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能墨守成规 一定要做真教育
【时间】2011年07月08日
【嘉宾】北师大实验中学蔡晓东
【主持人】记者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今天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名校校长”系列访谈,今天为您请到现场的是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先生,我们与蔡校长一起探讨一下实验中学的发展模式,欢迎您蔡校长,和各位网友打一个招呼。
【蔡晓东】: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记者】:蔡校长我们看到今年的高考成绩已经出来了,先给我们报一个喜。
【蔡晓东】:真是大丰收(笑)。今年我们理科全北京市平均成绩第二,文科全北京市平均分第一。
【记者】:真的很棒。
【蔡晓东】:我们从高分段情况来看600分以上的文科83%,630分以上的接近60%。理科600分以上的有200出头,占整个理科考生的75%。一本上线率100%,因为还没有正式开录,但是我们现在预估清华北大应该接近80人。不管是我们自己和自己比还是我们跟北京市的其他学校来比,今年的成绩都属于创实验中学的历史佳绩的。
【记者】:可以说在我们学校来讲是前无古人的一个成绩?
【蔡晓东】:倒不是前无古人,是20年历史的改写。20年前我们曾经确实有过很辉煌的时候。现在20年了特别是理科能拿到西城区的第一真是20年来首次。
【记者】:除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之外,我们看到也有很多的同学也非常棒,但是由于他们采取了其他的途径,比如保送,比如参加了现在很火的名校的自主招生,他们也采用了其他的渠道走到知名大学的校园里。这些学生您怎么评价他们?
【蔡晓东】:这些学生确实是我们同龄孩子当中的佼佼者。不仅是他们的智商水平很高,我觉得关键是这批孩子的综合素质非常高,同时也非常有特长。像我们今年进清华、北大的保送生在去年年底就已经签了18个孩子了,他们就已经进了清华北大了,根本就不用参加高考。
【记者】:他们就提前放假了。
【蔡晓东】:没有提前放假,他们反而显得更紧张一些了,因为有些孩子还是想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的,有些孩子也在利用这段时间很好地规划自己进入大学,甚至入职以后的更长远的考虑。所以我说这批孩子素质高,主要就是高在这里。因为他们这些多数孩子都有学科竞赛的背景,参加数、理、化、生、信息学拿到全国竞赛一等奖等。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我们科技方面非常突出的孩子,也有进入清华北大保送系列的。所以就这块的成绩来说应该也是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最好的一次。
【记者】:我们特别佩服那些已经保送到非常知名的院校,但是他可能对专业不满意,或者像您所说的我就想参加一下高考,我觉得没有参加高考的话是人生的一大损失,然后这些孩子们去参加高考.
【蔡晓东】:应该是这样的。这里面大概有这么两类人:一类是对于清华北大给他们保送生的专业他们不满意,想通过考试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当然,还有一类孩子确实是想历练自己,我一定要在高考当中让大家能够认可我。
【记者】:除了您刚才所说的这些参加学科竞赛的非常优秀的孩子们,他们能够进行保送,还有一些体育特长生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一个保送的渠道呢?
【蔡晓东】:是的。因为国家有相应的政策,针对这种高端的体育人才。比如清华对我们学校游泳队的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我们学校今年高三年级四个游泳队的成员中有三个进了清华,他们不仅仅游泳的专业水平很高,其实他们的高考成绩也非常突出。
【记者】:拉出来上考场练练也没问题?
【蔡晓东】:也没问题。我觉得清华不单单是看他的专业,也看他的综合素质。
【记者】: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的高考成绩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相当出色的。我们常说高考是“独木桥”,我们很多网友都经历过高考,知道高考的竞争比例,在上高三之前当地的报名人数出来之后老师就会在黑板上写今年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多少比一,一看我是不是得挤掉一个甚至一个半人才能进入大学校园。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中国高考在这么几十年来所通用的路。但是在咱们学校来讲是不是我们的这些孩子,像您刚才说的咱们一本线都上了。那如果我今年准备上高中,我进了咱们学校我是不是就肯定能上一本线?就是说这个学校能保证我能上到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上呢?
【蔡晓东】:实验在北京市是一所名校,这个“名”我想是有它的实力保证的。一方面它的生源起点很高;另一方面它有特别强的师资。所以进了实验进大学不是问题,甚至进重点一批大学都不是问题,这是没有问题的。
【蔡晓东】:我们觉得高考现在对学生的选择也开始多元化。比如进大学的方式,现在有直接参加高考,通过自己裸考来去竞争的;也有一些比如刚才我说到的保送,对于这样一批品学兼优的孩子就免试了,给这些孩子提供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自己;还有一些孩子走的是自主招生,我们学校今年光清华北大这块参与自主招生的量就接近200个孩子。因此,孩子们对于进入高校所选择的路径、方式应该说也在更加多元化,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我们中学所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的这么多途径的。
【记者】:其实不单单是国内的名校,包括香港的一些名校也是对咱们学校招生的。
【蔡晓东】:是这样的,我们学校今年还有接近100个孩子出国,这100个孩子里有80个左右的孩子是不参加高考了。他们基本上在今年5月份左右国外的大学就已经基本落实了,现在可能以美国为主,我在这里也可以给你一个数据。今年我们80个孩子全部被美国前50名的大学录取,14%的孩子进入了美国前10名的大学,有进耶鲁的、哈佛的,这样的学生都有;60%的孩子进入了美国前30名的大学;当然,也有的孩子参加高考,然后他放弃在国内就读,高考完了以后再出去,像港大的,像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当然,还有法国的、日本的很多学校,加起来大概也有小百人出去了。
【记者】:可能从高三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出去了,被国外的比如美国这种耶鲁级别的院校录取,不用说远了,在10年前可能高三毕业生中这样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的,很多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历程是从本科毕业开始,或者是从本科二三年级,都是上大学之后。而现在高三之后就可以上到国外知名学校,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教育最近几年高中的课改是一个很大的肯定。让我们的孩子在高三的时候就掌握了国外知名院校所要求的大学生的能力,您觉得呢?
【蔡晓东】:我觉得你说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因为学生的选择确实越来越多元化,这跟我们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我觉得现在毕竟要出国念大学家长是要掏“银子”的,而且钱不少,我觉得现在家长兜里面确实有钱了。一般要去美国一个像30名左右的学校,4年读下来没有120万做支撑是根本不可想象的。所以这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还真是,每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也确实在增强,也反映了我们孩子的素质也确实在增强。
【记者】:那我们学校有没有为这些从高一开始就抱定在高三毕业后不在国内念大学的孩子们开设专门的课程呢?
【蔡晓东】:有。既然孩子有这种需求那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现在应该说是从高一,就开始尝试着办了“国际型人才培养”的一些班,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肯定放弃国内高考,所以这样我们从高一开始,首先当然他要修完中国高中生的毕业课,必须拿到中国高中毕业证。然后从高二开始会有一定的侧重了,比如强化语言类的学习,接触一点AP课程,因为孩子要在高二的时候比如要考托福,要考SAP,这些东西我们也要给他们一些帮助,同时也介绍一些国外的历史,比如说去美国的我们就给他介绍一些相应的历史等等。都是有这样一些对应的课程支撑的。同时,我们也对于这种班里的孩子加大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国内的孩子念书没问题,基础很雄厚,但相对来说这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力、领导力显得薄弱。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给他们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以及实践类的课程。
【记者】:实际上学生进了咱们学校后在高中不单单能受到常规的教育,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志向选修非常专业的课程以便进一步的深造学习。这可能是咱们学校不单单重视教育本身的工作,也重视人本身的发展是吧?
【蔡晓东】:没错,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在接受咱们新华网采访的时候我就谈过这个话题。而我们的教育必须为孩子的这种客观差异性提供不同的服务,我觉得这是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也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教育不能搞一刀切。
【记者】:我们通过这次的高考也看到了,成绩好家长高兴、孩子高兴,咱们学校也高兴,这实际上是咱们教育成果所体现的双赢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是三赢。
【蔡晓东】:是这样。
【记者】:我们学校这方面不单单是重视教育本身,刚才您也讲到了,这是咱们之前就探讨过的话题,也重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包括其他能力的培养。因为很多国外院校教育的模式和中国可能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他的小组讨论会比较多,会让你出一个报告等等,这些东西可能我们高中的一般教育是接触不到的。我们是不是也针对这样的一些课程请了很多专业的老师呢?
【蔡晓东】:我觉得高考成绩只是对学校办学质量一个维度的测评,肯定不是全部。但是我觉得这也已经能够说明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了。现在有些人认为高考好像就是去多多地投入时间,跳到题海里面,老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
【记者】:这是我们那会儿的一个政策和方法。
【蔡晓东】:其实这种状况在目前的中学我觉得还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但是我觉得实验中学今年能够在高考里面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恐怕这个因素还不是最根本的。如果就考试去抓考试,我认为未必能够出现我们所真正期待的那种成绩。
【记者】:您指的就是我们为了应试而教育可能出现不了一个非常好的应试结果是吧?
【蔡晓东】:对。
【记者】:那我们怎么样不为了应试教育反而在应试的时候出现一个非常好的成绩呢?
【蔡晓东】:我觉得如果仅从高考这一点上来说,它比拼的真的不再是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了。
【记者】: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单个拎出来测智商这个智商都差不了太多,您在教育界这么多年了感触肯定比我要深。那通过您对学生的接触来讲是不是觉得学生都差不多呢?从智商本身的角度。
【蔡晓东】: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特别是像这样一些名校,你招生的时候招了那么高分的孩子进来,已经表明了他的智商不会太差,那么为什么学校和学校之间有差异,孩子和孩子之间也出现成长之间的差异呢?我觉得核心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记者】:那这些非智力因素都包括哪些呢?
【蔡晓东】:要说外延的话就非常广泛了,比如孩子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设计?这样一种思想和设计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力?成为内需力?现在我们的孩子比如就是应对高考这一件事,外部的力量我觉得更大一些。压力、拉力、推力总而言之都是外部的,而他内在的东西我觉得不够。我觉得实验中学今年的高考能够取得这样一个好成绩,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激发了孩子自身的潜能,而这种自身的潜能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
【蔡晓东】:刚才我说到了理想、目标、意志品质、毅力水平、自控力、自己管理水平、学习的能力包括会不会自学、会不会听讲、会不会复习,这些个东西其实都是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比拼孩子的身体,这是需要体能和精力支撑的,你善于不善于在这方面策划和管理自己?所以高考这个东西表面上看好像是个分,其实这个分的背后我觉得还是蛮有内涵的,而这些内涵更多的是指向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这一点我觉得恰恰是我们素质教育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我觉得不要把高考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我们要利用高考这个平台,为孩子的这种素质的形成提供这么一个很好的机会。有些孩子说高考是“炼狱”,他说得真的不过分,恰恰是孩子在这样一种“炼狱”般的生活中磨炼了他太多太多的东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这样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做一些有效的教育设计,容在他们这一年的奋斗当中。
【蔡晓东】:当然,我所说的只是高三,其实我觉得今年实验中学的高考水平绝对不单单是高三这一年努力的结果。它一定是这个学校这三年对孩子们的育人理念、提供的课程帮助、提供的高水平的师资以及学校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都是指向孩子素养、能力这些层面的东西,一定都是这三年的积累。
【蔡晓东】: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把我们所谓的高三备考和我们现在育人的理念、素质教育的一些要求揉在一起,我觉得应该达到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那就是:孩子素养提升了,孩子的能力强了,他的高考水平自然就应该是高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个路是走对了。
【记者】:您刚才这一段话确实让我真正看到了咱们实验中学为什么能够在今年高考取得这样一个骄人的成绩。您刚才说的这些确实很有启发性,您谈到的非智力因素这一点能够跟素质教育很好地结合。确实,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成绩非常突出的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高的。我们很少见到过去在影视作品乃至动画片中描述的那种书呆子式的高考状元,这种高考状元或者高分学生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存在了,一门灵门门就灵。您刚才讲的时候我体会就是你在顽童的年龄想的是青年的事,你站在青年的年龄想着是成年的事,那你的素质就会比别人高,这样你就会比别人更出色。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的很多都是咱们学校教育理念的问题,包括您的理念,真的如果很好地贯彻下去的话我们需要有很多这样有着非常丰富经验的老师。高考我们都经历过,高中这三对老师也是一个考验,给我们谈谈咱们这届高三老师的情况吧。
【蔡晓东】:我觉得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一个很基础性的东西。他甚至把他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因此,他确实也有一种真情在。这种真情可以表现在:当孩子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我们的老师就会适时地给他几句鼓励,拍拍他的肩膀;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时,事实上这种学业比如一摸考试、大型考试经常会出现孩子有起伏的情况,我们老师也能及时跟上对他进行安慰、情绪调解等等。所以有些孩子就说我们为老师对我们的这份情我们也得玩命去学。孩子说的话很朴实,这就是老师的情对他们的影响。
【记者】:真的是为老师所感动了,老师不单单是教书,而且育人了。
【蔡晓东】: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好老师的基本东西。第二,好老师一定要有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一方面是我们的孩子现在水平这么高,在我们实验中学这么高端的孩子中,我们培养了一个或者一批孩子就是为我们国家输送高端人才,实验中学这么高端的学校,你理应担当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的责任。老师要有这种使命感,他会转化成自己的一种工作态度。高三的老师在学校工作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好像大家看是8小时,其实我们有些老师可以16个小时的工作。晚上的时间也可以加进来,这就是一种责任感在起作用。当然,你还要有比较强的专业水平支撑,学生对你讲的课佩服得五体投地。
【记者】:对,得服他。
【蔡晓东】:你得服。当然,这里面确实有一些我们老师对高考的研究已经成为“专家”了,很透。这些东西虽然是直指应试的,但是这个东西我们现在也不可回避,既然得应试自然就有应试的研究,所以在这方面老师的专业水平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么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个的团队精神。一个团队的文化、一个团队的品质,是整个这个团队在支撑着这个事情,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你想那是三四百个孩子要参加今年的高考,所以一定是一个团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记者】:是。这些出色的老师教出了非常好的学生,您刚才讲了这些学生从高一招进来都是拔尖的,这些拔尖的学生怎么能在咱们学校进一步达到提升的结果,能够在高三的时候把这些孩子真正的实力体现出来,让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在高考的这个舞台上有所展现,我想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课题吧——怎么让这些好孩子们变得更好。
【蔡晓东】:对。
【记者】:那最后我们来谈谈咱们实验的问题。之所以咱们贯以“实验中学”,您刚才说的很多东西我觉得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理念,值得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朋友们来借鉴。那给我们谈谈北师大实验中学在“实验”方面都有哪些亮点?
【蔡晓东】:我觉得实验中学如果说从他的文化内涵上、他的特色上讲就是他始终在坚持着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也就是说你刚才所提到的“实验”二字,教育这个东西如果总是墨守成规我觉得它就缺乏了自己成长的动力,所以教育必须要坚持不断地创新。
【蔡晓东】:所以我们学校办学提到了三个坚持:第一个“坚持”叫坚持“三个面向”,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的,指导我们的教育到现在也不过时;第二个“坚持”我们提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这个东西作为实验中学的一个必须要坚持的理念;第三个“坚持”就是一定要坚持走教育创新之路。我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从这三条中来把握的。
【蔡晓东】:所以从整体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就有了很多突破的地方。比如在必修课这一块,我要求实验的所有高一的孩子必须要修习“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课程,必修课里国家没有这个课,但是为什么我要在实验中学给孩子这门课,这是我给加的。为什么要加这门课呢?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倍受我们家长的呵护,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呵护,甚至是手把着手的往前走,不敢放开手,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比较弱。那么你怎么才能够焕发出“我应该是自己成长的主人”的感觉呢?什么事情我自己要做判断,我自己要做选择,我自己要去做决策。那么这件事情我觉得需要孩子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对自己人生的考虑和设计,从现在进高中开始,初中孩子可能小了一点儿,所以我们从高一开始教孩子做人生规划设计,学校的学习应该怎么设计,怎么选择大学,甚至今后入职以后你怎么考虑,就是这样一些人生规划和教育。
【蔡晓东】:比如在我们的专修课程里,专修课也是我们实验中学的一个特色。专修课里我要求实验所有的孩子必须修习每周一个课时的体育专修课,在体育专修课中我们提供了像:男生必须学武术,女生必须学瑜珈,学健美操,所有孩子都可以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我要求实验的所有孩子都必须学游泳。如果你要真正抓应试能不能拿出一个小时给孩子多做训练呢?这就错了,如果孩子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身体基础的话,我觉得谈其他的都是空的。
【记者】: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蔡晓东】:所以这一块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所以实验中学真正地把每天锻炼一个小时落到了地上。再加上我们选修课放开了大概四五十门的选修课,这和高考完全没有关系,就是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他的兴趣的课程。包括语言类的、艺术鉴赏类的、文学类的、科技类的等等。当然,我们还有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大量的学生参与性的、体验性的课程。像模拟联合国、像JA经济教育课程,如果对于学科竞赛可以搞学科竞赛,如果对于科学技术这块我们搞科学技术。现在学生自己成立的社团大概有接近30个学生社团,都是学生会自己自发成立的,涉及到高中的学生大概有八九百人。到5月份,实验的合唱节是必须要做的,全员参与;9月份实验的体育节是必须做的,全员参与;10月份科技节必须参与;12月份艺术节必须参与。
【蔡晓东】:所以外界对实验的评价就是你们实验中学怎么活动这么多啊。其实恰恰是这些东西打开了孩子的视野,提升了境界,内驱力有了,自信心有了,能力强了,他们的智商又不差,经过高三一年的拼搏成绩就出来了。
【记者】:其实看透这一点很难,我们姑且叫它“课外活动”吧,很多人觉得这和高考没关,还耽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打篮球那么累,回家学习还能学习好吗?我想这些话很多人都听家长说过,能看透这一点很不容易,从您作为校长的角度来说把这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我觉得真的是看透了。我特别想和您探讨的是您刚才提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确实如您所说,职业生涯的规划,可能我们到了大四、大三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的学校才会开展这样的课程,教你如何找工作等等。但是这个专业你是不是喜欢,很多人进入大学的时候可能都会说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到这儿来的,我听我妈的,或者我们家邻居说这个好我才上的这个专业。这有两方面,一个是没有自己规划的能力,再一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没有进入您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那您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很好的经验有没有必要分享到高中的学生当中呢?
【蔡晓东】:我认为极有必要,现在在咱们国内关于对中学生生涯教育这块还是比较薄弱的。像在美国有公民教育,类似这种课程其实都跟孩子的生涯发展是有一定关联的。而我们国家我觉得这一块现在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价值因此我们就做起来了,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整合我们的资源想出一本生涯教育的书。现在也正在酝酿这个事情,这个书的文本稿子也已经出来了,很快就要出版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东西能够在我们的中学当中能够推广开来。因为这个东西是解决孩子的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通过什么样的通道能够达到我想干到的那个事情?”这些个东西我觉得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学业本身了,如果孩子们对这些东西有思考甚至有设计,那这样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内在的东西在激励着他去做,孩子的潜能才能开发得出来,潜能永远不可能说被棍棒鞭打着弄出来。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记者】: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朋友不是毕业于非常著名的学校,有的甚至周边的企业家连大学都没有上,如果论学习的话成绩可能不是很优秀,但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比如您刚才所说的我想干什么,我怎么样能把这个事情干好有了这种能力这个人才能成功,才能让一个人一生受益,而不是我高考考了多少多少分,这样我脸上就有光彩了,你可能有光彩半年,上了大学都以后,甚至毕业的时候可能还不如人家没有上到名校的同学找的工作。我想关于职业生涯的教育我想我们有能力的教育者应该把这项工作从高中就抓起来。最后的时间留给我们的蔡校长再给我们的网友讲几句。
【蔡晓东】:我自己做校长两年的时间,我想我未来做校长的时间可能也是有限的,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做真教育”;第二句话就是“要真做教育”。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者都能够按照这样的东西来做。所谓做真教育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按人的成长规律做教育,不要眼光太短浅,不要太功利;所谓做真教育就是你要有一种视野,要脚踏实地,要有一种境界,要有一种很好的态度。我觉得按教育规律办事,按人的成长规律办事;你是有使命感的,你是负责任的,你是脚踏实地的,这两者结合起来我觉得我们才能真正做一个有效的教育。这就是我对于自己做校长的一个要求。
【记者】:非常高兴今天蔡校长作客新华访谈演播室,蔡校长最后所说的两个“真”字实际上是我们教育的本源,希望大家能够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和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找到教育本源的真谛。谢谢大家收看本次节目,再次感谢蔡校长,也再次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