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江苏苏州田家炳实验高中 王荣伟
【时间】2012年12月3日
【嘉宾】江苏苏州田家炳实验高中王荣伟
【主持人】记者
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于“人的生命”。生命的“不在场”,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在场”。当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失去了这“本真”,所呈现的必然是对“名”的纯粹追逐。
王荣伟小传
1962年生,阳澄湖边长大,1979年考取扬州师院中文系。担任过初高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1994年起先后在五所学校任副校长、校长之职,曾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校长。现任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座右铭是“道大心胸阔,才高胆气雄”。工作中留有较多文学,立意为“人生因教育追求而崇高,人格因纯情厚道而至美”。2007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授予“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工作者称号。著有散文随笔集《岁晚·大漠·留痕》(合集,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诗歌作品《境由心造》(文汇出版社)。
以“文”化人,以“道”发力,以“实”求进,以“特”载誉
【记者】:王校长好!你是一个文人气很重的校长。你提出的“努力把学校办出境界来”,很吸引人,能否具体说说?
【王荣伟】: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努力的目标。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说说我们田家炳实验高中的“前世今生”。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原苏州市第十四中学,十年前,即2002年,因田家炳先生无偿捐助更名为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设初中和高中两个校区。确立的办学目标为“办成苏州市实验性、示范性、有特色的一流名校”。由于学校声誉日隆,要寻求更快速发展的时空和机遇,2011年7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实行初、高中独立建制,分设办学。分设后的初中校名定为“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高中校名定为“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并移地重建。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秉承和坚守“不甘示弱,永不满足,誓把学校的发展潜能发挥到极致”的办学精神。至于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水平或表现的情况。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琢磨这句话,我们应该可以得到关于学校的办学境界的启发。学校办学境界如何,不主要取决于规模的大小,学生的多少,也不纯粹取决于中考、高考的升学率。现在规模大、升学率高但没有办学境界的学校很多。学校要有境界,还在于要有“仙”,要有“龙”。在我们学校,其“仙”其“龙”,就是幸福团队、文化校长、智慧老师、魅力班主任以及灵动的管理。
【记者】:也就是说,境界的关键,就在于内涵的追求。
【王荣伟】:是的。但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的办学境界之“高”之“深”,总有其呈现方式和呈现特征,这涉及办学历史、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体制和机制、人员构成、管理方式、特色追求等诸多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反映和昭示出“境界”。在“努力把学校办出境界来”的宗旨指引下,围绕“实验性”、“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目标,我们这八九年的工作始终坚持求内涵之变:以“文”化人,让景致与氛围浸润教育。校园物态环境深蕴人文,而田家炳光辉形象则是学校丰碑式的精神景致。以“道”发力,让思想和激情闪耀光芒。以“实”求进,让措施与行动呈现绩效。管理强调“灵动”,德育突出“落实”,教学注重“效果”,科研关注“真实”,师资着力“培育”。最后还有一个以“特”载誉,让体育和心育健康人生。我校义不容辞地在全国一百六十七所田家炳中学中起着领头羊作用,成为全国田家炳学校校长领导力研修班的“取样”学校。
“质量”、“心本”、“特色”三个关键词
【记者】:没有一个校长不希望自己的学校是有鲜明个性的,卓然有特色的,你们学校这点非常突出。
【王荣伟】:一所学校要真正确立和拥有自己的特质是不容易的,时常会遇到“分裂症”和”两张皮”之类的困惑。学校办学特质的选择与形成、展示与张扬,直接受地域文化、办学条件、政策导向、教育资源、管理水平、价值认同乃至校长的眼光与韬略的影响和制约。我校在办学特质问题上的厘清和界定,也有一个探索和突破的过程。特质之象之征,最终聚焦于“质量”、“心本”、“特色”三个关键词上。
【记者】:没有哪所学校不想提高自己的质量,但质量的标准从来就是不尽相同的。
【王荣伟】:是的,不相同。我校的追求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高考、中考成绩的攀升,但是坚决摒弃“非规律的”、“非人性的”、“非道德的”获取分数的方式方法。二是全面育人的水准及其活动的质量,其中强调的是德育立意和体育立意。德育立意,就是打通和铺设德育的生活、社会、文化、艺术以及人的心理、个性通道,在“欣赏”、“体验”、“活动”、“感悟”中育德。体育立意,就是健康第一,阳光品质。
【记者】:那么“心本”这个关键词的含义是什么?
【王荣伟】:心乃人之灵,教育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向心性”,在于培育和发展人的心灵。教育回归到本位,必须从“物本”走向“人本”,更进一步从“人本”走向“心本”。我校以新人文主义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石,勇于直面现实,致力于深化人本教育,修正传统教育,批判功利教育,在十年“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积极而全面推行“心本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我们认为:教育的光辉闪耀,归根结底在于用激情与智慧链接多姿多彩的心灵。只有心灵的改善,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而心灵的改善,需要呼唤和陶冶。把思想灌输变为心弦的拨动,把教育方法变为成长的动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力量。心本教育既是教育思想,又是教育实践;既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记者】:你的办学“境界”之说,得到了不少同行的称道。请接着谈谈你的三个关键词中的“特色”吧。
【王荣伟】: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但是对于”特色”的内涵理解和把握,也是各不相同,参差不齐。我校的办学策略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以每一个“第一”汇聚成“一流”,又凸现为一批“一流”中的独特一个;以特色切入扩展为办学优势,以特色优势成就学校品牌。这里点明了特色的几个基本属性:领先性、独特性、与学校发展的相关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我校呈现特色的几个主要元素和景象是:一、文化共性和个性很鲜明的校长,思想和情趣相映,可敬和可亲共生,教育与管理互长。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的风采可使学校的形象独树一帜。二、校园景致的吴文化、人文化、校本化和艺术化。物态景致,十个园十五座石相置相映,以文入景,以景载道,演绎最佳的审美效果,实现小校园成大天地。人文景致,追求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倡导和努力实现教师教育的三大境界:“有幸福的”、“有智慧的”、“有魅力的”。三、在普及与提高、教学与竞技的平衡关系中,走体教结合之路,办苏州市乒乓球运动学校,以乒乓运动为纽带延伸教育的社会资源,以乒乓训练为平台促进学生高层次发展,以乒乓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的精神内容。四、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家长、面向学校,也面向社区和社会,构建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发挥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不可取代的影响力、辐射力。
“凭什么当名校长”及“做什么样的名校长”
【记者】:你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校长。但苏州的名校长很多,请问,你又是怎样保持自己与同道的同中有异的?
【王荣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观照自己当了十多年校长,到现在,我自己感觉自己的“问题”特别多。譬如,自己的工作水平要与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和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在大量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得以飞跃的理论支撑和拓宽问题;在社会、家长对教育高要求的情况下的工作策略和艺术问题;当把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置于现实教育之中的哲学认识和人文性把持,乃至真正的人生品质的提升问题。诸多的问题,都在质问和警示“校长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当然,质问这样一个命题,本质并不在于情绪和欲念的宣泄,却是一个“校长培养与成长”的科研性思考和求解。其中必须深深思考“凭什么当名校长”及“做什么样的名校长”这两个问题。“凭什么当名校长?”理性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十分断定,那就是不靠评比,不靠培训,更不靠吹牛和索要。那么到底靠什么呢?我想,至少也有四个方面。一是靠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的吃苦精神和真功夫、硬功夫。校长是“业内人士”,校长首先是教师,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这样一些说法,都是在表达校长必须要有且必须高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真本领,要有教育教学实绩。二是靠良好的职务道德性基础上的领导力。校长要协调一个高度知识化的学习共同体,不仅仅靠个人良好的品性,更必须要追求治校有方,讲究以制度张力维持学校人际活力和知识生产力的艺术,必须不断加强领导力的历练。三是靠文化素养垫支的底气和品位。校长不能没有“文化味”,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文化特质与校园文化相生相动,以文化的引力、张力、推力改变着学校的管理方式,并造就学校的文化个性和管理特色。校长的文化特质甚至是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子。四是靠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思考而凝聚的思想。每一位校长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特定的学校。校长在这一方土地上,开掘他的思想源泉。这思想源泉,来自对学校系统发展的思考,来自和谐从容的团队精神,来自“老生常谈不谈,人云亦云不云”的创新意识。这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这思想的产生过程或许是痛苦的,但经历痛苦后的思想才是瑰丽的。
【记者】:你是一个“博学而日三省乎己”的校长,敢于做自我灵魂的拷问。
【王荣伟】:对“凭什么当名校长”这个问题,一个清醒的人是必须要扪心自问的。自己有所明白了,我们至少可以不轻狂,也就不至于认为给了自己一个“名校长”的称号了,自己就真的是“名校长”了。即使我们朝“名校长”走近了一步,我们也得再审视“做什么样的名校长”这个问题。这既可以理解为是对自己的进一步激励,也可以理解为在现实背景下对“名校长”品质的必要辨析。以我之见,至少也有其三值得思量:第一,实现教育的追求,展示独立人格形态。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道下,教育有时难免也会迷失而趋向功利。但“名校长”应当始终清醒地铭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校长和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因而无论如何,始终坚持教育的一种追求并致力实现,那就是“人的精神”的提升。第二,坚持教育的本真,注重务实求真的工作价值。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于“人的生命”。生命的“不在场”,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在场”。当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失去了这“本真”,所呈现的必然是对“名”的纯粹追逐。办学也就简单化为获取各种“水份”多多的“荣誉”和“头衔”。“名校长”真的担当得起这“成名”,恰恰相反,绝不是如此粉饰外表,求得浮华,而是坚定地从“名”的异化状态中走出来,务实求真地让学校和课堂自然地充满生命活力和纯真,以学生的“生命活动”及其价值的实现为教育至上。“名校长”绝不为“名”而累而惑。第三,恪守教育的灵魂,敞开学者一般的襟怀。教育有着广博的外延和深邃的内涵,但基础教育的灵魂无疑是“教书育人”,而名校长的胆识与魅力,就在于面对教育日益增多的矛盾甚至无奈的哀叹,以激情与沉毅恪守教育的灵魂,并上升为自己的教育信仰。在这种教育的信仰中,构建着关于办学的理念,关于教师的理念,关于学生的理念,竭尽慧心主动不息地储备工作“势能”,彰显学识的精彩和精辟。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