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帐号>>会员登录
视频播放
一、种群 1、 概念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2、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发展变化趋势。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判断标准是幼体个数与老年个数的多少,若幼体数多于老年数则是增长型;若各年龄期个数比例适中,则是稳定型;若幼体数少于老年数则是衰退型。(4)性别比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雌多于雄:如家养一群母鸡、一只公鸡。雄多于雌:如一个蜜蜂种群内有一只雌性蜂王、多只雄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3、种群数量变化(1)影响因素环境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寄生物传染病等)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增和减) ↓ 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 ①“J”型增长曲线: ②“S”型增长曲线:(3)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二、生物群落 1、 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各种生物”是指种群之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非种群内部。例如:一个山上全部的树是种群吗?不是,树有很多种,只有某一种树才构成种群;是群落吗?不是,还应包括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因此,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2、 群落的结构––––动态结构类型: ①垂直结构: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光照、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不同地段种群类型和密度的差异。意义: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王琳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