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校长:耿锋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沛县二中申报徐州市“国学”课程基地

发布时间:2014/11/13

2737次查看

耿锋发布

一、  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运河之滨、微山湖西畔,坐落于“汉皇故里”沛县西端,始建于1978年,历经30多年风雨沧桑。1992年初高中分设,成为独设高中;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二星级普通高中;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当前,在沛县县委和县政府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学校更是自加压力,积极创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各项工作,学校已进入稳健、良性与和谐的发展态势中。
     学校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培育,确立了“诚信、求真、博学、行知”的校训,形成了 “求实、和谐、尚美、创新”的校风,“严谨、务实、协作、争先”的教风,“乐学、好问、善思、勤练”的学风。2011年10月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大局,立足学校实际,尊重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特色兴校、质量强校、人文润校、科研治校 ”的办学方略,以“持续的一流质量”激励人,用“实用的科研成果”提升人,用“丰富的实践活动”锻造人,形成了“德志并立,其命维新”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精神,符合校情、教情和学情,给学校持久、和谐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学校占地121.33亩(80884.50平方米),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能充分满足学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套合理,使用方便,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学校建有教学楼3栋,办公楼2栋、学生宿舍楼3栋、实验楼、图书馆、综合楼、科技楼、餐厅各1栋;建有8道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操场1个,大型体育馆1所、篮球场10片,各项体育设施齐全,器材充足;学校图书馆已达江苏省二级图书馆标准;实验室被评为徐州市合格实验室。教学教辅用房充足,生活用房、运动场地达标,软硬件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生2986人。专任教师230人,其中研究生18人,占8%,本科以上学历230人,占100%。高级职称教师103人,占44%,中级职称教师74人,占3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学校以“抓管理、提质量、创特色、塑形象”为工作思路,在继续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不断深化管理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重视特色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个年级的课改、教改活动,勇于探索,讲究实效,重在落实,创新不断,小组合作学习各具特色,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我校的鲜明旗帜。推动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有效管理、创新管理,不拘一格,已经形式多样,渠道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社团组织众多活跃,已经实现了学生课堂内外生活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生活更是生机盎然。
     学校办学绩效显著。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平安校园、徐州市先进集体、徐州市体育传统校、徐州市创建标准化职代会优胜单位、徐州市模范学校、徐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沛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2011连续两年获“县高考突出贡献奖”。
(二)特色优势:
1、汉乡源地:沛县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文化又是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弘扬、继承、研究、教育汉文化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一直把乡土历史教育作为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我校广大教师充分挖掘沛县的汉文化教育资源,敏识歌风台、泗水亭、大风歌碑、高祖原庙、汉画像石等历史遗址;搜览林林总总的传奇人物、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富含内蕴的文化掌故……在乡土教材的编撰、乡土教育的普及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前,汉风习习,沛韵悠悠,浸润其间的沛人重礼豪爽、讲究忠厚、廉耻鲜明、乡风质朴、民俗淳厚,更为汉文化教育、乡土教育与国学课程教育的接轨,学校教育与国学教育的融合,搭建了良好平台。历史与未来相互交织,传统与现代竞相辉映,植根于古沛热土的沛县二中,把古沛传统文化魂韵引入校园,融入课堂,着力开发国学课程教育的新天地,在“德志并立,其命维新”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着眼于人的精神内质的修为,追求对师生精神操守的培养,必然在特色办学的新思路中有广阔作为。
     2、校园景宜:校园文化建设呈现现代气息与传统古典神韵完美结合。在环境布局中,时刻让学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感触国学的博大精深,着力突出国学对学生言行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为我们普及国学课程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当前,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点在声、物、文、像、色五个方面下功夫,厚实校园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品味,达到“绿化、净化、美化、育人化”的目标。众多的“国学教育”元素点缀着校园的各个角落:主干道两侧 “伏羲氏、黄帝、老子、孔子”等18贤展示着先贤的智慧,曲径通幽处“唐诗宋词”弥漫着古风雅韵,仁爱石、孝爱墙发人深思; 24孝图促人感念;仁园、义园、礼园、智园、信园,五园绿草如茵,鲜花竞艳,奇石点缀其间,警示名言不时可见;教室有国学,宿舍有国学,食堂有国学,路边有国学……移步换景中,让人对“大教不言”自然会有更多的感受。教学楼雄伟气派,书报栏内容丰富,文化牌温馨醒人,每一面墙壁都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每一处景致都带给人心灵的启迪。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为莘莘学子营造了清新雅致、催人奋发的求学乐园。
3、师资雄厚:目前,学校有特级教师1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7人,县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2人,徐州市教研室学科中心组成员5人,43人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教育工作者。15人被聘为沛县教研室学科中心组成员,优秀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36%。真正做到了各科都有带头人,各科都有名教师。形成了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坚,优秀教师为主力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当前,经过对教师六次国学教育内容的培训,90%的教师都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70%的教师对国学有一定的研究功底,能初步对国学研究说出个所以然;50%的教师能独立进行国学教育知识授课;30%的教师能编写国学教育校本教材。
    4、教改显著:在实施新课程进程中,我校本着生源实际,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敏锐进取,大力推进教与学、管与理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能动性,尊重了学生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约束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已成为我校课改的两大招牌,在县区与周边地区引起轰动效应,引来众多学校观摩取经、学习。各种市县级公开课、评优课、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也频繁在我校举行或召开,更是扩大了我校的声誉。同时,对国学教育与各课程教学的融入、国学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国学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我校都涌出了一批研究者,并得出了真知灼见。
5、科研突出:“科研治校”、“科研兴校”一直是我校工作重心之一。当前,我校的科研气氛已经蔚然成风。目前共有12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处于研究阶段,31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已顺利结题,每个教研组都有县级以上立项课题及个人课题,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年年都涌现出大量科研成果。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撰写国学论文,踊跃参与国学课题研究。在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学与教育”专项课题中,我校共8项课题成功立项,是实验学校中立项最多的学校,阶段性成果已上传徐州教科研网。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省级获奖论文30余篇。部分成果以丛书的形式汇编成册,有《二中教苑》系列论文集、课题集,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与一支热衷科研的教师队伍。
6、社团活跃:我校有清蓝轩文学社、馨语广播站、雨虹志愿者协会、逸兴文艺社等众多社团组织。在学校团委、德育处积极引导下,经常开展经典诵读讲演、书画征文、“与文明同行”、“校园之星”、“留住经典、传承文明”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国学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使学生对国学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正是学生系列、充实、活泼、生动的国学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的国学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洞开了我们的视野与智慧,使我们更贴合学生的心灵,获得国学的丰富教益,为国学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与深入,打下扎实基础。
二、项目基础及建设目标内容

(一)项目基础:
1、明确的建设理念

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对省厅[2011]27号文件的学习,我校认为建设高中课程基地是一项教育创新之举,是创新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方式、创新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是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提升质量的有力手段。鉴于这种理念,我校决定抓住课程基地创建这一有利契机,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实现特色优质发展,把学校打造成省内外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四星级名校。

2、深厚的文化底蕴

素有“龙城水乡”、“大汉之源”美称的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古沛文化是汉文化的精神导源,歌风台、泗水亭、琉璃井、大风歌碑、高祖原庙、汉画像石等历史遗址、遗迹,无不闪烁着汉文化的熠熠光辉;林林总总的传奇人物、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富含内蕴的文化掌故……无不融汇在古沛的历史长河中,蔚为古沛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可以说沛县整体汉文化学习研究的氛围极为浓厚且成果丰硕,这为我校开展国学文化学习及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氛围。从而使我校具有了独特而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底蕴。

3、较强的科研团队

为确保课题建设,学校组建了专门领导机构和课题组,校长耿锋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刘常虹副校长、教科室赵后兴主任均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国学与教育”专题培训,都是徐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其他相关成员均为各科骨干教师,积极探索、乐于钻研,积累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撰写了众多的心得与论文,在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学与教育”专项课题中,我校共8项课题成功立项,其中学校课题1项,个人课题7项,是实验学校中立项最多的学校,阶段性成果已上传徐州教科研网。

4、专家的团队引领

早在2011年10月,我校批准成为徐州市高中学校中唯一一所“国学教育”重点实验学校后,就聘请了徐州市教科所郑飞所长,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的易菁校长、郑元教授;毛传文主任、教授;余和群教授等国学大师为指导专家,指导我校实验的顶层设计,把关实验的具体实施等事项。这五位专家在国学文化研究中都有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他们定期来校讲学,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书法、绘画、茶道、四养教育、传统世界观等内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生命规律与四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大学》的人生方向”、“千年水坝话周易”、“《千字文》导读”、“古琴古韵”、“中国传统节日”、“茶道”等丰富的培训课程,使大家普遍认识到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国学认知水平,有效提升了全校教职工的国学素养,对国学教育特色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我们成功创建课程基地,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建设目标内容:

“国学课程”中,“国学”的概念,是一种广义的理解,泛指中国学术与学问,包括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文赋词曲、小说史学乃至琴棋书画等等一整套特有而完整的中华文化。因此,我们的课程建设不单单是国学经典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古诗文诵读或书法剪纸类的特色项目,而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看待高中教育,从为学生提供积极有价值的文化影响来开展课程建设。筛选有利于学生形成中国文化气质的经典内容,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使学校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打造“中国式特色学校”。 国学课程基地的建设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即学校特色环境创设、师生共同阅读、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创建特色品牌项目。
1、学校特色环境创设
因地制宜,结合我校实际,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之上,遵循“整体设计、凸显主体、细节出彩、分步实施、反馈完善”的工作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地域特点、二中校园和谐统一起来,极力凸显校园文化主体的 “仁爱”的特色。
涉及内容:
(1)自然环境:校门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装扮我校的校门,恰度地展示地格方圆古典风貌,使其有大气与大度,秩序精良;文化广场,主体雕塑“司天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橱窗环境:布局典雅有个性,集中展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成果,及时更新,定期、定时布展国学教育相关的素材;警示名言警励学生成人、成才;路标牌示有大量的传统精萃名言、名句对学生劝学与引教;教室文化:每个班级与教室都要有学生的精心设计,班级目标、班级口号醒目、简洁,对学生有感染力与震撼力。鼓励学生在爱护课桌的基础上,设计好高雅、励志的课桌文化;楼梯边角文化:要有学生创作的展示理想、励志的国画、书法作品,或传统文化的优秀做人、成才的故事,或名言、名展示理想、励志的国画、书法作品,或传统文化的优秀做人、成才的故事,或名言、名句、精典诗词等;办公室文化:根据每个学科的特性及老师的修养见识,设计好独有别致的办公室文化。
(2)人文环境:教师素养:应具有高度的儒雅风范,师德高尚,敬业与奉献精神突出,教育教学技巧娴熟,以细腻的爱心,宽厚的诚心,一丝不苟地做好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工作。同时,讲究技巧与智慧,善于敏识学生的潜能,及时疏通诱导学生的心理症结,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根据各任教学科的特征,能对中华传统的精髓在本科教学中有机地引入,与有效地渗透;学生素养: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习行为习惯,表现自己应有的青春尊严与志气,自主驾驭好青春年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力夯筑自己的人文素质,在小事、细事、琐事等日常事务方面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智慧与社会正义,不愧对良知、不辱没家庭、不危害社会,以积极言行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师生交流:师生关系融洽,把中华文化中师生关系的美德继承性发扬广大。教师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信心、诚心做好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工作。学生应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大胆质疑与创新,以敢于超越老师的勇气、胆识,主动求知与求真;同事关系:应和睦相处,取长补短,构建和谐幸福的团队氛围。
2、师生共同阅读
师生共同阅读包括经典的编选、阅读心理的研究和阅读指导等。通过广泛阅读,可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结合我校高中实际制定:
(1)读书活动目标;知识提高: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思想提高: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2)读书活动思路;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导;倡导师生热爱读书的良好风尚,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3)读书活动举措:制订读书计划,确定读书范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书信来往、课余聊天、网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的快乐。
三、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

(一)项目创意:
古运河边,歌台扬汉风,水亭含楚韵,尽显大汉文化博大精深;微山湖畔,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书写古沛历史源远流长。坐落在这壮景大观之间的沛县第二中学,秉承古贤遗风,吸纳山川灵气,以“德志并立,其命维新”为办学理念,着眼于人的精神内质的修为,追求对师生精神操守的培养。面对市场经济所衍生的道德滑坡、网络媒体责任感的淡薄缺失、高考指挥棒下的短视近利、学生心灵性情的日渐忽视,二中人始终在作着深层次的思索:学校教育需要更多地从中华优秀文化中萃取智慧,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使师生多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气质,才能构筑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有我们传统的精神操守,我们要义无反顾地走以“品圣贤书,立君子德,做有志人”为核心的国学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张本。这一办学特色承载着学校的文化精神,是二中人践行办学理念后在办学成就上的集中体现。具体项目创意如下:
1、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学教育培训
学生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如果说我们老师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何谈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为此我校在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先后选派包括课题组成员在内的30多位教师前往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轮流进修,并把所学内容及时传达给全校教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教师的国学素养,矫正了大家对国学片面、浅薄的认识。我校还定期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聘请专家、名师为我们的教师做培训,先后聘请了徐州市教科所郑飞所长及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的易菁、郑元、毛传文、余和群等专家,来校进行讲学,系统介绍了当前国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及部分学校的国学开展经验,让全体教师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的国学知识内涵。培训内容涉及书法、绘画、茶道、四养教育、传统世界观等内容。通过培训使大家普遍认识到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大大提升了广大教师的国学认知水平,有效提升了全校教职工的国学素养,对国学教育特色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打造校园环境凸显国学教育特色
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是我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突出宗旨;“让每堵墙壁说话,使每片草木含情”,是我校环境布局的整体追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点在声、物、文、像、色五个方面下功夫,厚实校园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将现代气息与传统古典神韵完美融合,使环境的美育功能得到充分强化。教学楼雄伟气派,书报栏内容丰富,文化牌温馨醒人,每一面墙壁都担负着育人的重任,每一处景致都带给人心灵的启迪。这种文化氛围与校园内树木葱茏、道路整洁、池水清澈、空气清新的田园式风光相交融,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熏陶传统文化的天地。
3.开发校本教材品读国学经典
国学教育也拓宽了我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2011年2月我校成立了“国学与教育”课题研究小组,耿锋校长任课题总负责人,刘常虹副校长任课题主持人,赵后兴、宋永良、逯新启等十几位骨干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有新认识、新发现,对国学的认知和感悟也不断深入,先后编写了《经典美文诵读》、《诗词雅韵美读》、《爱的音乐》等校本教材。起初的《沛县汉文化研究》是学校第一本校本教材,多层次、多侧面、图文并茂地挖掘汉文化这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爱的音乐》让学生学习生活充满关怀,充满真情,充满爱心,充满温馨;《经典美文诵读》、《诗词雅韵美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成就学生美好的人生。
每天首节课前10分钟,是师生共同阅读经典活动时间,在古筝的伴奏下,阅读分为五个时段:老师范读,学生静听;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静思。整个校园琴声曼妙,书声琅琅,氤氲着古典韵味,弥漫着文化气息。
4.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国学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为了保证国学经典教育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学校将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或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与经典相关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经典的内涵,或将社会生活的实例与国学要义相挂连,比如,结合高官落马我们可以与学生探讨“舍得、得失”的深层次含义;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探讨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结合钓鱼岛事件探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体会到即使在今天,国学也没过时,也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利用传统节日挖掘国学教育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传统节日的传承对于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学校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注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中,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每学期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传统节日,介绍节日的来历、习俗活动等内容。结合不同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清明节开展生命教育,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阳节开展尊老爱老教育……让每个节日所开展的活动都具有文化的含义。每一个节日都代表着一个文化符号,如果这样的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学生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
6.结合社团活动丰富国学教育手段
为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引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学校团委、德育处积极引导清蓝轩文学社、馨语广播站、雨虹志愿者协会、逸兴艺术团等社团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讲演、书画征文、“与文明同行”、“校园之星”、“留住经典、传承文明”摄影大赛等评比系列活动,使国学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使他们对国学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校办刊物《清蓝社报》每期都刊发与“国学、孝爱、感恩”等与国学相关的学生习作,并定期举办“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活动。在“孝爱文化”建设和“景观路、景观石、花园”的征集过程中,全校学生踊跃参与,勇于展示。在“与文明同行”校园文化系列展演、“一鸣杯”经典美文朗诵比赛活动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张扬,学生的聪明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广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水平。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生的品格修养,也拓宽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渠道。
(二)效能分析:
1、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自开展国学培训以来,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们与学生一道享受着阅读经典的快乐,浮燥之气少了许多,务实聪慧愈发彰显,教师的品格在悄悄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血有肉有灵魂。老师们处处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师之间文明礼让、团结和谐,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2、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我校学生对所教所读的经典篇章,基本上能背诵下来,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的故事,文学素养提高很快。品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品读中不断丰富,他们在与古人对话中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有的只是和谐与默契。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看不到一丝划痕,地面干净透亮,找不到一处脏物。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
国学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学生德育的自我内化,犹如春风化雨,催生了学生道德情操的万树千花:近三年来,全体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均在85%以上,毕业追踪调查满意率100%;大到舍身救人、小到搀老扶幼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稚嫩双肩承担苦难、拳拳孝心守护亲人的谢长玉,一个命运多桀、过早地尝尽人间不幸和辛酸的15岁小女孩,顽强地支撑着一个残破的3口之家,以弱小的身躯、稚嫩的脸庞与命运顽强地抗争,在艰难中挣扎的不屈精神屡屡打动村人的心,感动着老师、同学。她的故事让无数人落泪,先后被授予“首届沛县道德模范”、 “徐州市第二届美德少年”、首届江苏省“百名美德少年”、“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称号。谢长玉,我们学校的骄傲,我们国学教育的自豪!
3、形成国学特色学校
国学教育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国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许短时间内不会在学生应试上见效明显,但我们相信,只要在学生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的名言:“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2012年3月,刘常虹校长代表学校在全国《首届“国学与教育”研讨会》上就我校“国学教育”办学经验作了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我校在取得一些成果、提炼成功经验的同时,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国学教育工作,探究出更能适合高中学校与高中生特征的“国学教育”发展模式,形成更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带动学校办学品位的整体提升。

四、项目保障、社会支持及时序进度

(一)项目保障:

1、人员保障: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热衷奉献、勇于进取、执著探究的高质量的科研队伍,是国学课程基地精实、廉明、高效建设的关键之举。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动全体教师,要求人人为课程基地建设献计献策,层层选拔具备业务、教学、科研能力兼备且喜欢献身传统文化研究的骨干充实到国学研究队伍来,实行科研责任承包制;学校还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方案,尤其要加大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学校还号召老教师不要陶醉于经验主义的孤芳自赏窘境,充分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年轻教师要敢于质疑,有闯劲、有创劲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有所作为,在国学科研上有自己的精彩亮点。现在,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在国学研究上有所突破的领导和教师队伍,为课程基地的有序建设奠定了人才需求。
 2、组织保障:我校一向高度重视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工作。作为徐州市唯一一所高中“国学与教育”实验学校,在国学课题研究小组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国学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徐州市名校长耿锋同志任组长,徐州市名教师、分管教科研的刘常虹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教科室主任赵后兴同志为副组长,全面负责课程基地建设的申报、组织、实施、落实、检查等各项工作;聘请徐州市华夏传统文化专科学校易菁校长和市教科所所长郑飞为建设顾问指导建设工作;教科室、教务处的负责同志与主要相关学科历史、语文、地理、体育等老师任组员,实施创建工作;核心组员有“市青年名教师”宋永良、以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逯新启、许锡太、张文枚、王敬、姜三月等。

3、制度机制保障:国学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成员要明确各阶段任务和具体目标,制定明确可行的实施步骤;领导小组要分工具体,任务落实,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好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保障服务,每周定时对于课程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整体调控、协助解决;建立激励机制,做好过程指导、质量监控、质量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调节。对于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成果、典型个案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4、物质经费保障:国学课程基地的建设在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硬件建设、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外出学习、各级交流、订购资料、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实验器材、文化氛围的创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为此学校专门开设课程基地建设阳光账户,做到专款专用,优先使用,保证不影响基地建设的进度与效度。当前,我校新建的科技楼即将投入使用,与国学教育有关的茶道室、书画室、古琴室等,都已有了合理资源配置。
5、网络保障:为了加大国学教育建设步伐,丰富国学教育手段,我校在学校网站上专门建立了国学专页,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我校通过网络平台、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教育交流座谈会、国学教育QQ群等方式,先后与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徐州沛县实验小学等开展联谊活动。通过交流,使我们更快了解国学教育的最新资讯,便于把握国学教育的最新动态,随时调整我校国学教育策略,保证了我校国学教育的健康性和前瞻性,对保持我校国学教育的高端水平起到保障的作用。
(二)社会支持
 1、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沛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办学水平能力强、知名度高的三星级高中,是我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面旗帜。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1年我校的改建工作已列入沛县县委、县政府落实民生责任、为民办实事的十大工程之一。政府共投资9000余万元,为我校兴建了国学基地实验楼、科技楼、大型体育馆各1栋;建有8道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操场1个,篮球场10片。2011年,我校成为徐州市高中学校中唯一一所“国学教育”重点实验学校。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曹孟君、沛县人民政府李晓雷县长、县委常委黄浩、副县长贺伟等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对我校的工程建设与“国学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如皋、丰县、安徽泗县等多个教育考察团,来校考察时,均对我校“国学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2、 专家引领与科研机构支持
徐州市教科所郑飞所长及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的易菁、郑元、毛传文、余和群等专家,对我校的国学教育工作,进行了精心、有效的指导。他们随时、及时调度我校科研进度,并多次给与现场指导,确实使我校受益匪浅,有效避免了弯路与误区。同时,我校与徐州市教科所、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江苏师范大学、沛县汉文化研究学会等单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他们定时派专家来我校讲学、培训与指导,开展众多丰实的活动。这使我们对当前国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及部分学校的国学开展经验,有了详细了解,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国学知识内涵,提升了我们的治研水平。
3、 全县社会各界支持
学生家长大力支持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我校的办学实绩与建设,得到家长们无私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我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家校通等多种方式,就学校的建设、发展等问题,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同时全县众多企事业单位也时刻关注、支持我校的发展。沛县沛公酒厂、江苏华昌铝厂等企业给了我校大力的资金支持,沛县汉文化研究会、歌风台博物馆和各汉文化景区均表示对我校国学教育活动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县教育局、旅游局、团县委、沛县日报、沛县电视台、沛县教育等多家单位与媒体倾力相助与报道。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十八大学习  感悟报告  学习心得  领导发言

耿锋

省份: 地区:
学校:江苏沛县二中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江苏省沛县东风中路60号

电话:

邮箱:541236985@qq.com

耿锋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江苏沛县二中校长—耿锋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