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成都52中 马海军
【时间】2007年6月5日
【嘉宾】成都52中马海军
【主持人】记者
以前教师出去开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成都52中的,而现在学校则成了教师应聘的热门;以前是家长拖、拉学生来上学,现在是学生自愿来,甚至舍不得离开;过去学校是教育教学设备过剩与学生生源不足的矛盾,现在是教育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矛盾。
自2001年马海军走马上任以来,成都52中,这所以前让人望而止步的工读学校,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面对这些“颠覆性”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这位1972年出生的年轻校长,究竟使用了什么“法术”,使学校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如此进步?他的做法,对普通中小学是否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此,记者与马海军校长进行了对话。
“工读教育也应办成优质教育”
【记者】:一提起工读学校,人们就会想到那是“坏孩子”成群的地方,就会联想到“少管所”甚至“监狱”。您在短短几年内,让这样的一所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您主要的“法宝”是什么?
【马海军】:之所以学校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我认为主要得益于我们提出的“工读教育也应办成优质教育”这一理念的引领。通常,一提起“工读生”,人们的确会与坏孩子联系起来,认为工读学校是和少管所差不多的地方。社会的偏见、误解和歧视给工读学校学生、家长和老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由于工读学校一般远离中心城区,聚集资源的能力很弱,使工读教育面临种种尴尬和困境。在我国现有的60多所工读学校中,有三分之一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和生存危机。
我认为,加强工读学校建设,改变工读学校的生存境遇,就必须创建工读教育的新模式,把工读教育当作优质教育来开发和培育。什么是优质教育?凡是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工读教育如果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促进问题学生的发展,当然也是优质教育。只要我们能够把学校的特殊当特色,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来研究,是完全可以把工读教育打造成优质教育的。现在,“工读教育也应办成优质教育”,已成了全国工读学校的普遍共识。
【记者】:“优质教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您所提的“优质教育”在工读教育这个具体教育范畴内,其特殊的内涵是什么?
【马海军】:优质工读教育除具有普通教育优质的共性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工读教育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殊的学业,宽松的环境,优秀而有效的教法,敏锐而宽容的老师。“问题学生”集中,使工读学校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成为了工读学校的独特优势。要发挥工读学校这一优势,必须彻底摒弃以强力控制为主的教育思想和强制性管理模式、灌输式教育方法,要使之回归教育的常态;必须扎根于普通教育,充分吸取普通教育的营养,将工读学校办成“问题学生”成长的乐园和家园。要用人文的精神、和谐的方法培养“问题学生”,把“问题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培养成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的人。把那些学校嫌弃、同学看不起、老师抱怨、家长埋怨的“问题学生”培养成“新三好”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工读学校就可以成为“问题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成为适应“问题学生”成长的特色学校,成为社会称赞、家长信任和学生喜爱,引领“问题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学校。
“对‘问题学生’,我们没有处罚条例”
【记者】:先进的理念总需要具体的实践来体现。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由于工读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一些行为偏差、家长教师难以管教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初中生,要使他们改掉长期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对此,学校有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和强力措施?
【马海军】:近年来,信息污染、环境污染、亲情伤害等非传统性安全问题,是造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问题学生”客观存在,否认或回避既不实事求是,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社会上没有其他接纳“问题学生”的专门学校,工读学校也就成为“医治”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专科医院”。
我们在学校这个层面,没有任何处罚条例,我从来没有处罚过一个学生。我觉得对未成年人来讲,严格地说,惩罚和表扬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这些孩子受的惩罚已经很多了,如果惩罚对他们能够产生作用的话,他们大概也不会到这里来就读。工读学校作为“问题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对他们进行惩罚已失去任何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不希望再通过惩罚把他们转变过来,他们需要的是赏识与肯定。在我们这里,只要努力,“问题学生”,照样可以获得“成都市三好学生”,有机会参与学代会,有机会加入共青团。
【记者】:赏识固然重要,但没有了处罚条例,会不会使这些孩子犯起错来更加肆无忌惮,使他们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马海军】:不会,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说错话、做错事,关键是你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行为来看待这些有过失误的孩子。“问题孩子”本质上都是好孩子,只是像花朵一样,遭受了病虫害,对于这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宽容、理解和激励,重塑他的自信心。
对于这些孩子,严厉惩罚只能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允许学生犯错误,他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犯错误。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学生在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老师要像父母对生病的孩子一样,善于表达一种同情、关爱和救助。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因为父母永远是对的;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跟老师交流,因为老师永远是对的。所以,只要老师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他们平等交流,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者】: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耐心、毅力和智慧。
【马海军】:是的,要转变这样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可能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实际上,这些“问题学生”其实都很可爱,因为他聪明所以调皮,因为他好奇所以比较另类,因为他成长所以比较叛逆。由于24小时陪伴学生,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比如有的孩子爱拿别人东西,老师可能就会制造这个情景,故意让他去拿,当然他一拿老师就会“发现”,并立即进行教育,于是孩子就会觉得做这种事非常危险,一定会被人发现。有了这种认识,老师再进行引导,孩子就能够逐步改掉不良行为。
同时,为了减少孩子浮躁不安的情绪,我们还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的特殊功能,各个班的活动区都想尽办法尽量让环境变得美起来。有的学生宿舍门口,用艺术字镶嵌了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家”字,宿舍的管理制度则称之为“家规”;有的教室装饰多用绿色和蓝色,形成一种宁静、祥和、淡雅的气氛,播放的乐曲也是抒情悠扬的,以安抚孩子躁动的心灵。
“爱,不能单相思”
【记者】: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效果要学生的具体行为改变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马海军】:在我们学校,每个老师必须有一个QQ号码,老师必须经常在网上和学生聊天。我校90%以上的学生都有网瘾,网上聊天是和这些学生沟通的最有效的办法。由于学校里的学生以前都是一些“问题娃娃”,老师给他们讲道理,他们有时一言不发,变相拒绝和老师交流。后来我们发现,这里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在网上聊天。之后,学校的一些老师开始尝试着在网上和学生聊天。结果,很多学生虽然当着老师的面不好意思吐露心里话,却能在网上畅所欲言。
【记者】:由于交流是相互的,所以您提出了“爱,不能单相思”?在招聘教师时,请学生当考官;在培训教师时,请学生当教官,是不是这句话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马海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孩子的爱不能“单相思”,要以孩子接受为前提。如果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孩子不能接受,那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是对孩子的骚扰和折磨。在学校招聘教师时,我们也邀请学生参与,并把他们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学校是为孩子们招老师,只有他们才懂得什么样的老师最适合自己,最喜欢哪位老师,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所以,学校选老师,学生是最好的考官。
在教师培训的时候,我们也请学生到台上讲一讲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以及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看法等。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满意学校才能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理应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同时,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民主办学,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更好地落实民主,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们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
【记者】:您还让女教师做男生班的班主任,是不是因为女教师比较细腻,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
【马海军】:用女教师做男生班的班主任,因为女教师往往更具亲和力。我们选择班主任,首先就是看有没有亲和力。否则,虽然孩子知道你是对他好,但他未必会领情。情通而理自达,对未成年教育,首先应该讲“情”,不要和学生处于对立面。
张景静就是我校也是全国工读学校第一位男生班的女班主任。有一次,张老师班里的24个顽皮小子刚进校就集体密谋把张老师打晕,然后抢钱出逃。得知消息后,张老师走进孩子们寝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不用把我打晕,我身上没钱。”男孩们笑了,气氛一下缓和了。接着,张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孩子们哭了,几个带头要逃走的孩子哭得最厉害,哭完之后他们到张老师办公室道歉。在后来的教育中,亦师亦友的张老师成为了孩子们最贴心的朋友和姐姐。
【记者】:除了先天的性别和性格因素外,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马海军】:要提高亲和力,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来考虑,就容易走进他们的心灵,所以,老师一辈子要读的书是学生的脸。教学的重点在“学”不在“教”,不管我们怎样教,其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要强调以“学”为主,老师就得向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用微笑赢得微笑,这恐怕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才能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师生才会亦师亦友,学校才会成为和谐的乐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向学生请教,只有这样才知道他的环境,才知道他的能力,才知道他的需要。接受孩子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亦师亦友,教育案例才会鲜活无比,教师的职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采访手记】
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马海军不期而遇。他精明强干的形象、睿智的思维、富有激情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马海军关于优质教育的见解。
诚然,“优质教育”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在各种场合它都会充斥我们的耳膜。对于什么是优质教育,虽然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理解,但一提到“优质教育”,人们大都会想到名师、名校和高升学率。而在马海军看来,凡是能够很好地适应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就是能够向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服务。
马海军开创性地把工读教育也纳入优质教育的体系中去,拓展了优质教育的内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实际上,“优质教育”并不是单纯面向少数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纯粹的高升学率教育,只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进步,都应该属于优质教育。人们常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同样,教育也是如此,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