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专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柳袁照

近年来,柳袁照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倡“本真、唯美、超然”,为的是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创造型人才,不抹杀个性、不沦为机器,保持理想和生命力。他希望在一个基层的学校、一个微观的领域,实现我们民族的、国家的教育理想。尽管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他甚至把自己比作堂吉诃德,因为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作用有限,一所学校的作用有限,但他愿以毕生之力去努力。这就是一个拥有诗人情怀的校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柳袁照和他的诗性教育,最近本报记者对柳袁照进行了专访。

“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4年6月15日

【嘉宾】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柳袁照

【主持人】记者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一边是海,一边是山

一边是春天,一边是秋天

我站在边界上

这是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最近写的一首诗《边界上的人》的开头。柳袁照认为,只有站在边界上,视野才会更开阔。

柳袁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诗人,其次是语文教师,最后才是校长。而他自己是这样说的,“诗人”是误打误撞当上的,语文教师和校长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事业,而“诗性教育”,则是诗人和校长这两个身份碰撞之后迸发的理想。

近年来,柳袁照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倡“本真、唯美、超然”,为的是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创造型人才,不抹杀个性、不沦为机器,保持理想和生命力。他希望在一个基层的学校、一个微观的领域,实现我们民族的、国家的教育理想。尽管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他甚至把自己比作堂吉诃德,因为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作用有限,一所学校的作用有限,但他愿以毕生之力去努力。这就是一个拥有诗人情怀的校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柳袁照和他的诗性教育,最近本报记者对柳袁照进行了专访。

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有诗性情怀的人

【记者】:2009年,您提出“诗性教育”。2010年末,您当选《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年度十大文化人物”,入选的理由是“以诗性矫正教育时代病”。2013年末,您又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因为“诗性教育”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从口号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这是教育界对您的肯定,也是对“诗性教育”的认可。践行诗性教育五年来,您认为,您的诗性教育有实质性的成果吗?

【柳袁照】: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诗性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有诗性的人。我们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有诗性情怀的人,乃至以后可以影响他们身边的人。我把诗性总结为“本真、唯美、超然”,这和素质教育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把它落实了。“诗性教育”提出后,得到了全国基础教育界,包括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解决当下基础教育存在的很多弊端的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当下教育的积弊,人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把教育理念停留在说说上,而是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必须注意,是日常的行为,而不是一项特殊的活动。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诗性教育”理念是如何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

【柳袁照】:第一,把“本真、唯美、超然”的思想渗透在日常教学当中,主要是课堂,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台和载体。教师上课的时候,要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不做作,不雕琢。我们提出“诗性”的好课的标准:它是直抵人心,有思维品质的,是本真的又充满理想的,是愉悦的又是深刻的。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国家规定的课程占70%~80%,这是主导课程。在主导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体现个性,创造性地实施。除此之外,还有校本课程,比如诗歌课程、吴文化课程、创造课程等等。第三,在校园文化方面,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诗性教育”就是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体现教育和文化的意义,让学生浸润其中,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就会打上学校的文化烙印,成为一个独特的人。在精神层面,要给学生完整的校园生活,日常的每一天、上的每一节课、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师生的每一次交流碰撞,都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师生是平等的、共同发展的。

【记者】:诗性教育比较重视对“人”的培育,不仅仅看考试成绩,那么诗性教育和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会不会有矛盾,您是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柳袁照】:诗性教育与应试,尤其与高考的关系是不矛盾的。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满理想,又要面对现实,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能够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一个起点。在刚提出诗性教育的时候,因为有个探索的过程,我那时候可能更多的是抨击当下的教育制度。但经过这五年以来的探索,我越来越感觉到,诗性教育与当下的教育现状、与高考,是有一条融合之路的。同时,我也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现在的高考,包括高考试卷,已经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不一样了,试卷本身在变革,考查的内容、方式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对素质教育的诉求。

这些年,我们开展诗性教育,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蒸蒸日上。我认为,诗性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快乐、自由的状态下,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能提升的。

创造型人才需要人文素养支撑

【记者】:在校园文化上,苏州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你们是如何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优势的?

【柳袁照】:我们校园有一个独特的历史条件,明清时就是一个典型的苏州园林,这是我们的本色和根基。校园里的织造署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苏州园林的美,苏州园林的精致,体现在校园里,给人的启发就是:注重细节。在校园里,无论从哪个点上望出去都是一幅画,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这种意境也是人生的境界。为此,我们提出校园生活的几个关键词:一是感恩。这个校园充满感恩的气息,师生之间时时充满感恩情怀,包括对历史、对传统的感恩情怀。二是爱。一个冷漠的校园是培养不出有爱心的学生的。三是美。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触动你的思考,甚至能促进形象的、直觉的思维,从而产生一种顿悟。当下,我们提倡培养创造型人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只要培养其科学素养、强化其思维品质即可。事实上,创造型人才是需要人文素养去支撑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创造型人才需要一对翅膀,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样他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四是内化。诗性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就是在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中,价值思想已经内化成一种追求。诗性管理是一种价值引领,靠价值取向来引导教师前行,师生共同成长。

【记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做有创造力的教师,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柳袁照】: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的,因此,要让学生具有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力。如果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已经庸俗化、功利化了,那么他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创造力很多都是在教师不经意间的教育教学中被抹杀掉的。为此,我认为,我们国家已经到了需要超越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了,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时候束缚了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在具体实施当中会窄化、异化教师本来丰富的、完整的内涵。因此,我在学校中提出,让教师的生命成长。我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找到原创的支点。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写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数学教师,我提倡他们做数学家,不要只解决所谓的教材教法;美术教师,可以画画;音乐教师,可以谱曲、唱歌……只有灵动的东西才能影响学生。
需要有人率先打破定式

【记者】:在人们眼里,写诗的大多是文科生,那么,理科生是怎样看待诗性教育的?

【柳袁照】:不少人对诗性教育有误解,诗性教育当然不只是诗歌教育。诗性教育需要课程作为支撑,但是诗性教育绝不仅仅是写写诗、朗诵诗歌。还有个误解,就是理科生不用学诗歌。在语文课本中,诗歌占有很大比重。我们学校,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很多理科生写诗写得不比文科生差。让理科生拥有情怀和情趣,对他未来的成长、对他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学校数学教师、物理教师写的诗,更多地呈现出哲理的思考,他们会把数学公式、物理原理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去年,江苏省第八届中学数学高级论坛在我们学校举办,全省数学特级教师聚集在这里研究诗化数学、诗意课堂。数学是最美的,它和诗歌一样,都充满着奇异的想象,充满着创造,充满着审美,闪耀着智慧和灵感。现在,人们更多地把数学局限于解题的层面,这是很大的误解。数学课堂也应该有诗意,让学生获得认知体验的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记者】:今年,苏州十中将要招收首届长达创新实验班,您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柳袁照】:长达创新实验班人才的培养,对我们学校来说,要呈现诗性教育的成果。诗性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我相信这个班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将是理性和感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够得到同步发展的。办这样的实验班,正适应了国家对高考、中考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高考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学校的自主权,学校自主招生和提前录取的比例越来越高,笔试面试结合的录取方式,对当下的中学教育产生了冲击,仅靠一张试卷来评判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未来的高校招生方式了。这次,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卷定终身的方式,参考高校提前录取的办法,笔试占70%,面试占30%。面试相当重要,未来的人才是需要表达的,需要机智的反应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调动知识积累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此,从录取开始,我们就和未来的高校接轨。在考试科目上,中考要考7门,而我们采用“3+1”,即语数外三门加一门综合,和未来高考的科目衔接。我们的考试既立足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探求精神,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上,我们参考了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经验,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几类课程,一是人文课程,二是创造课程(科学素养课程),三是本土文化课程,在创造课程中借鉴国际课程。我相信,对长达班的探索,小到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大到对苏州乃至更大范围都会产生可供借鉴的意义。我们会很重视对面试官的选择,他们自身需要知识面广、思想开放、有创造性素质。面试官主要来自学校,同时聘请专家担任指导,全程录音录像,保证公正公平。所录取的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获得的成绩可能和中考的成绩是不一致的,考试的要求、标准也不一样,尽管这样,我们愿意进行尝试,多年以来形成的定式需要有人率先打破。

分享到:

姓名:柳袁照

所属学校: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