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校长:王建宗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对一节语文教学示范课的分析——兼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研的重心与方向

发布时间:2013/12/13

1189次查看

王建宗发布

[摘要]本文以一节具有典型意义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为例,分析了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标”提出的“教师要理解学科性质,树立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参考教学建议”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教师注重学生表层行为训练,与“课标”要求不符的教学问题。通过此节课反映出的问题,再进一步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足。据此,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方法的“讨巧”,以“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做法来提高,而要坚定地走通过实践理性的升华促进专业成长的理想之路。同时,提出了在教师培训、继续教育、教研科研方面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分析改进对策

小学语文课《最珍贵的东西》,是一节很有分析价值的公开课。一是授课者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积累了如此丰富经验,却存在明显问题,就很典型地说明了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迫切性。二是授课教师多次在全国各地做示范课,有不少教师直接听了此教师的课,也有一定的反响。正因为如此,分析此示范课的问题,并据此指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教研、继续教育的重心与方向,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示范课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教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讲授的课文《最珍贵的东西》,表达的是作者在生活中的一个突然的发现——世界上许多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并藉此来阐述“每个人不要对生活唉声叹气,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与人生”的思想观点。

本课文教学的中心与重点,是课文最后结尾处的议论“因此,我们不要对着苍天白云唉声叹气了!它是公正的,更是慷慨的;苍天早已把最珍贵的一切,免费地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但做此课的教师,其教学中心与重心,显然不是围绕课文的内涵实质进行的。教师所做的,更多的是对词句的一般理解,对阅读、朗读、背诵的反复训练,对课文模仿性的习作练习等。

教师围绕课文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进行师生间对话性的交流活动。包括师生间的问候活动。如教师向学生问候“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真精神!”同学们回答时出现了语句不搭配的问题,教师就借此训练同学们应该用适当的词句来与老师的表达句式保持一致。此外,教师还训练学生准确听教学要求。如教师问同学:“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此句话包含了几方面的要求。

二是开展阅读课文的活动。首先是通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读。如先读第一段,问学生本段的作用,学生答“总起全文”。然后读最后一段,问其作用,学生答“是总结全文”。教师说,全文的结构是“总分总”。接着是组织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芸芸万物、贩夫走卒、明星政要、相濡以沫、锦衣玉食、衣不遮体”;如“免费”“珍贵”等。再接着是对文本进行分类。让学生分出最珍贵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在阅读中,让学生找出修辞语句,如让学生读排比、反问、比喻的句子。对课文的4、5两段,教师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视的是音调。如按照教师的手势(像音乐指挥那样挥动节拍)读;按照教师要求的话语读,如“读得要有节奏”“深情一些”不能“读得不真切”。等等。

三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仿写练习活动。如让学生按照课文句式,以课文第八小节中的“信念”“希望”“意志”“梦想”;“春风”“细雨”“月华”“星辉”为题,进行仿写。模仿写作时,要求学生句子要精彩,要用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学生写出的作文,模仿得与课文语句几无差距。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教师的教学问题。

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九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思路;总目标及内容、学段目标及内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建议,等等。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审视《最珍贵的东西》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与“课标”不符的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体现语文学科性质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的行为性训练,但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深层引导。教师对课文的内涵实质,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基本没有涉及,更没有深入的理解与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既是重点,也是中心,教师却一带而过,采用教学无涉的态度,轻易就放弃了。正是对课文中心、重心的这种轻视,教师在教学中对“阳光、空气、亲情、友情、爱情、目标”这些免费的东西,只作词句的一般解读,朗诵、背诵、模仿习作的训练,而不与中心思想进行联系,将每段的观点不与总的观点进行整体认识,使教学的认识性、思想感召性严重不足。

二是在贯彻“课标”教学基本理念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的教学目标。要通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来体现对目标的追求。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内涵”“感受和理解”“实践体验”等重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出“跨学科学习”“科技手段的运用”的教学要求。以此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可明显看出,教师在激发情感,培养语感,特别是发展学生思维上功力欠缺。如在课文分类方面,教师只以“物质的”“精神的”两方面让学生分类,这种分类只是知识性的分类,而不是促进理解力的分类。如果教师将课文分为“自然界的(阳光、空气)”“人际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自我人生的(目标)”三类,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社会、人生将是十分有益的。

三是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总目标,在落实目标过程中,建议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陶冶学生情感、端正学生态度、引导学生人生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课的教师显然对此方面的追求不强烈,意识不突出。仅以平等对话为例:师生间怎样对话才能平等呢?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提出了要控制“IRE”式的对话。所谓“IRE”式的对话,即教师(I)提问,学生(R)回答,教师(E)评价。例如,平等的对话形式是:问:几点了?答:两点半了。问者:谢谢!不平等的对话是:教师问,几点了?学生答,两点半。教师评,答对了。学者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对话如果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受到影响。教师权威语言过多,显然不符合平等对话的“课标”要求。而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许多这样的对话。如否定性的评价语有:“不行”“不够真切”“不对”“错了”等。

四是在采纳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建议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阅读,要“建立在感受、理解基础上,要防止矫揉造作。”在写作方面“要防止套话、不说心里话。要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而此教师的教学,基本脱离学生的理解力来进行朗读训练,甚至拿出了指挥乐队的本领,来指挥学生按照手臂的高低来读出音调。学生在这样的指挥下,拿腔拿调,装腔作势,以取得教师的好评。如此负面作用的教学,实在无任何可取之处。维果斯基就曾批评说:“脱离了思想的语音丧失了一切使它成为人类语言语音的、使之不同于大自然中存在的万千个声音的一切专有特性。”教师当堂要求学生所做的习作,是模仿性的。这完全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模仿性写作,在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是彻底摒弃的。试想,学生写出“XX是免费的,你可曾为XX支付过一分钱?”的句式,有什么提高作文创意的意义?教师不但看好这一点,还让学生来读,来写到黑板上交流,这实在是对鼓励学生真心写作的误导。例如,课文的句式为“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没有谁能够离开阳光就能活下去的;然而,从小到大,可曾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支付过一分钱?”学生仿写的句子是:“细雨是免费的。刚破土而出的嫩苗不可离开细雨而活下去。然而可谁为滋润万物的细雨支付过一分钱呢?”。

此外,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倾听、表达、应对)的要求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如信息技术资源)方面,教师的教学也表现出了或者不体现,或者不使用“一支粉笔讲到底”“一人讲授做到底”的问题。

与“课标”对照,此教师的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需要改进的问题。一位积累了一生教学经验的教师,把课上到这样的水平,虽然敬业精神可佳,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了教师专业功底水平的有限,这也验证了一个这样的事实: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方法的“讨巧”,以“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做法来提高,而要坚定地走上通过实践理性的升华,促进专业成长的理想之路。停留在经验水平的教学,其示范作用并不明显,也不宜通过大范围展示进行推广。但现实情况却是,似这样的教学交流,这样的教学示范,却充斥在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中,运用在教研、师训、科研中。似这样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教学问题,这样误导课改方向的现状,实在令人堪忧。正因为如此,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纠正其错误提出对策,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三、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如此进行语文教学的原因分析

出现教学只停留在行为训练,不以切入内涵实质教学的这一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内涵实质缺乏正确的把握,因为把握得不到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认识,造成了教师的教学在实践中徘徊不前,进而制约了以学科性质、内涵实质为重心的教学信念的生成和实践的改进。概而言之,是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提升专业理性修养的内涵不足,才造成了行为上的浮浅。
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言的运用,即在运用中形成语言的意识品质(语文素质),语言的意识品质内在地包含了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在运用语言中,发现语言的意义(本质),从而使语言的运用更具深刻性与能动性。须知,“一个字词的意义是在语言中所使用的意义。”如果对语文教学的这一本质内涵认识不清,或者不到位,势必会在外延上着力,来认识和理解语文教学的作用,如用外延性的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替代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要知道,以外延性的教学,是可以接近内涵的,但永远是代替不了内涵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理念是要深刻理解教学的本质内涵——语言的运用,要重视语言运用中“意义”的内在生成,并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使语言的运用更为准确、深刻。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的意义,可通过语感的培养,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与各学科知识的广泛融合,来实现提高语言素养的目的,这里,最重要的是“意义”,而不是表层的行为。

2、在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改进对策

根据以上的理解,就不难概括出改进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以学科性质作为认识的“域”,来认识每篇课文的内涵实质。其次,要牢牢把握住课文的内涵实质,进行知识的引发,用知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意识。在引发过程中,以可感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本质的形象(本质直观),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

以《最珍贵的东西》为例,此课文的内涵实质是:通过发现世界中、人际中、自我人生中珍贵的东西及其意义,来表达积极面对生活的思想观点。教师的教学要以此为重心、中心展开。首先,可通过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阅读,初步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第二,对文章的结构作分析时,同样要指向文章的思想中心。如开头一段珍贵东西的发现,中间几段对珍贵东西的具体表述,至结尾一段阐述本文的总的观点,课文通篇都是在围绕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核心思想来表达,教师要据此进行教学,不离不弃。第三,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细的教学引导,如对阳光、空气、亲情、友情、爱情、目标等词语进行深刻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第四,分析课文中的修辞形式,体会对文章内涵实质的强化作用。第五,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来做朗读,以朗读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最后,以学生对文中的“春风、细雨、月华、希望、意愿”为标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认识与情感。以突出思想内涵为重心来安排教学流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品质。显然,这样的教学,与侧重表层行为的训练是完全不同的。唯有指向文本内涵实质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教学本真的味道,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践行的。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应该看到,在中小学,不能进行突出内涵实质的教学,不能教“本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不能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教学本质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不能树立“以课程性质、内涵实质的把握来体现教师专业品质”的信念,并围绕此信念一以贯之地进行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教师专业地位不高,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素质养成质量不高的现状。

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通过教师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研、校本科研等几方面的途径,进行教师专业品质的强化。通过专业促进,使教师提高认识知识“是什么”(内涵实质)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何以为是”(内涵实质引发)的能力。要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无疑是需要教师提高实践理性(在实践中蕴含本质)的修养水平的。提高实践理性的修养水平,就要在理性修养方面着力,如,通过研读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来提高教师对课程论、教学论的认识水平,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等等。由此,提出本文的主要建议:各级各类的教师教育、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研,都要以注重实践理性为重,以培养教师理解课程、教学、教材的本质为重。而将经验的积累,经验的交流,常规教学行为的训练,放到作为理论素质提高的基础条件的位置上。这就是说,教师专业品质的培养,更多地是追求教师内在的意识品质的养成,而不是外在的常规行为训练的强化。

[注释]

①[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109

②[苏]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③傅佩荣.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10.237

④其它参考资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师能力标准研究》(BFA090020)宁虹教授立项(实验手册)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十八大学习  感悟报告  学习心得  领导发言

王建宗

省份:北京 地区:西城区
学校:北京十四中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305号

电话:01011132132

邮箱:12312313@qq.com

王建宗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十四中校长—王建宗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