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校长:王建宗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教师上“好课”系列谈之五——教之先精熟地拥有

发布时间:2013/12/13

1419次查看

王建宗发布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首先要面对理解教学内容,特别是理解教材的任务。优秀教师之教,必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所教内容的基础上的。反之,如果对所教内容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刻,自然就不能正确地教,深刻地教,教本质,教全面。例如,一个语文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水平,将会影响其对人性、社会性的认识。如果教师对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关系认识不深刻,以这样受到限制的认识来处理教材——小说《祝福》,那么也就必然会制约教师对小说《祝福》的理解,对小说中祥林嫂等诸多人物人性的理解;制约其对小说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社会的认识,对封建社会“族权”“皇权”“神权”对人性扭曲、压抑的认识。认识不确切,理解的局限性就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就无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达出小说深刻的内涵实质,无法将小说鲜明的人性的扭曲与社会黑暗的对比、冲突表现出来,进而打动学生,也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小说揭露和批判的力量,更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呢?最重要的一条要求是:教师要具有刻苦钻研教材的精神,树立“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的备课思想,做到教之先,对所教内容精熟地拥有。这就是说,要防止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盲目乐观性,不能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做设计,甚至带着不成熟的教学设计去上课。教师在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材方面,是容易发生满足感、浅显自信的。知识在那“摆着”呢?我学有专攻,怎么会不理解,不懂得呢?这是许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处理教材时的心理。这种心理,影响了教师教材刻苦钻研的态度,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脚步。确实,用于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的精选,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从常识的角度认识,其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人的认识的有限性的角度认识,任何一种知识,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的知识,要对其内容做到穷理尽知,洞察彻底是十分不易的。

正是看到了这一认识的“盲区”,体会到了认识的有限性,大哲学家康德才提出了“人能认识什么”的问题。康德研究的结论是:人因为经验的局限性、思想的局限性、心灵的局限性,对“物自体”(近似思想体、本体),最终将是不可知的。具体来说,即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经验是怎么刺激内外感官形成现象的,是难以言明,认识清的(物自体不可知);人的知性认识形式——怎么通过范畴运用用于物自体,形成观念,是不可知的(思想体不可知);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如对灵魂,宇宙,上帝三个理念型,要说明他们是不可能的(本体不可知)。正是因为不可知,所以康德为知识划定了认识的界限。可见,要对人类所面对的世界、对人与社会进行真理性的把握,其道路是多么漫长,其道理是多么艰深!虽然康德的哲学观点有其问题,但其研究知识,研究认识的态度足以让人敬重,令人对理解知识严肃起来,甚至令人在认识上有望而生畏之感。

不仅是康德,数千年来,许许多多哲人学者在研究知识的道路上,走得是极其艰难曲折的。教师对所教知识,应该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抱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抱着永不言致知的态度,刻苦钻研,要对教材不断作二次开发,力求对所教内容的深刻理解,整体把握。教师应该有一股溯本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有不少优秀的教师是表现了出这样的敬业钻研精神的。一位中年教师就对我说,教课累不倒我,可备课,让我累病了好多次。听着这样的话语,我从内心感动、佩服这样的好老师。要知道,这可是教之先对所教内容精熟地拥有的先决条件啊!我主张,教师在备课时,要细之又细,思之益深。即便是面对那些耳熟能详,似乎一目了然的知识,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性质?”“什么是状态?”“为什么负负为正?”“为什么要对碰撞进行精确化研究?”“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公正?”“什么是精神?”,等等。这些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认识的问题,但仔细想来,又不是马上就能说得清的。教师要时时警觉自己的盲目乐观,草率行事。不要小看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其中有许多知识是“大有文章”的!

那么,怎样全面理解,深入钻研教材,做好教之先的准备呢?以初中语文(人教社版本)为例,其教学相关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标准(9.8万余字)及其“课标”解读(33万余字);6册语文教科书(101万字)及其教师教学用书(237万余字);考试说明(20万余字);总计400.8万字。这数百万的文字,其内容有一目了然,不难理解的;也有难以穷理,深不可测的。教师应该通读教学相关材料,既要“高屋建瓴”,俯视教学全貌,又要切己体察,细细体会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性质、学科理念、学科内容的内涵实质,并以此为基础,思考知识如何与学生“见面”,如何让学生也能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语感”,从中咀嚼催生语言之果的营养。理解教材,是一个教师钻研业务的关键环节,是体现教师业务核心能力的重要方面,下期本系列谈将送给教师理解教学内容的“金钥匙”。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十八大学习  感悟报告  学习心得  领导发言

王建宗

省份:北京 地区:西城区
学校:北京十四中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305号

电话:01011132132

邮箱:12312313@qq.com

王建宗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十四中校长—王建宗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