教导会制和导师制;加强了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编写了三册《山东省实验中学家庭教育参考手册》;充分发挥“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的作用,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学生成长跟踪制度”,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由事后诊断治疗变为事前干预引导,使学生成长走上科学系统、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实验学子在国际学科奥赛和体育、艺术比赛中为我国夺取16块金牌、8块银牌、3块铜牌,数量之众,层次之高,全国少见。越来越多的实验学子因素质全面、视野开阔、能力突出被保送全国名校或获得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资格。
春华秋实六十余载,实验中学以师资强、校风正、质量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泉城学子读书学习的理想园地。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及卓著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官正、雷洁琼、李铁映、陈至立曾先后视察过学校,对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给予了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