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专访:北京三十五中 朱建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和中国教育报、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总编面对面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北京市第35中学校长朱建民,主题是“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欢迎朱校长,朱校长您好!在正式开始之前,您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情况?

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时间】2011年3月11日

【嘉宾】北京三十五中朱建民

【主持人】记者

专访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和中国教育报、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总编面对面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北京市第35中学校长朱建民,主题是“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欢迎朱校长,朱校长您好!在正式开始之前,您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情况?

【朱建民】:今天特别荣幸能够来到中国教育网作客。我从2000年开始做校长,到现在已经做了十年校长。在这十年当中,我先后在四个学校任职,从所谓的基础薄弱校、普通的中学到区重点,再到市重点。现在我所在的35中是李大钊1923年创办的,当时叫志成中学。35中到现在有88年的历史,从这所学校走出了很多在各方面有所成就的杰出人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当中,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平,还有现任副总理王岐山都是35中的毕业生。35中是一所有优秀历史的学校,在老百姓心目当中也是一所很不错的优质学校。
 
  【记者】:我认为在中国目前这种大环境和体制下,一个学校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中小学。您能不能用比较简要的话介绍一下35中的特点和特色?
 
  【朱建民】:35中是以科技教育、艺术和体育(有女篮特长)为三大特色的。35中的艺术教育在北京市属于发展的比较好的,特别是我们的金帆民乐团,可以说代表了中学生乐团的最高水平,曾两次获得全国中小学民乐大赛的金奖。建国6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陆海空三军军乐团两侧作打击乐乐手的都是35中学生。35中乐团成为全国唯一参加60年大庆的中学生乐团。很值得骄傲。
      【记者】:我注意到学校的校训叫“勤、孝、礼、善、诚”,我马上想起“仁义礼智信”,学校校训怎么来的?

【朱建民】: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来说,我觉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就是要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吸取到更多的营养。现在我们总谈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精华。我们学校提出了“勤、孝、礼、善、诚”,也称为叫五字学德,这实际上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当然这五字学德和“仁义礼智信”有些内容是相关的,但是从时代背景来说,他们的内涵还不完全一样。比如“勤”指的是“勤奋”。在当今时代,如果一个孩子不勤奋,将来就可能连饭都没得吃,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锻炼。
 
  第二字“孝”,就是要孝敬父母。我们总是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但是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爱他人?爱祖国?所以,我们认为“孝”是人所有优良品质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东西。

第三字“礼”,就是让学生知礼、懂礼、明礼。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德。中国古代最讲礼,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其实,过去中国的礼仪是很讲究的。比如说一个圆桌,吃饭的时候,谁该坐哪,谁不该坐哪,都是有规矩的,不是瞎坐的;比如晚上回家后见到家里人,先叫谁,后叫谁,也是不能随便叫的,而应该是从最年长的开始叫。一句话来说,我觉得“礼”就是人行为规范当中基本的准则。

第四个字是“善”。在这个社会,心地善良、懂得感恩,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也就是说,你总是抱着一颗感恩之心,那么你工作就会有动力,也能不断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如果一个人不善,其实最先伤害到的是自己,然后伤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伤害别人。所以我觉得,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首先要对自己好,也就是说善待自己。只有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别人。

最后一个字是“诚”。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诚信”二字,那将来也做不成大事。现在,大家都说诚信危机,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很多负面的东西。

所以我们想让学生做到“勤、孝、礼、善、诚”这五个字。不管学生将来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理念是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记者】:我非常赞同。从您刚才讲的校训的概念,我想起现在的教育都特别强调人的基本品格、基本素质,但是却没有深入到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的程度,这点我很欣赏35中。

【朱建民】:“人”做好才能做事,否则,只能败事,或者做坏事。35中强调以人为本,首先强调人的品质、品德、人格,这才是一个人将来成就事业的根本原因所在。

【记者】:没错,可能这也恰恰是现在的孩子所缺少的。现在,很多学生知识非常丰富,但是欠缺做人方面的东西。

【朱建民】:对。现在的人好像都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其实,这个是片面的。教育,首先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然后再教他怎么做事,才能够传授知识。
没有围墙的学校:整合社会资源为学校服务,同时学校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记者】:只关注学习,这也是我现在比较担忧的。关于35中,我们听到频率很高的词就是“没有围墙”。过去都是讲没有围墙的大学,讲网络教育,讲成人教育。但是在中小学讲这个的不多,您这个“没有围墙”的概念是指什么?

【朱建民】:对这个问题,我有我个人的理解。对做校长来说,办学的理念很重要。我认为,21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不光是中国,有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教育的社会化趋势;一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

具体到学校层面来说,怎么理解这两个趋势呢?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绝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教育往往是重知识,轻能力,而知识就是为了所谓的“分数”。学生大量做题,轻视社会实践。我们认为,现在要强调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学校一定要敞开大门,要把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另外,要把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作为一个学生实践的平台。我们现在就是要利用和整合、挖掘社会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在这儿我就不展开了。

第二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现在,我们国家特别强调科教兴国、人才战略。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怎么把人力包袱变成人力资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教育。也就是说,现在社会的教育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校长,一方面要把社会的资源整合到学校,为学校发展服务;另外一方面,学校的资源也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双向的,而且也是一种双赢。

我觉得,21世纪的校长首先应该有一种多元视角,或者说多元思维。就是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挖掘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09年,温总理到35中调研,这件事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总理在35中提出了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我们中国的学校为什么老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培养出杰出人才,必须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也正是因为总理的话,后来我们跟中科院合作办学,创办了“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现在中科院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经常抽出时间到学校来,给科技班的学生开设了包括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科学、高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等四大领域的172门课程。如果光靠我们学校自身,肯定是做不到的。中科院不但为我们开设课程,而且我们还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利用他们野外的科考基地,让学生零距离地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整合社会的资源为学校发展所用,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我经历的这四所学校中,整合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我都有很成功的案例。

【记者】:反过来,学校怎么承担社会上的一些责任?

【朱建民】:2000年,我到北京33中做校长。33中地处长安街,在复兴门附近,这个学校生源相对比较差,很多好学生不愿意来,师资也不稳定。作为一个新到任的校长,而且也是我第一次做校长,当时我就想,这个学校该怎么发展?我当时就很好地利用了一次社会发展的契机。2001年,北京市政府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号召全市人民学英语,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33中所在的社区是月坛社区,当时,很多老百姓埋怨“让我们上哪学外语、谁来教?学什么?”这些抱怨话启发了我。我想,33中有教师、有校舍、有师资,有这么多的资源,为什么不利用起来为百姓学英语做点贡献呢?所以,我让我们的老师自己编写了一个“奥运英语一百句”,这也是北京市最早的一个百姓学英语的版本。我让老师、学生做奥运志愿者,晚上免费为市民教英语;而且学生还到社区教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学英语。英语教学进社区,这件事在北京市开了一个先河。

2001年7月13号,国际奥委会投票,北京终于成功申办了2008年奥运会。那个时候几十家媒体相继做报道,大家就都知道了33中外语见长,后来我们办了英语实验班,还给广电部的子弟办了一个英语实验班。从过去没有人愿意来,到后来花钱托人想办法进33中。利用学校的资源去为社会服务,因而社会认定你这个学校的英语特色,这就使当时的33中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记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朱建民】:所以说,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需要校长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记者】:对。实际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大学校长更像一个CEO,他的第一任务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指导教学。
谈“着力提高教师水平”:35中理念,教师第一

【记者】:所有人都知道教师是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胡总书记在日前教育学习座谈会上谈到有“四个着力”。“四个着力”里面,其中有一个就是“着力提高教师水平”,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尴尬?

我总觉得,一定程度上老师是很弱势的群体。“学生不能打骂”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实际教师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学生家长。有些老师遇到了很极端的行为或者压力,老师背负着这种压力,在教育、教学方面就做得很困难。我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老师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就不可能带动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我特别想了解您在这方面的看法,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朱建民】: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生源、师资队伍。在诸多办学因素当中,我觉得,最核心的因素是人。像西南联大,它没有现代化的校舍,可以说什么都没我经常在想,在一所学校,或者说小到一个课堂,如果这个课堂的老师每堂课都是失败的,每天、每个星期、每年都是失败的,那学生怎么可能成功?所以我认为,只有老师的成功,才能够换取学生的成功。也只有学生的成功,才能反过来证明老师的成功,证明学校的成功。在35中的办学理念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第一”。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觉得,教师队伍是国家教育的希望所在。一个好的教师团队,是决定学校能否办好的关键。35中提出“教师第一”。教师什么第一?最近,我有一个主张,就是教师身体第一,家庭孩子第二,工作第三。我认为现在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属于弱势群体,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不高。老师也是人,也要关爱自己的身体,有很多老师自己得了病都不知道。有一个学校,一年出了四个癌症,而最年轻的才三十多岁,是一位年仅36岁的男老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这件事情对我打击很大,所以我每年都要花重金,高规格地给老师体检。通过体检,老师发现有这病那病,然后就提前治疗,避免老师由于不知道而影响他的健康。第二个就是家庭孩子,老师自己也有孩子,也有父母。老师的孩子问题没有解决好,老人没有安排好,他哪有心思工作?学校工作第三。

我觉得前两点都满足了,解决了老师的后顾之忧,他才能够安心地工作。现在我们35中提出的理念就是“三个服务”,老师给学生服好务,干部给教师服好务,学校为社会服好务。我们尽可能地帮老师解决后顾之忧,给老师创造好的环境。

【记者】:我觉得你是一个聪明的校长。

【朱建民】:虽然我们现在一直强调说,老师身体第一,家庭孩子第二,工作第三,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还是有很多老师把工作放在第一。

【记者】:这是理念的实际效果出来了。不是说要求他把工作放在第一,他就会主动放在第一;而是因为他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自然把工作放在第一。

【朱建民】:举个例子,我们高三有个老师,母亲夜里两点钟去世,他没有跟任何人说,早晨起来照常把两节数学课上完了,之后才跟组里人说母亲的去世,然后请两天假处理后事。作为老师,他连母亲去世这么大的事都放在一边,先把孩子的课上完。我觉得,老师这样是有一种崇高的爱,是责任心,就是这种精神在支撑着我们的教育。我们一再提醒教师身体第一,家庭孩子第二,工作第三,但是他们还是把更多的爱给了孩子。

【记者】:如果没有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在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老师可能就会推诿责任。

【朱建民】: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服务,给老师服务。

【记者】:看来您是很清楚怎么样做好校长。
注重家校沟通: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记者】:在对教育的熟悉程度上,我不能跟您相比。但是我有一个看法,我个人认为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问题。从孩子身上能看到家庭问题,虽然说学校、老师也都有责任,但是第一责任是家庭。我想知道你们学校是不是特别重视和家庭的沟通,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经验?

 【朱建民】: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有时家长并不懂得怎么才是真的为孩子好。世界上很多事情都能重来,唯独教育不能重来,因此对家长来说,他只有这一次机会。很多行业都有见习、实习,但是家长没有,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失败教训有时候是没法弥补的。所以我们很注重对家长进行一些引导。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教育的防线没有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现在接触到很多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有一个数字,好像是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因为单亲家庭,有的甚至连单亲都做不到,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只能管吃管住,但是管不了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有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一方面,我们请专家给家长一些指导,请一些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家长现身说法,对其他家长进行教育;另外,我们还有“家长在线”,就是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一些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家长想咨询的,就可以来这里获得个性化的指导。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也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事,肯定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教育。

【记者】:刚才你说的“家长在线”家庭教育指导,具体是怎么样的?

【朱建民】:这个是家长委员会,它有定期的实践,按年级,然后再下到班级。另外,在学校层面,有一些固定的栏目、固定的内容;还有一些属于个性化的指导。所以家庭教育指导既有一些共性的,也有一些个性的。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人比成绩重要,成才比成功重要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一句口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觉得,从全世界范围看,对教育最重视的莫过于华人,莫过于中国人。教育要真正让人民满意实际是很难的,非常难。咱们学校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人民满意,实际上首先是让家长满意。咱们学校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个东西是一个综合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绩。

【朱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是这么来理解的。

刚才我也说了,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时候家长会特别在乎孩子。有时候我跟家长交流,我问家长说“你家什么事最大”,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都不假思考,回答都是一个--“孩子的事最大,因为我们只有这一个孩子,我们输不起”。我们家长重视教育,这是肯定的。从中国传统来说,对教育也是一直很重视的。

有一首歌叫《希望你过得比我好》。对于家长来说,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目前,我们说的择校问题,其实是有社会原因的,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为党工作,孩子小学六年中的家长会都没有去过。但是到升学时,孩子母亲说“咱们家孩子该上中学了,你是不是想办法给他联系一个好学校”。就上好学校这一点来说,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领导干部也要为自己的孩子择校。也有些企业里的成功人士,之前非常努力,后在事业上成功了,不愁吃,不愁穿。这些成功人士觉得“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所以都花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将来比自己强,为此花多少钱都不心疼,在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国家长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

【记者】:工薪家庭也会说,砸锅卖铁都让孩子上学。

【朱建民】:第三种情况就是下岗职工。比如说,一个下岗职工的经历是这样的:六十年代插队,回城后在工厂上班,因为没有文化,可能企业也不景气,就下岗了。他就觉得之所以自己落到这个处境,就是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教育。自己因为没有受过好的教育而受苦,肯定就不会希望孩子再受“二茬罪”。所以,很多下岗职工,就如您所说的,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所以,现在是全民择校。我觉得,择校就是老百姓心里头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作为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应该挑挑拣拣,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学校有2400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2400分之一。但是对他的家庭来说,好和不好都是百分之百。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了才算成功,其实这也是一个教育理念上的误区。我们经常说教育公平,指的是什么?教育的平等,我觉得应该是机会平等、机会的均等。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什么是最好?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不一定非得考清华、北大,而是要考虑你适合上什么样的学校。西城区教委有一个理念,叫做人人成才,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做最好的自我。我觉得,在入学机会方面是公平的,不一定非要强调最后上哪儿。因为这个社会不可能人人都是科学家,总得有人去做饭,总得有人去卖东西啊。

【记者】:金字塔形的。

【朱建民】:我觉得,对学校来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最好的自我,就是成功了。我们学校有一个理念就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也就是说,不一定要人人成功,但是一定要人人都成长,而且人人要成人。

【记者】:我非常赞同您的意见。

【朱建民】:有时候我也在想,现在社会这么浮躁,所以作为校长更需要经常回到教育的原点来看教育,审视教育。升学考试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全部。现在,很多学校的目标都是培养多少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我觉得这是错误的。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将来都能够自食其力,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记者】:很多家长都说“希望孩子快乐幸福”,至少稍微理智一点的家长会这么说。但是,一到实际操作就追求孩子考好成绩,往往拿成绩评价孩子。我非常赞同你的理念,因为你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另外一方面也要引导家长让他接受。

【朱建民】:俗话说,拔苗助长。孩子的确是有差异的,像有的孩子,家长拼命让他考上什么什么大学,有的时候把孩子的心灵都扭曲了。很多时候,可能孩子达不到这个要求,但家长就是拼着命要求。实际上家长就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也可以说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自己的脸面,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非得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到学校之后,孩子天天面临的都是失败、挫折,这样孩子的人格容易扭曲。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质量观;我们家长也应该把孩子的健康快乐放在第一位,不要把孩子最后逼到绝路上去。

【记者】:您在这方面实践怎么样,效果怎么样?举个例子说一下。

【朱建民】:对我们学校来说,现在强调要办有特色,学生要学有特长。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门门都考一百,这个是不现实的。可能有的孩子在某一科就是“60分万岁”,但在别的科目就很擅长。可能有的孩子在体育方面见长,我们35中也培养过世界冠军,比如我们的柔道冠军,还有举重也是得过奥林匹克金奖的。你说能这些不是人才吗?所以我们决定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我。

【记者】:行行出状元,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第一名的,但是达到自己的高度就是最好的。

【朱建民】:我们学校追求的就是人人学有特长,学校要发展得有特色。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记者】: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点,然后拿到自己的最高分。总书记谈的“四个着力”里,有一个叫“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我觉得中国的体制改革,无论哪个领域都是很难的。不知道您怎么看?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朱建民】:从我们国家来说,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进行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即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是什么呢?就是多元,而且不是靠计划、而是靠市场在总书记的四个着力当中,第二个“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太大。如果高中教育不改革,高考不改革,其他改革就可能都是表面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一种升学预备教育。

【记者】:这是客观形势。

【朱建民】:都是淘汰,最后一级一级地选拔升学,这种体制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

【记者】:稍稍有点变化,现在不能叫淘汰了,北京想上大学都能上大学,现在叫好学校选择。

【朱建民】: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必须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次国家终于提到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我特别高兴。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老出不了人才的原因,就是因为教育太计划经济了,教育格式化非常严重,千校一面,培养人才就好比在机械加工厂加工零件,都是一个规格的。就是过去所说的,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张试卷、一个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种模式。

我们国家教育要进行大的改革,我觉得,首先要把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国民教育,国家应该把它全部包下来;而且义务教育不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园的教育其实是一种人格教育,现在很多孩子人格扭曲,实际上大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现在的幼儿园大多以学多少数学课,算多少题为目标,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面临着失败,面临着老师的白眼。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把义务教育往前延伸,也就是说,从幼儿教育到小学、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应该由政府全部包下来。在一个区域内,所有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应该都是一个标准,比如说校舍、图书馆、运动馆、操场等,都是统一的标准。我去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所有的教室都是一个标准,包括图书馆,运动馆,操场等,不达到这个标准,就不具备办学条件。在我们国家要做到这个很难,学校之间差距太大了。有的学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学校,有的学校却是四面漏风。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不择校?

另外,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老师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不管你在那个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在待遇、收入、分配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一样的。国家应该给予义务教育阶段老师最好的条件,因为他们是为国家在育人,要给他们最高的生活待遇、社会地位。努力把义务教育办好,然后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放开。当然国家所必须的一些师范、军工类院校要保障。

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房价失控,为什么?因为房屋供给方式太单一了。比如说现在的公务员、老师,你要是有钱买房,那就肯定有问题,没问题才怪。这正是因为房屋的这种单一。那天我看北京市房屋私有率,其中买房率78%,这个速度太快了。有需求有市场,房价就会攀涨。所以中央这次要在2011年一年建一千万套保障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要达到20%。如果有了这种保障房,你才能够安居乐业,就是要保证基本的住房条件。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别说一平米十万,就是你卖一百万,只要有人买,你就可以卖,无所谓。教育也是一样,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提供一般性的、基本的教育,如果你对这个基本的教育不满意,你可以到私立学校,国外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

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觉得教育也应该成为最大的内需。我觉得,可以把钱从房地产、股票等其他行业引过来,让其投入教育,投入到子女受教育中,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也就是说,在保障基本教育的前提条件下,不让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情况下,如果你家里有钱,你愿意上好的学校,也可以满足你的需求。教育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存在多种形式。其实,解放初期的教育就是国有教育和民办教育各占一半,后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或者说公有制改造,一夜之间私有学校全部关了,都改成公办,从此国家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样必然会拉教育的后腿,导致教育程度不高。

现在正好是两会期间,在教育这个难题上,我觉得国家应该把义务教育管死,而且要管到位,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则要放开,鼓励社会、个人、企事业单位来办教育,让有钱的人拿出钱来投资教育。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我觉得,这样教育就活了。建立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小康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好。
  【记者】: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你刚才说到非义务教育要放开,实际上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做了不少,可是为什么走得都不顺,比如说教师资格评审,就统一不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朱建民】:现在老说教育乱收费,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是教育乱交费。现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些人花钱买教育,想办法花钱上学。所以我觉得,有的教育应该把它管住,有的则需要放开。保障基本教育方面,像公租房一样,要关注;满足了社会最基本的需求,其他的要放开。
      【记者】: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所以办学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

【朱建民】:现在社会那么多不平等,不能非让教育平等。

【记者】: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

【朱建民】:不可能,也不现实。

【记者】:在西方,有钱人的孩子起码百分之八九十都在私立学校,但是他们各自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我记得去一个英国学校,那里犯错还要抽鞭子。虽然现在很多私立学校也开放一些,但是管理上还是非常严格,比如说必须一年学会冰球,学不会甚至就不要你。在咱们这里是不可能这样的。你刚才说到一强调义务教育就不准开除了,这还怎么办?有些家长就觉得学校也不能开除我们孩子,所以把孩子放到学校就不管了,放任自流,非常不负责任。

【朱建民】:这次中央提出要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的教育体制、机制,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提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问题,否则很多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记者】:没错,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必须走,走比不走强。但是,光教育走,其他不走,也是走不动的。当然只能尽量朝前走。
      【朱建民】对温家宝总理最深的印象:朴实、务实的工作作风
  【记者】:在09年教师节,温总理在35中听了5节课,这成了媒体热议的话题,现在大家还记忆犹新。回顾一下这件事,您当时对总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朱建民】:总理那次到35中,上午在一个班听了5节课,中午跟学生一起用餐,下午召开了18个区县的教育座谈会。也就是说,在35中整整待了一天,早上8点05分到学校,晚上6点05离开学校。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总理,能够在一个学校待上一天,而且用半天时间来听课,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总理是9月4号来35中的,在9月3号,总理把我们初二年级的教材要走了,据总理办公室同志说,总理3日晚上备课到12点。也就是说,他听课是有准备来的。就这一点说,我觉得总理这个人很务实。总理秘书跟我说,他两次问总理说“要在35中待一天吗?”,总理说是,总理秘书不相信。总理的时间都是按照几分钟来切的,但是在35中待了一天。我觉得这点给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一个震动,也是一个榜样。很多校长现在都不会听课,很多教委主任一年也不一定进一次教室,作为一个大国总理,能够这么务实,非常让人感动。总理是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做调研,了解现在课堂上教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总理要第一手的资料。这样一种朴实的工作作风,这样一种务实的工作态度,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确实应该好好学习。

总理在35中也谈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主张,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我们中国的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就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总理后来接着说,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个是在35中讲的,所以我们现在力争要把35中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记者】: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总理选35中?这个问题肯定不是应该你来回答,但是你总是知道一些原因的。

【朱建民】:这个后来我通过市教委也了解了一些。当时总理说是要调研,有一个样本来抽样,不能抽最好的,像人大附、四中等,因为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这些是塔尖;同样,基础薄弱学校,也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总理说就找一个中等偏上、有特色的学校。刚好35中就属于这样的学校。其实,给总理推荐了两所学校,最后35中比较幸运。

【记者】:您能回忆起当初上级通知你总理要来那一刻心中的感受吗?

【朱建民】:总理是9月4号来35中的,我是9月2号下午接到市教委电话的,让我在9月2号下午4点半到中南海西北门开会,去的时候带上学校整个初二年级的课表。我们做校长的对这个事很敏感,每年的教师节前总有一些领导要到学校去看,所以我第一感觉就是,肯定有大领导要到我们学校来听课,后来我就带着课表去了。当时我也问了,问是哪一级的领导,回答说是国务院,还有教育部管教育方面的领导,当时我以为是刘延东。后来,9月3号晚上,停在学校门口的那些校车、很多私家车全清干净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来的领导可能级别更高一点,其实那个时候就已经传出“是总理来”。

【记者】:相信你一晚上没有睡好。

【朱建民】:那天晚上基本上没睡。

【记者】:很兴奋,要准备。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8点05分到6点05分。
感慨校长难做:行政化严重,没有办学自主权

【记者】:你在十年的时间里,担任过四所学校的校长,你也是从老师做到副校长、校长,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我相信各种味道你都尝过,你做过历史老师,历史在学生眼里是非主课,您有些什么感受?

【朱建民】:我是从教课开始的。但自从当了校长以后,就离开讲台了。对于历史老师的感受只能是种回味了。

【记者】:我觉得校长是一个中间环节,如果校长做好,这个学校就好,然后整个中国教育就会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您有些什么感受和体会?

 【朱建民】:我觉得在中国当校长,尤其当公办学校的校长挺难的,非常难。

【记者】:难在哪?

【朱建民】:我觉得我们国家把校长行政化了。像大学校长,有的属于副部级,有点属于正局级;像中学校长,就有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等之分。这实际上是行政化了。所以,现在很多校长不是按教育规律办学,而是按照上级的文件、上级领导的一些意志来办学。校长难当,难就难再几乎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比如,现在我们学校有招聘老师的权利,但是最后要还是不要的决定权不在于你。再比如,学校的财务,我们的办学经费由核算中心管理,每花一笔钱,核算中心都要颁授,而且是按月拨付,所以有些钱你想花但是花不了,有些钱不能这么花,但专项就这么下来的。校长,缺少办学自主权,至少在法律上没有给予,我觉得将来应该建立《校长法》,在法律上赋予校长一定的权利,比如最起码的办学自主权。

【记者】:但是老百姓觉得校长有这个自主权。

【朱建民】:没有,绝对没有。作为一个校长,现在聘用老师的权利都没有。比如说,你看上了一个老师,想用这个老师,但是进这个老师很不容易;比如,有的老师不称职,要辞退,也不容易。当然,这次规划纲要上写了,对不称职的老师要有退出机制。现在的情况是,想要的留不下,不想要的赶不走,没有聘用权。

【记者】:人权,财权。

【朱建民】:财权刚才说了。另外,在购买东西上,都是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也有问题。比如说,要买椅子,本来市场价应该是100块,但是有几家工厂竞争,有一家厂子说60块,政府就采购60块的。这个椅子三个月后散架了,就没人管了。最后,确实是这个椅子质量差。政府采购这个问题上,好像校长要避嫌,要廉政,但实际上,像我们很多试验设备,你想要的要不了;最后反正也按计划拨给你了,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就是说,学校校长的人权、财权,再有一个就是奖励老师、奖励学生的权利,即奖惩权,这些都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课程设置权。现在国家的大纲、课标,就是学校的法,是不能动的。其实,课程设置应该有它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应该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开设自己学校特有的课程。课程观决定人才观。你学校需要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你培养的人才就具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你的课程质量决定你的人才质量。但是现在我们强调统一,千校一面,教育完全按照行政,格式化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讲,校长很尴尬。

总理提出教育去行政化,由教育家来办学。我觉得,校长的职业化是趋势,校长应该成为一个职业,不是谁都可以做校长的。校长要有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所以我觉得中国应该起草建立《校长法》,校长应该走向职业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领导人都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教师的专业化、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现在,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太统一了,有时候又太随意了,按照长官意志来变化。

【记者】:你刚才说回归到最本质的改革,涉及到体制改革,还有涉及到一些观念问题。

【朱建民】:一个好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好校长,但一个好校长应该是一个好教师。作为校长,没有专业上的支撑,不懂教育,就不可能把校长做好。
对学生和家长的忠告:希望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记者】:作为一个几十年的老师,也是一个校长,您对我们同学和家长有什么建议,或者送他们一句话、一个想法、一个观点。
      【朱建民】:希望学生做最好的自我。学生的成长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绩重要。

我觉得,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那么一个圆就有它的圆心。圆心是无处不在的。问题是怎么能够确定自己的圆心在哪。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这个半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的素质,人的能力和阅历。作为一个家长也好,学生也好,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圆心在哪,也就是要确定,自己的优势在哪?潜力在哪?确定自己的圆心,找准位置,然后就要拉长自己的半径,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和阅历,使属于自己的圆变大。这是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一个建议,也作为今天我发言的结束语。

【记者】:我觉得非常好,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我经常说,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第一名,人人都成为国家主席,但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己的最好。

【朱建民】:我觉得不应该什么都追求第一,而应该追求自己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记者】:谢谢您。

【朱建民】:谢谢。

【记者】:谢谢大家收看这一期总编面对面,也谢谢朱校长接受这两个小时的访谈,再见。

分享到:

姓名:朱建民

所属学校:北京三十五中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