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校长要做教育实验改革先行者

专访:北京市丰台二中 王志江

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领导、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承办的“祥云行动——提高高中校长课改领导力的跟进培训”的第一阶段培训中,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王志江针对“学校对新课程的整体推进”专题,与参加培训的来自北京十八个区县的高中学校正职校长们分享了该校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与思考。

校长要做教育实验改革先行者

【时间】2008年7月15日

【嘉宾】北京市丰台二中王志江

【主持人】记者

专访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王志江

整体理解教育

【记者】:您在“整体推进”中谈到的第一个层面是“整体理解教育”,那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怎样才能达成共识,促使所有教职员工对教育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王志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

首先,改变原来只注重结果的管理理念,倡导重过程、重因果,提高管理层对学校教育的整体理解。我们组织中层干部及部分教师代表对学校进行SWOT分析,通过对学校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的综合分析,确定我们今后的发展战略。其次,学习了国外一些名校的管理模式,如“卓越学校模式”,让中层领导认识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果只关注中高考成绩,学校算不算是真正的卓越?一所真正卓越的学校到底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这方方面面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参与式学习,使学校管理团队首先对教育的整体性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再次,学习了“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旨在让大家共同关注学校管理的不同维度(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学生、教育伙伴)及其内部逻辑关系,找出每一个维度最关键的绩效指标。然后明确四个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一个“关系”形成一个“逻辑链”,每一个“逻辑链”就是学校的一个核心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我们改变了以往各种常规的培训、研讨的内容和方式,注重专业引领,力图增强全体员工“整体理解教育”的意识。比如举办教育哲学的系列讲座,为教育理想主义者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组织“教育沙龙”活动,与既有校本培训内容相融合,面向学校不同的人群需求拟定主题,突出其灵活性与开放性;倡导教育经典的阅读和交流分享,促成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反思;搭建学校的教育博客交流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就其关注的问题随时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以上一系列策略的采用,使得整个学校对整体教育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出学校的使命、价值观、愿景和战略。也就是说,整体理解教育,为实现学校的MVVS而奋斗。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很自然会关注下一个问题——如何变理念为现实、变心动为行动?

整体推进改革

【记者】:那么,如何将理念变为现实呢?

【王志江】:变理念为现实,新课程改革是可遇不可求的契机。我们着力把课程改革当做一个平台,要求所有的工作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演绎学校价值观,实现学校使命。

去年7月份课程改革实施之前,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将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整合,明确了课程改革工作机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机构健全、方案为先、整体推进、厚积薄发,力求在一个比较深厚的基础之上创建学校特色。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我们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我们关注的是人的幸福。一个心灵和谐的人才是幸福的,而达到心灵的和谐靠“仁”、“识”、“知”三个方面持续的发展和提升。“仁”是对他人的关爱,“识”是对自然法则的认知和识别,“知”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知和自省的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提升关乎每个学生发展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愿望的达成,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而这一切仅仅有国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我们有多样灵活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打个比方说:课程建设就好比是奥运会的跳水比赛,国家课程是“规定动作”,校本课程是“自选动作”,只有把二者同时高质量地完成,才可能最终“夺牌”。有了这样一个逻辑链,每一个老师对怎样开发校本课程、这门课程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跟学校使命的关系,就都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一个跨年级的校本课程体系就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在新课改的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我们对电子评价平台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使之兼顾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两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变教育在学生心中枯燥单一的形象,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交流、合作、分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己秉性的一部分,发展人格和心灵。

我们希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对每一个教师来讲,我们也有同样的愿望,因为课程改革之成败系于教师素质。我们力图让“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结合起来,促成教师从学科之师到育人之师的转变。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出长出枝枝蔓蔓的学生和教师,恢复生命的丰富和鲜活,也就恢复了教育的本真和意义,达成了学校的使命。这就是我们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逻辑链条。

那么,中高考成绩还要不要?“生命线工程”还抓不抓?其实,课改与考试并不矛盾,关键是抓成绩的方法和途径是否符合规律,是否能得到科学明确的解释。

整体把握课程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该如何做到整体把握课程呢?

【王志江】:整体把握课程从宏观上来讲,有四个目标,一是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二是整体把握学科素养和能力;三是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四是整体把握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通过对四个“教育意义”的清醒认识来达成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这四个“教育意义”是:教育的意义;所授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的意义;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教育意义;怎样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上述教育意义。我们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依托跨学科的“实践—意义”课题组来做这件事。

此外,处于课改第一线的高一年级组整体推行了保证“教师到位”的七步研课法。同时,我们开始尝试构建保证师生都能到位的“对话式课堂”:课前预习——与教材对话,课堂交流——与伙伴对话,课后反思——与自己对话。每一种课型需要的课时数,可以根据相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加以灵活机动处理。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做了完整细致的记录,并定期展示交流,形成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激励,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

因此,改革不怕考试。只要我们真正把“整体理解教育,整体推进改革,整体把握课程”做实,真正促成了师生的发展,想不提高考试分数都不可能!

我们时时处在改革变动中,也时时处于思考中。作为一个校长,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者,但是对我而言,可能首先要成为一个教育实验改革的先行者。我渴望在校长和教师两个角色之间自如地行走,要带领学校的教师团队逐步形成共识,共同将课改进行到底。课程改革让我更加坚信:足迹延伸多远,实现教育梦想的舞台便扩展到多大!

观点

整体理解教育

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王志江

“整体理解教育”的逻辑链,即要站在教学的层面看课程,站在教育的层面看教学,站在哲学的层面看教育,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生命链。

课程:课程离不开教材,但教材决不等于课程;课程不是静态的跑道,而是动态的跑的过程。真正的课程离不开师生双方持续互动的创造,要站在教学的层面看课程。

教学:了解学生是教学的起点。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大力研究教学策略,要大力提高教学成绩,但是策略与成绩绝不是教学的全部,要站在教育的层面看教学。

教育:教育不是锻造电线杆子,而是找寻生命的枝枝蔓蔓,恢复生命的鲜活与本真;教育不是填充稻草,而是点燃烛光,让意义充盈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教育者要站在哲学的层面看教育。

哲学:教育是“谋生”,但现阶段更是“谋心”。教育要塑造孩子们的精神脊梁,让精神大厦与物质大厦在现代文明中比肩耸立。教育要引导孩子们:一方面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要对未知世界保持应有的敬畏。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身,并藉此焕发出生命的潜能与光辉。

特色

构建“6+1+1”学校课程体系

曹保义(北师大二附中校长)

我们学校构建了“6+1+1”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中的“6”:每天中的前6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北京市教委规定的选修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共同的基础,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进行“1+1+3”实验。

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1”:每天中的第7节课,进行70分钟的长学时实验,按照教学班上课,主要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

这一部分属“限制性选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从每天开设的该类课程中自主选修一种。

这一部分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课程体系中的第二个“1”:每天中的第8节课,每次课60分钟,按照社团、课题组、教学班或其他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安排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程。

这一部分属“非限制性选修课”,学生可依据兴趣、爱好充分自主选择。

这一部分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享到:

姓名:王志江

所属学校:北京市丰台二中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