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祈祷教育的天空宁静而淡薄

专访:上海市控江中学 张群

我们现在教育理论很发达。从前的教师、校长不会说,现在都非常会说。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我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理论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去年年初,我曾经参加美国哈佛大学教育院的教育理论研究学习,我发现人家的研究还是很实在的。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理论很高妙,但是缺少实践的东西。我认为,教育千万不要年年提口号,把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规律搞清楚,然后想想如何付诸教育教学实践。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祈祷教育的天空宁静而淡薄

【时间】2008年3月29日

【嘉宾】上海市控江中学张群

【主持人】记者

专访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

【张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近年撰有《试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思考和探索》等文章,并主持编撰《探索的足迹》和《探索的心声》。2007年被评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获奖理由:深入一线,关注课堂,他在尊重规律、发扬传统中找到质量的源头活水。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在民进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关于“教育浮躁”的发言引起了在座委员的共鸣和热议。因此,我们就此话题专访了张群。他站在一个一线校长的角度,认为教育改革不能像搞运动,我们的教育应该远离浮躁,多研究些规律。

少提些口号,多研究些规律

【记者】:张校长,听说您的关于教育浮躁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今天想跟您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张群】:对于这个话题,我确实有话想说。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些年来,我们提过多少口号?我可以跟你数一下:树魂立根,两纲教育,生命教育……我发现,教育就像是在搞运动一样。去年,上海某教育杂志约我写一篇文章,我的题目就是“我祈祷2007教育的天空是宁静而淡泊的”。不过我知道,我写了也没有人敢发。

我们现在教育理论很发达。从前的教师、校长不会说,现在都非常会说。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我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理论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去年年初,我曾经参加美国哈佛大学教育院的教育理论研究学习,我发现人家的研究还是很实在的。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理论很高妙,但是缺少实践的东西。我认为,教育千万不要年年提口号,把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规律搞清楚,然后想想如何付诸教育教学实践。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作为领导应该有思想,但是在教育一线,更多的还是要实践,校长就是要做有思想的践行者。

【记者】:您能否举例说明“教育浮躁”的现实?

【张群】:比如,现在一直在提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是多年来就是没有什么效果。我认为,关键问题是目的不明确,如果我们把德育的目标定为公民教育,很容易就能落到实处。公民教育,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小学要求孩子走路要走人行横道,学会尊重他人;初中生要学会向他人学习,和他人沟通;而高中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公民的责任。当然,我也不排斥要让孩子有一个崇高的理想,也可以对一部分学生提出高层次要求,要求他们奉献社会、国家和民族。但是,我们首先要承认,人是有层次的,首先要从公民的角度来要求他们,要守住底线。

我这样做,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德育的要求,而是把德育落到了实处。我开玩笑说,我们的德育为什么落不到实处,是因为现在德育想要把孩子都培养成为圣人,但事实上大多孩子都是芸芸众生。所以,他永远成不了圣人,因此,这样的教育也永远不会成功。

另外,当德育变成口号之后,离开了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块阵地——课堂教学,也永远不会成功。你想,如果是公民教育的话,老师面对学生即德育,课堂生活处处皆德育。现在提一些让我啼笑皆非的口号,要建立一只什么德育教师队伍,那其他的老师算什么?

现在很多政策法规,什么都没想明白,就草率出台。比如有些地方规定7点45分以后学生才能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我们知道初衷是好的,希望上课时间能够晚一点。但是,你没有考虑到城市堵车的问题,晚出来正好赶上上班高峰,要多浪费多少时间?

还有“京剧进课堂”,当然,京剧是国粹,但是国粹只有京剧吗?黄梅戏、越剧等是不是也要进课堂?现在课程越来越多,一个口号就有可能增加一门课程。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爱好,比如,我们学校就有京剧社,喜欢京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只有学生喜欢才会有效果,强摁牛头,它是不喝水的!况且,琴棋书画哪个不是传统文化?不能样样都进课堂。

【记者】:那您觉得,怎么做才能让教育远离浮躁?

【张群】:我觉得,我们现在首先要把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搞清楚,如果这个问题不清楚,就等于我们不知道前进方向在哪儿,还搞什么教育改革?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还要探讨教育有没有内在的规律。

公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目的

【记者】:您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张群】:现在教育改革的一个提法是很有意义的,就是进行公民教育。我觉得这点出了基础教育的核心目的。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摇摆不定?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都是二元取向的——为高校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二元取向的现实下,很多学校便不由自主地偏向了一元——向上级学校输送学生,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基础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包括为人和为学两方面,我们讲的为人和为学都是宽泛的。为人,让他们能够遵守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为学,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获得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

所以,我觉得,公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说法。

教育自有其内在规律教育工作者唯有循道而行

【记者】:您刚才说要研究教育规律,您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遵循规律吗?

【张群】:我们的中小学各种教育科目很多,但往往并不受孩子们欢迎,起不到好效果。这是由于我们长期缺乏对教育规律研究,没按规律办事造成的。

还有,比如说要不要设立重点学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但是比例要小,不要像现在一样无限制地扩大。现在我们提倡教育要均衡和公平,不管能力高低都要在一个班里上课,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提法和做法。

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考虑问题不从教育规律出发,而是从政绩出发,这是不行的。而且我认为,其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是最好的政绩。 

【记者】:教育规律,这好像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您认为,我们应该去研究什么样的规律?

【张群】:现代教育发端于工业社会,不过我发现,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但是教育基本没有变化,教育有一种惰性,这算不算是教育的一种规律?

当年,我看到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诞生以后,我以为个性化学习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这种学习应该是能够自定步调,自我计划,自我学习,教师来辅导。但是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教育除了知识的传递,还有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当师生面对面的时候,不只是教授知识,还有情感交流。实际上,教师给予学生影响最多的绝对不是知识,而是价值取向、生活的态度,等等。

所以,教育不是说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时代,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实存在惰性和滞后性,也许这就是它的规律。

还有一些规律需要我们去探讨,比如说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我们知道,孩子的思维一开始是感性的、体验式的,大概到了初二之后,开始变得理性。按照这样的规律,看看我们现在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艺术、人文、体育等体验类的课程相对地往前推,而把数学等自然科学往后移一点?这就是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东西。只有改革符合了规律,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有其成长的不同规律,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孩子的成长绝对不是身体以及知识的增长,这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小学生乐于到学校,乐于交友,有好奇之心,有基本的学习习惯,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基本就算是成功了。初中是培养孩子兴趣和学习习惯最好的时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学知识做铺垫,已经可以自己学习了。而我们现在都未曾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潜力,把这些潜力抹杀或者掩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操练”。其实,我认为,要分数无可厚非,关键是你的分数是怎么来的。

以前,我非常积极地支持初中取消重点中学,给大家公平。但是现在我发现,基础教育初中成为最弱的一个阶段,而初中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阶梯,其重要程度远远超过高中。孩子所有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这个阶段培养的。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培养一点责任感了,学习上让他们稍微感到一点压力是应该的,当然不能像现在全国很多学校那样,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才休息。高中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高中生张扬自我个性的意识很强,如果把他们的个性都充分挖掘出来,每个人都扬长避短,走“扬长”之路,我们国家就可以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强国。而不是现在搞什么考试改革,我认为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还在黑暗中摸索。

还要研究孩子是如何走向成功的规律。这里谈的成功不是考入名牌大学才算。我们可以观察,各行各业成功的人,核心的东西就是兴趣和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人,将来不会有什么成就,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因此,学校课程设置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统一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对公民的共同要求,但是,更要留出空间,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两个方面要平衡一下。没有空间,就没有学生以后的发展。

如果我们教育中人把这些都考虑明白了,我们就不会左右摇摆,也不会太在乎社会对我们怎么评价。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社会上每个人都会对教育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果我们都要听,就会无所适从。

2007年,我被评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我的感言就是:教育自有其内在规律,我们教育工作者唯有循道而行。规律,足够我们探索一辈子。

教育浮躁来自于上面

【记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长期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研究,造成了教育浮躁?

【张群】:我觉得,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很多问题都没有想清楚。年年提口号,比如减负增效,提了很多年了,但是效果如何?有些文件,看了第一句话,我都知道下面写什么了。

我认为,浮躁来自于上面,或许是体现某些人对教育的无知,或许体现了某些人的功利,或许跟我们考核教育官员的方法有关。有时候,教育成为某些人树碑立传的东西了。

教育改革不符合教育规律就成了“折腾”。我曾经问过某些领导,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们的回答是,到年底了,你总得有些亮点要让我汇报汇报,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有些提法和做法是荒诞的。在他们眼里,“折腾”变成了亮点。其实,教育是个细工慢活,一年下来,说不出什么道道来,但是你可能做得扎实而科学。你偏要说出点什么来,倒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了。

我要劝我们的领导,也劝在一线从事教育实践的人,教育是个有限责任公司,能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第一,教育有规律,循道而行;第二,学生有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我们千万不要抱着善良的愿望干着耽误未来的事情。

文革前的教育值得研究

【记者】: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以您从教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还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张群】:人恐怕要有点自我否定的勇气,我并不认为教育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非常好的,是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比较差。我觉得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人要多思考自己的问题,从我个人学习和从教的经历看,我觉得文革前的教育是很好的,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左右,我还是学生,那个时候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愉快自由的发展,高考不需要老师辅导,都具有自学能力。

就像学游泳一样,把孩子扔到水里让他们自己去学,很多小孩子可能学不会,但是挣扎起来的10%会非常厉害,超过其他90%。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础教育开始重视知识和操练,到后来愈演愈烈,发展到现在只看分数。所有改革都讲分数,不管什么都要体现在分数上,根本没有重视公民教育。

有些东西都被异化了,而异化了的东西对孩子影响深刻。我跟很多家长说过,千万不要跟孩子讲,你要为我好好读书。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哦,原来这是我为家长吃的苦!”学生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学习?其实,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一下,不能越俎代庖。

新课程改革难度太大

【记者】:您评价一下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吧?

【张群】:现在的新课程改革难度太大了,高中学生学得太累。连我们这种好学校的学生都觉得累,那我可以断定,中国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很吃力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高一的学生只要取得及格成绩,他的水平就能和欧美等国家高三学生的水平相当。

新课程的理念是舶来品,但是课程难度却比人家高了许多。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都不是来自一线,而是来自书斋。舶来的都是外国的东西,而教育是有文化内涵的,舶来品适合不适合中国的土壤还不一定。

研究中国的教育要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很严重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国家长愿倾其所有为孩子读书,这也是世界罕见的;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每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中国众多的人口造成的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巨大收入差距造成考大学的竞争愈演愈烈,没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等等。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才行。

如果真要搞课程改革,我建议把各方面的专家都请全了,不要只是理论专家,更要有一线的老师,而且这些一线工作者要来自普通学校,能够代表大多数学校的水平。还要有系统论的专家,因为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种种原因造成教师也未必真懂教育。

【记者】:您刚才说,教育浮躁主要来自于上级,那么一线老师懂您说的这些规律吗?

【张群】:一线的老师也未必真懂。

【记者】: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张群】:现在遇到的艰难问题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多老师把教育当成了职业,甚至是饭碗。在这种状态下,你还要他发挥多少聪明才智,是不太可能的。

我母亲也是做教师的。从整体上来讲,我们不可能要求现在的老师们能达到他们那代教师的境界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当时我母亲那一代教师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八级钳工工资只是她的三分之一,比公务员的待遇也高多了。教师永远不会为衣食担忧,所以他们肯定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中华民族是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的,但是我们没有好好继承。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老师都是“操练”出来的。我接触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老师,跟现在五六十岁的老师谈教育是怎么回事,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一谈就通。但是,跟一些年轻老师谈这个问题,沟通起来相当困难。在他们心里,教育就是我教会你“1+1=2”就完事了。什么思维启发,什么能力和兴趣,跟他无关。

作为校长,要循道而行,因材施教

【记者】:您说的这些,能够在您的学校中得到体现吗?

【张群】:在上海有一句话就是“玩在控江”,学习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效益并不完全取决于时间,我们学校从不补课。作为校长,我觉得要心有主见,行有定力,循道而行,因材施教。

分享到:

姓名:张群

所属学校:上海市控江中学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