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校长:许逢春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让师生在自主合作中绽放生命之花

发布时间:2014/4/28

1707次查看

许逢春发布

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优秀的具有独特品质的学校文化,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重心所在。它对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同化力和竞争力,赋予师生发展的生命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认为, 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大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应侧重于体察师生的内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师生在这精神家园中绽放生命之花。
 
一、学校文化建设重在提炼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从主体上看,学校文化的创造者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既包括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包含教师、学生和后勤工作人员;从过程看,其形成是一个逐渐的凝结和提炼,而非瞬时的,既需要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又需要人为地创造和提炼;从内容看,形成的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在外部表现上,则体现为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其中,学校精神文化起着决定作用。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就应该重学校精神的提炼。 但就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和研究来说,更多地是关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淡化了精神文化这一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含着学校师生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中的主流价值观是开启学校文化之门的关键。学校崇尚什么,杜绝什么,学校精神中的主流价值观决定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向和处事方式,而学校师生员工中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处事方式可以使一个学校永葆青春的活力。所以,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学校精神的培育和提炼上。
 
二、学校精神要在师生生活中提炼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总目标。 学校精神的提炼要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上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同时实现师生智能发展的超越。学校精神不局限于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要以优秀的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熔铸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使教师和学生都生活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中,获得一种自由、快乐和幸福,学校文化才是为教师学生所欢迎和追求的,学校文化建设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根本的追求是使“人”化,用人文来化人。

所以,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提炼,必须关注师生的生活,必须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才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本义与主旨。

然而,当前学校精神层面的文化却与师生生活保持着不小的距离,甚至有意或无意地抛却生活和生存谈文化建设。这种距离和抛却实质上偏离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也使文化失去了生活的根基。要把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摆放到师生生活方式变革、生存状态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让文化充溢在生活中,让生活彰显文化的意蕴,这样才能提炼出能激发师生生命力的学校精神。

马克思把教育的理想目的归结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现行教育改革的方向都是与之相吻合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更是这一目的的体现。人在今天所接受的教育,要为明天的“自由发展”提供素质支撑,这是现代学校的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学校精神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只有从师生生活中提炼的面向未来的学校精神文化,才能反过来使生活者从中受到浸染、熏陶而内化,才能自觉地成为师生生命中的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精神当然是能激发师生生命力的学校精神,应该是根植于师生生活的。
 
三、“自主、合作”是师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叶澜教授在《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中认为:“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学校领导对自己学校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状态以及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也就是说,在学校师生生活中提炼出能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共性的话,那么,每一所学校不同的历史、地域背景,其精神文化又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学校间的竞争演变为学校特色的竞争,不同的学校特色形成一学校区别于他学校的个性,而这一个性的核心要素决非来自于物质、制度的文化,当然地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肖川教授认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尺就在于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为个人自由充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衡量一所学校所积淀和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标尺应该是这种文化能否焕发和激扬师生的生命力。在追求科学发展的新的时代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我们觉得,“自主、合作”是师生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是学校精神的追求。

“自主”指学校和师生有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纵览世界教育的演进,我们可以发现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同一走向:西方国家倡导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自我。我国教育整体改革中出现的“愉快教育”、“参与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 等多种教育模式,无一不是把重点放在自主发展的追求上,在发展学生主体精神上作出多种探索和尝试。中外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同性,正是反映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呼唤着个性教育和人的主体精神。自主的前提是承认人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才有可能建设民主的社会,才可能具有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才最有可能充分地自我实现。其实,自主性、独立性,是一个人自由充分发展最核心的内质,也是个体获得更好发展的主体条件。自主性、独立性所标识的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性质,自主性、独立性是一个人有尊严性存在的条件。

那么,自主的个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那就是“合作”。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因为合作才构成社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会进一步拓展,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美国明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现有的教育与现实的生活是相冲突的,现有的教育注重个人的作业,不帮助他人,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在测试中的成绩,但现实的生活是,几乎所有工作的核心都是协力配合。就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而言,由于高考的存在,校际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竞争多于合作,以至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视他人的成功为自己的失败”这种被扭曲了的竞争观念,并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逐渐养成“利己”行为。这种现状显然地与马克思所提出的教育的理想目标是相背离的,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甚不合拍。合作也意味着能够尊重不同和差异,尊重多样性和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合作也意味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意味着学会了放弃、退让、隐忍、妥协,学会了推己及人,学会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和对他人的理解。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人际关系的性质,既是个人发展的条件,又是每一个人发展程度的标志。

所以,立足时代,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把“自主、合作”作为学校精神加以培育。

四、“自主、合作”精神使师生绽放出生命之花

我校是一所新办的城镇完全中学,教师主干来自于城乡撤并后的三所学校,创办之初,学校就把特色学校建设的主题锁定在“自主、创造”上,五年后,学校根据师资和生源特点,把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分层展开,决定在第二个五年,以“自主、合作”为主题,扎实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营造基于师生生活的学校文化。

1、“自主、合作”理念的内化,使师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优化。“学校领导形成和完善学校文化个性建设的过程,让教师与学生参与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叶澜教授语)”让师生积极参与的有效前提则是理念的内化,一种理念内化的标志,就是看它能否做到行为化、自动化。即要把先进的理念,转化师生先进的教学行为,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自主、合作”并不是一个时髦用语,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在日益强化的规则和竞争面前,被领导者和师生所忽视了 。通过对符合时代要求的师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寻求,我们学校营造出了“推崇自主,畅行合作”的教育教学氛围,促使师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优化,尤其是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主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增强,教师的学习由原来的“来自上级的任务”变为大家的“内在的自觉”,教学研究从以前的个体行为,到现在的小组合作、集体备课、资料共享,促使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得以创造。

2、“自主、合作”制度的创新,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建设,要依托学校管理的制度化。作为一所新的学校,各项规章更需健全与完善,通过制度规范让教师体现教师的形象、让校内每一位员工感受自身的责任,把“自主合作”作为学校统一的文化精神,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运行,使人们能够通过制度文本的阅读、解释和组织结构原则、学校工作安排、主导舆论的评析中感受并理解,从而保证精神文化的积淀和创造。

要使自主成为自觉和个体间的合作成功,我们认为管理重心下移是关键,这样可以加大基层管理层的自主权限,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和主动发展,提高管理效益。在教职工聘用工作中,学校实行分层聘任,由校长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再由中层正职聘任组长,由组长聘任教职员工。如在专任教师的聘任中,由教务主任聘任年级组长,由两位组长在教师应聘意向的基础上聘任本组教师,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年级组优化教师的选择权限,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组内成员的合作度。  

实行管理重心的下移,必须完善“处室负责、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为此,我校建立起了以教务处为指导的,以年级组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质量目标责任制,提高教学质量。以教科室为指导的,以学科组为中心的,责任到学科组、备课组和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科研管理体制,实行教科研出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名师的目标责任制。以学生处为指导的,以年级组为中心的学生管理体制,实行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生教育责任制。

3、师生生命在“自主、合作”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激扬。

学校的文化个性总是在师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学校活动和问题处理的方式方法中表现出来的。在学校文化精神统领下的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文化追求和全体师生在活动中的精神通融的合成。我们在强化“自主合作”学校精神建设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通融和师生生命的激扬与飞跃。

首先是学习。对教师而言,广义化了的学习,是一种“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境界。教师制定自我发展目标,向校图书阅览室申报需要的学习材料,学校则满足这一需要,改变原有的学习资料被动选择状况。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互相切蹉交流,合作意识的日益增强,使集体智慧的潜能得到激发,语文备课组和英语备课组进行集体电子备课,团队学习成为内在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作业分层,在不同作业层次的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

其次是评价。学校先后进行了《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发展性评价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学生综合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等课题研究,2005年又以“抓自主评价,促主动发展”为内容的课题研究。目的是使师生在自主评价中真正学会反思,通过自主矫正获得主动发展。为此,我校无论是对教师的年度考核,还是对学生的素质评价,都是从自我评价入手的,通过对照标准自评与反思,促使师生的主动发展。

再次是活动。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把每一位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自主意识。活动开始,一般要让师生自我报名或申请,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活动过程,相互合作,以集体的智慧和能量达成目标。教职工聘用,自己先填写意向书;教师评优,个人申报;青年志愿者组成,自愿报名;文明寝室考核,学生和班主任自愿申报……使活动的开展由被动和抱怨成为主动和愉悦,合作也就有了情感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校在2004年与嘉兴各县市(区)的六所初中名校结为联谊学校后,随之,又与嘉兴五所普通高中结成合作伙伴,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合作研讨。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在进行历史的继承或传递的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自觉地承担起发展和创造学校文化的使命,在学校师生的生活中,提炼出能激发其生命力的精神文化,通过培育,转化为学校精神,从而构建出反映时代要求与学校个性的学校文化。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十八大学习  感悟报告  学习心得  领导发言

许逢春

省份:浙江 地区:嘉兴市
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育才路36号

电话:057387369236

邮箱:84651325894@qq.com

许逢春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校长—许逢春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