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27日在我即将17岁的这个寒假,有机会参加吉林省政府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吉大附中5名高中生,赴美国路易斯伯顿(Lewiston Porter)高中做了半个月的交流生。
在美国这些天,没有带队老师也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们5人分别住在寄宿家庭,所有问题都靠自己解决,这时的我们以独立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我们感受着美国家庭的热情接待,欣赏着美国自然、人文景观,体验着中美文化、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收获匪浅。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游美心得。
一落地到纽约机场,美国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当我们兴致勃勃、昂头阔步准备入境时,其他4名同学都顺利通过,只有我被安检警察拦住要求配合抽检。在这之前也去过别的发达国家,国内更是坐了多少次飞机,但是从来没经历过这种阵势,当时紧张得眼泪快要掉下来,好在我的英语说得不赖,很快沟通明白后放行。美国真是一个太把自己的安全当回事的国家,当然如果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就不可能把你当回事。
路易斯伯顿高中坐落在美国北部的水牛城,接近加拿大,我们坐在教室里就能看见尼加拉瓜大瀑布。虽然美国是移民国家,纽约、华盛顿等地兼容并蓄了拉美、欧、非等洲文化,但我们体验生活的小城市偏乡村些,这里无狡狯之人风,亦无枪击等骇事。我寄住的家庭代理妈妈说,时间在小镇里过的很慢,像河流一样缓流。不过他们可一点都不落伍,家电等都是最新的科技产品,而几十年前的读碟机和录音机依然毫无退位之意端坐在书桌上。家中摆满了自这家庭组成伊始的各种照片,每个都裱以精美相框。在小城里很多的美国家庭都非常传统。
我寄住的是一个很上进的家庭,暂称为NUCLEAR FAMILY。父母同意儿女疯狂地玩,只要成绩保持在年纪前几(但是说实在的,美国的高中课程真的不太难)。他们厌恶纹身,觉得看起来很掉价,虽然这显得他们不潮流,却代表了小城里大部分美国家庭的价值观。美国人的工作不很累,我的代理妈妈两天上一次班还3:00就下班。不过她工作的时候真的像特工一样带着耳麦很专注。
学生可以工作是很让我感到惊奇。每个16岁以上学生通过努力拿到一纸执照,每天放学后和周末就可以去打工,有时作业很多但如果店里很忙你也得去,因为要保持这种长久的雇佣关系。他们一般在POLO等品牌店里卖货,很多人因此锻炼出一副好口才。
美国人对运动像教徒那么虔诚,他们会因为赛季安排,几个月来每天晚上守在电视前。他们的运动是全民参与,每个人至少有一、两项终身坚持的运动,每天下午2:30放学,之后就是体育训练到6:00,每周末观看一场球赛是大部分高中学生的生活内容之一。
美国提倡公共资源反复利用,大家都很爱护公共资源,比如学校里的教科书,虽然每本教材一年易主一次,却跟新的一样。
在美国你能感觉到人是高贵至上的。在很多地方看不到服务人员,因为人工很贵,但是只要有人提供服务就必须付小费。在饭店里,调料是自助;在停车场,自己调好停车时间后机器记时收费;在自助洗车场,付款后机械自动洗车,高压水枪会自动向车喷来,实在是一大景观啊。
在美国我们看了一场《狮子王》话剧演出,看到人类能把动物演得那么惟妙惟肖,真的很感动。他们用肢体、声音、舞蹈、道具缔造了一个非洲大草原。久违的善恶分明,黑白两道又从童话书中蹦到了舞台上,让观众爱的痴情也恨的痛快。《狮子王》每天两场的巡回演出,放了几十年依然经久不衰,并成为我们来美国需要排队的第一地,使我改变了美国到处人烟稀少的印象。
在这里吃早饭是让我觉得唯一委屈自己的事,拿出冰箱里的凉牛奶就喝,冰凉的猪肉肠夹在两片冷面包里直接开吃,美国人貌似对热食物不感兴趣,但仍会很生活地把晚餐奖励给自己,像自助一样丰富,意大利面、热狗、洋葱圈、汉堡、餐后面条等等,应有尽有。
说完生活感受,再聊聊我在美国学习的情况。在路易斯伯顿高中的这些天,我厚着脸皮蹭了很多课。水牛城虽然只是个小城市,但却是这里最好的重点中学,也折射出了很多美国高中文化。在美国高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固定课程表,大家都不尽相同,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大家都只是同届学友。我呢,按照学校的规定,起先跟着我的学伴(寄宿家庭的高三理科女生)一起出、入,她上什么课程我就上什么课。上课时他们有说有笑,随意提问,回答起问题来也是五花八门,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倡导发散思维。看到理科学习内容相对于国内课程简单,我就询问起可否随意听课,平时随意洒脱的美国学生听后都露出凛然表情,认为必须遵守校规不能串课,看来连在美国违反校规也只能是哈利·波特里出现的童话。这点很让我折服于他们的原则分明。我和其他4名吉大附中的同学们开会讨论此事,大家很赞同,都希望能有自己的课表。后来领队带着我找到路易斯伯顿中学校长咨询,校长很高兴我们想尝试不同课程,于是我们拿到了自己定的课程表,大家都上着自己喜欢的课。
路易斯伯顿高中高三的AP课相当于大一课程,物理已经学到光的衍射。我的学伴每天两节物理课,全在实验室上。可能是课程太过晦涩,2 0多人的座位,也就不到10人上课。
我去学习了物理应用课,考试有道题竟是:让你给出比较导线和电灯的电阻大小的方法。貌似这种课比较有讲头,老师列举了五种方法;比如连接导线和直连比较亮度、使用电流表等等。我第一次在美国课堂上回答了问题,这里的课上(习题课除外)只要有人大声提问、回答,老师都会停下来认真听。我用热效应的观点解答了这个问题,老师非常兴奋,重复好几遍我的观点,每次都说as Emma said(Emma是我的英文名)。当我收拾书包要走的时候,听见两个美国男生在我后面说她真聪明。有时新来乍到,不露两手没法混啊。
反思国内的学习方式,偏于做题,公式正反推、花样运用都没问题。但稍微涉及探索历程啊,方案优化啊,就有些许苦恼。不少学生比较怵解决应用题,以及学习科学史、编程等课程。国外呢,老师花一节课就讲一个公式,只留教材上的题目去做。
还记得有一节化学课上老师讲共价键,说氧化性强的像有钱人到超市随便挑电子回来,给自己充电,当时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他们使用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性思维来传授知识。老师还从周期表中找到了一串代表性质巧合的元素的数字,开心地说这就是科学。
出了美国高中,我们又跨入了几所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哈佛、麻省、普林斯顿、康奈尔大学,美国的大学是没有大门的,参观也是不收费的。这些大学历史及影响让我深深叹服!在这些大学遇见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博士生,居然看到了长春的学生。
这次游美经历让我打破了很多英语学习中的疑问,亦促使我感受异域风情,不时比较一下中美文化、教育的差异,给我的观念带来很大冲击,这或许会改变我未来学业以及就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