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校长关于办学理念的肺腑之言
【时间】2007年10月15日
【嘉宾】武汉市关山中学魏玉清
【主持人】记者
自从去年4月笔者从《长江日报》上读到关于武汉市关山中学的长篇通讯《理念创新与神奇般崛起》后,开始对这所学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曾亲临该校感受这种变化。学校美丽的环境,有序的管理,井然的秩序,浓郁的学习空气着实让人欣慰。近又从有关方面获悉,2005年关山中学高考升学率创历史新高,学校承担的《非精英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获市政府的科技进步奖,更产生了探究的渴望,于是再次走进了关山中学,拜访了校长【魏玉清】玉清,与他就办学理念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
【记者】:我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对关山中学这几年的变化很感兴趣,尤其对“人人可成人成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很感兴趣,今特来求教。请问,您的这一理念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魏玉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作一点自我介绍。我来关山中学近13年,先当老师,后当副校长,再当校长。我是从洪湖一所重点中学调来的,我原以为大城市的学校一定会比我们县里的学校好,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让我失望。当时的关山中学不过是一所名不见经传、规模小、师资力量弱的三类中学,在高考竞争中可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调到关中以后,我常常想,关中虽然存在生源弱势的问题,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难道能眼看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考不上大学而心安理得吗?我对根雕有些兴趣,我联想那些从山里挖来的树根,在木匠眼里,是废料,在山民眼里,它只能放到灶里当柴烧,但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能化平庸为神奇。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难道不应该独具慧眼,让“非精英”也成才么?这个问题我想了多年,虽然带有理想色彩,担任校长后还是提出来了,变成学校教育一种理念,并构建了“非精英可成才教育模式”。
【记者】:您的这个理念有什么理论依据么?
【魏玉清】:有。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表述:第一,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核心。第二,依据科学的哲学观。“人不能在某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生产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局部易变的绝对运动中。”第三,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体现了在教育对象上人人平等的原则。第四,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精神、党的“三个代表”的理论,以及当代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原则。第五,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当今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要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
【记者】:您提出了这个理念后,对实施的效果有没有什么前瞻性的预测?
【魏玉清】:不敢言“前瞻性”,只是说我对实施“非精英可成才”的办学理念是充满信心的。我的信心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我认为“非精英”不等于“废料”。我们曾对高一新生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从摸底中发现,虽然文化成绩有些偏低,但他们的智力因素并不差,很多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能力或潜能。第二,关山中学是一所有40多年建校历史的老校,办学经验比较丰富,特别是近些年因为学校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我完全相信,这一办学理念是可以结出丰硕之果的。
【记者】:听说你们把办学理念变一个课题,请问你们的课题研究有什么价值?
【魏玉清】:是的,我们的确把这种理念所构建的模式变成了“非精英可成才”重要课题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至于它的价值,我认为是真正实现了人的价值,借用结题时省市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一致的认定:“其成果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与应用价值”。结题后被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定为重大科研成果。被武汉市人民政府评为2005年“武汉市科技进步奖”。
【记者】:请问你们在进行“非精英可成才”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哪些尝试?
【魏玉清】: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尝试,用专业术语说,就是确定了四个模式。第一是“良好品德的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实施了“导师制”,导师由科任老师担任,每个导师带这个班5-6名学生,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与跟踪教育,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并加以引导。第二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开启学生勤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读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第三是普通高中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次布置课题预习任务,实施课堂分层讲授、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检测。这一模式就是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兴趣,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获,并体验成功感。第四个模式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让学生尝到了以体益智的甜头。
【记者】:您认为除了创建一些成才的新模式外,要实现您的课题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魏玉清】: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狠抓了教师队伍建设。第一,推行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选拔好人才,管理好教师队伍。作为武汉市人事工资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近几年来,打破了传统调配制,推行“教师招聘制”和“竞争上岗制”,打破了现有的工资制度,推行以职称工资、岗位工资和奖励工资新的工资方案。激活了竞争精神,也实现了教师的价值观。据统计,近几年来在全省、全国各地选聘一批中、青年教师、专家近130多人。其中有很多人成了学校的行政领导。也有一批【记者】山区、武汉市的名师、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第二就是通过铸师魂、树师风、育师能不断提高教师德艺素质。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工作中要体现“四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和“四不倒”(问不倒、难不倒、累不倒、气不倒),还要树立“四德”(传统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从而要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当然,要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必须到位。根据“爱校,爱生,勇于改革、团结协作、勤俭办学,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强特色”的总目标,学校制定了40多种岗位责任制。通过考评与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结合,与各自岗位职责结合,与上级部署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结合,与学校常规管理结合,与晋级、评先、评优结合,全面评价教师完成目标的工作业绩。通过以上举措,学校教职工队伍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学校有教职工262人,其中本科学历250人,硕士生8人,特级教师和名师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8人,市区优青10人,高级教师65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任课教师的70%。从而形成了“非精英可成才”的人才支撑。
【记者】:据悉,2005年高考贵校升学率89.22%,其中本科79.59%,这对于贵校应该是一个了不得的数据。请问,是不是特别注意升学率?
【魏玉清】:升学率一直是受家长学生社会,甚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学校校长,我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虽然舆论一直在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提高素质教育,但升学考试是无情的,那是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严峻考验.我承认我对素质教育情有独钟,但我不敢忽视升学率,我甚至希望我的学生人人都能考上大学,人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我之所以坦言我对升学率的重视,因为我觉得升学率与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提高了,升学的概率自然也提高了,也可以说我们是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升学率的.
【记者】:能不能谈谈你们让那么多学生考上大学的奥秘?
【魏玉清】:谈不上奥秘,只能说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全校教职工拧成一股绳,下了狠功夫,这功夫主要下在两个方面:对全体学生而言,是通过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等一切育人手段,排除心理障碍,帮助找回自信,找回理想信念,从而激发学生不畏困难,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最后达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为此,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及特色班(如音乐、美术、外语、科技等),以兴趣促特长,以特长助自信,以自信获成功,让一大批被认为与大学无缘的线下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类大学。我们努力的结果是高考省上线率及本科上线率均超过了武汉市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