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的芦溪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涪江河畔,绵三高等公路中段,高楼林立,宏伟壮丽;绿树掩映,生机盎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几经沧桑巨变,乘改革之春风,如今,芦中已顺利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芦中喜获两项殊荣——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叶皓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芦溪中学就成为“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2000年,又被确定为“省校风示范学校”。2001年12月,经省教厅组织的专家组认真严格检查验收后,芦溪中学成为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检查验收过程中,省教厅领导坦言:“没想到在农村还有这么好的学校”,专家组更是为芦溪中学的教学质量喝彩。
近年来,芦中教学质量年年上台阶。请看这样一组“芦中数字”:连续十一年高考升学总人数位居全市前列,连续十一年获市县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或特等奖,连续八年出清华北大学子、县高考状元,艺体飞升学人数多年位居绵阳市第一,一大批优秀学子被北大、清华、浙大、中科大、复旦、南开等名牌大学录取。2007年高考,在高考参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芦溪中学本科上线人数再次攀升,突破1200人大关(含艺体),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本一、本二、本三上线人数和各段上线率均居全市大规模学校前列。2008年,在抗震救灾的艰难处境下,本科上线高达1322人,囊括了全县理科前三名,2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芦溪中学以其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卓越成绩被誉为西部农村高中的一面旗帜!
应该说,芦溪中学既不在城市,又处于绵阳市和三台几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之间,既无区位优势可言,又面临强劲的对手,能站稳脚跟,勉强支撑下来已属不易。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芦溪中学不仅没有被挤垮,反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芦中人用他们的拼搏和奉献抒写的这组惊人的数字,让学校成为绵阳教育界突现的一匹“黑马”,是什么使芦中迅速崛起?经过深入探究,我们找到了答案——
以人为本 狠抓学校内涵建设
怎样办好一所农村高中?芦中人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走出农村高中的理念误区,学校就会永远落后,永无出路。对此,芦中人的尝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地认识学校的现状,分析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确立好学校的发展方向;以人为本,关注师生,以师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学校的发展为目标,更多地致力于学校内涵的丰富和提升。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芦中才能真正闯出一条农村高中的办学“新路”。
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芦溪中学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出发,多方筹资,装修了原有的全部校舍,新建了实验大楼、科技大楼、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沐浴大楼、学生食礼堂、运动场、“文化广场”,新增了5000平方米的观赏草坪,购置了图书近10万册,添置了计算机200余台和几百万元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建成校园广播系统和校园网;新建了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每个班配备了29英寸的彩电,完善了学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和供水设施。
这些办学条件的改善不仅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也为芦中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芦中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高中发展成为占地260余亩,校舍面积近6万平方米,设施配套,布局合理,拥有97个教学班,学生近7000人,在校教职工315人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在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全面启动了“升级”工程,对学校发展作出合理规划。以“修德砺志,善学力行,和谐发展”为办学思想,倾力打造“勤实精细,自强奋进”的办学特色,立足校情,研究校情,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确定了“民主治校,实干兴校,科研强校,英才荣校”十六字办学方针,走“院校培养,自我进修,岗位成才,集体提升”的师资打造之路,通过学法指导,心理咨询,分层教学,培优补弱等途径助每一个学子实现人生目标,一系列改革也随之推开:
在教师管理上,学校对教师实行以激励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改革教师任用的办法,实行全员聘任制,优化教师结构;制定并完善了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成立教学督导小组,不定期听课评课,定期开展各类公开课。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做什么。学校不仅注意满足学生现在的需要,更注意去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分层教学”、“学法指导”、“健康教育”……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用优质的教学吸引学生,用完善的服务满足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感动学生,用丰富的活动调剂学生,用优美的环境熏陶学生”,已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和动力。
重视学习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缺乏工作经验,部分骨干教师向条件好、待遇高的城市学校流动,学校发展与师资现状之间的矛盾突显。怎样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芦溪中学立足校情,强化科研,以培养青年教师为核心,实施名师战略,倾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内培外引,练好教师基本功
当初,校长曹福文在制定教学管理目标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他看来,教师不仅要学会“教”,更要学会“学”。学,本身就是教师一个自我充实与提升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芦中已形成了完善的“岗位培养,集体提升”的师资打造体制。
芦中的教师群体中有股浓浓的学习氛围。老师们总是对学校的每次教师培训满怀兴趣。每学期,定期的教育理论培训,让不少的老师在理论上丰富了自己;计算机、英语口语等专门培训,让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更扎实……在芦中,任何一个培训现场,老师们总是座无虚席。拿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如今学校的培训就像“赶场”一样,落下一场自己都心有不甘。在内练“基本功”的同时,芦中也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学校会在时间安排上提供方便,在经费上适当地予以补助。不仅如此,学校还经常派教师外出“取经”,到外县、外市、外省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并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和学术名流来校开展讲座。通过学习,老师们都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老师多流汗,学生少拐弯”,这是芦中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芦中人深知,在新的改革形势下,高考不再是“汗水工程”。只有走“以教学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的发展之路,学生才会学得更轻松。学校逐步完善了“教研室-教研组-督导组-备课组-骨干教师”层层落实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机构,先后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要求教师不仅教书育人,还要致力科研。要求“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据了解,学校的全体老师都参与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学习方法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学生不良行为诱因及矫正”等专题研究,近年来,芦中有多个课题获省市等级奖,有多个课题被批准立项为省市县重点科研课题,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研深入、教改深化、教学优化。
学法指导,助学生轻松学习
芦中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学习刻苦,但普遍方法不足。多年来,芦中坚持为高一年级开设一门与其他学校不同的课程——学法指导课。教师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归纳方法和规律,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进行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芦中教师们认为,与其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受用一生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每位老师都应该成为课堂中穿针引线的人。”校长曹福文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提醒自己成为一个忙于课前,精于课中的教师。”校长口中的“穿针引线”,实际上就是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要让“知识线”和“方法线”贯穿始终,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让教师注重知识的整体建构。如今,芦中的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通过“引、导、练、联”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一步步找到并验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学生们都感觉,学习比以前轻松了,课堂也比以前更愉快了。正因为此,芦中还被确定为“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
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芦中还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随时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会诊,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把握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位新教师都要经历“先说课,后上课;先听课,后上课”这个过程,通过压担子、结对子、领路子、搭台子等途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适应了工作岗位,为学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注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服务,芦溪中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优质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育人思想,不仅帮助学生们树立了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而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分层教育”、“健康教育”、“爱心教育”……一系列针对农村学生构建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现在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芦中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分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进步
由于生源的限制,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怎样才能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成为摆在芦中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既然家长把孩子送到咱们学校,我们就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进步。”对此,芦中采取的是“分层教学,培优补弱”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开办了实验班和平行班,并根据教学进度、难度的不同,夯实基础,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
对特优学生实行导师制,骨干教师进行单独辅导,面批面改,全程跟踪。充分利用硬件和教师资源,举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奥林匹克等竞赛辅导班,助更多学子冲刺名牌;对中等生实行补弱制,利用每天晚自习的时间,开办各科补弱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弱科情况,参加相应科目的补弱训练,使其消除弱科,平衡发展;对学习暂困生实行艺体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参加音、体、美和空军飞行员训练班,扬艺体之长,补文化之短,以艺体之趣,激文化之趣,通过术科和文考双上线轻松步入大学殿堂。
近年来,学校高考艺体上线人数一直位居全市前列。先后有200余名学生在全国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秀等级奖,为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并享受高考加分待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快乐
农村孩子勤奋朴实,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但大多家庭困难,心理脆弱。因此,在加强方法指导的同时,芦中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试,做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学校还邀请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升入名校的校友作专题报告,消除学生的烦躁、郁闷等损害学习效率的“亚健康”心理。
芦中的扬帆文学社成立之初,就以“挂席拾海月,扬帆采石华”作为激励学生的入社誓词,邀作家开讲座,举办笔会、联谊会,开展校外采风、写作实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抒写生活的热情。时至今日,文学社出刊6期,社员在《语文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150余篇。而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也将才艺表演、体育比赛和科技制作融为一体,学生在相互切磋中动脑益智,强身健体,造就了创新品质。
像这样活泼民主的文体活动,芦中每学期都会开展很多。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利用班团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礼仪规范等,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理智对待同学间的矛盾,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把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纯洁的道德观念和谐地结合起来。老师们惊奇地发现,以往沉默寡言的学生变了,变得开朗自信,也变得更加坚强勇敢了。
爱心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善良
有位名人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在芦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芦中的很多学生是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为了能让这些“留守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学校政教处专门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教师们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当学生成绩下滑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集体会诊,当面指导;当学生病时,老师们会前去看望照顾,嘘寒问暖;对于家庭贫困的同学,老师们倾囊相助,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学校也予以适当的费用减免,为他们提供假期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从1994年起,芦中先后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200余万元,设立了“芦溪中学奖学金”,对考入北大、清华、人大等中华前10强学校的学生建立了“精英奖学金”,像朱玲、周青云、吴春霞、黄欢等100多名被北大、清华等中华名校录取的芦中精英就获得了5000元以上的精英奖。同时,学校对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高一新生也给予适当减免,芦中教师和社会团体也纷纷捐款帮助其完成学业,使他们顺利步入名牌大学的殿堂。
播种爱,收获爱。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中,每一个芦中人心中都溢满了温情。当得知身患腰椎骨结核的赖登高同学因无钱医治而生命垂危时,全校师生急了,大家纷纷解囊,一夜之间捐款就达16000元,有的同学本来自己家庭并不宽裕,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却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拿出了自己微薄的生活费,拿出了自己勤奋得来的奖学金,有的甚至又将好心人资助的费用全部拿出来。一元,两元,这些浸透汗水的钞票凝聚着师生们的浓浓真情,也写满了师生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学校的扬帆文学社和英语报社也经常自发组织献爱心活动,不仅给芦溪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还利用假期到孤儿院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难怪同学们都这样说:或许我们的条件还比较差,但是生活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们决不孤单,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团结互助,就一定能收获更加美好的明天!爱心教育,带给芦中学子的是一颗善良的心,让芦中校园,处处充满着暖意。
后记:
从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发展成为优质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芦溪中学的每一步,都走得那样踏实和稳健。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芦中精神,才成就了这所农村高中的办学奇迹。而在当今全国、全省大力倡导教育均衡的新形势下,她的辉煌成就和众多经验,无疑为我们如何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全新样板!
教育的公平性不仅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还应该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都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芦中的成功,源于学校准确地把握了发展方向,找出了学校发展和学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办一所老百姓读得起、信得过的新型农村学校。”正是拥有了淳正朴实的校风和人文和谐的管理,拥有了一批拼搏奉献和真诚关怀学生的老师,芦中才真正诠释了优质的农村教育的品牌,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如今的芦中,不仅在绵阳教育界声名鹊起,更是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学生慕名前来就读。面对家长们信任的目光,芦中人深感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芦中教师正以精湛的教艺让学生成才,以有效的工作让家长放心,以辉煌的业绩让人民满意。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所学校不断向前的决心和动力。芦中,风劲,春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