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仁德校长的角色观

专访: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 张仁德

在党政机关与学校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与孩子在一起,而且一干就是16年。16年间,他没向主管部门要过一分钱,东拼西凑地筹款盖了12座楼;16年间,教职员工家里的丧喜事,他必亲自捎去一份学校的心意;16年间,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一所薄弱校变成全国百所特色校之一。他不太看重考勤等常规性管理,对教师的进修与科研却格外认真。他很少举行开学典礼,每学期的假前会议,讲话也从不超过5分钟。他喜欢书法,是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并将书法艺术的本体理论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对于倾注了大半生的教育事业,他说刚刚找到一点感觉;对于未来,他像年轻人一样踌躇满志,要在退休前实现尚未实施的计划……他就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校长张仁德

仁德校长的角色观

【时间】2005年11月22日

【嘉宾】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张仁德

【主持人】记者

专访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校长张仁德

在党政机关与学校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与孩子在一起,而且一干就是16年。16年间,他没向主管部门要过一分钱,东拼西凑地筹款盖了12座楼;16年间,教职员工家里的丧喜事,他必亲自捎去一份学校的心意;16年间,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一所薄弱校变成全国百所特色校之一。他不太看重考勤等常规性管理,对教师的进修与科研却格外认真。他很少举行开学典礼,每学期的假前会议,讲话也从不超过5分钟。他喜欢书法,是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并将书法艺术的本体理论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对于倾注了大半生的教育事业,他说刚刚找到一点感觉;对于未来,他像年轻人一样踌躇满志,要在退休前实现尚未实施的计划……他就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校长张仁德 

  在家长们的眼里,张仁德人如其名,仁义、崇德,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好人,孩子只要送到寒亭一中,便可百分之一百的放心。在同行们的眼里,张仁德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好老师、称职的引领者,始终作着为人师者的表率。初见这位仁德校长,山东人的朴实与直率,教育者的诚恳与谦逊,以及身为长者的宽厚与和蔼,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杯茶、一盒烟,在张校长的办公室里,记者听他用不改的乡音讲述了别有一番特色的治校观和育人理念。 

  当校长的感觉更好 

  【记者】:“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按照传统的看法,在当官员与当老师之间,好像前者更有吸引力。你在党政机关工作了6年,为什么最后又回到了学校,而且一干就是16年? 

  【张仁德】:说是选择,还不如说是缘分。高中毕业后我当了3年民办教师,后被推荐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走进了教师队伍。1980年,我被调到潍县一中(现寒亭一中)任教,1984年初又被调到区教育局任副局长。1988年12月,我离开教育局,到区委宣传部任常务副部长。1990年初原一中校长升迁,我又被调回一中任校长。组织上的最终安排其实正合我意,因为我热爱教育。教育工作是国之大计、民之大计,是最基本的国策,是最伟大的民心工程,为国育才、为民教子,工作实实在在,更符合我求真务实的性格。回到一中近16年,我从未想过离开,学校教育的实践使我感悟了育人的责任和教育的真谛,体会到和孩子在一起是多么快乐。 

  【记者】:在区教育局和区委宣传部工作的经历,对你当好一名校长有什么影响? 

  【张仁德】:在区教育局工作,我学到了不少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如果说在教育局更多是务虚的话,那么回到学校则必须务实。在宣传部干了不到两年,但收获不小,最明显的感觉是视野开阔了,认识水平也有了提高,树立了大局意识、中心工作意识、为民意识,事业心、责任感都有了明显增强。现在虽说管理的是一所学校,但我从不局限在学校这个圈子里考虑问题,而是将学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老百姓的愿望等联系起来思考和谋划,使一中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领先。近几年,除了本区学生外,区外慕名而来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校舍紧张、师资缺乏等问题,于是我们东借西贷增添了校舍,并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100多名,缓解了这一矛盾。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经历。 

  【记者】:当校长这么多年,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现在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张仁德】:我参加工作32年,教育工作干了28年,对教育确实有感情,因为我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可能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吧!教师的工作是最辛苦的,的确如春蚕、如蜡烛,奉献自我、惠及后代。要说最突出的感受,我觉得教师才是天底下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他们很爱学生,学生生病帮着送医院、熬药、送饭;每逢清明、中秋节,他们为学生送去鸡蛋、月饼。老师们这么辛苦,我想我只有好好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才算对得起他们。在职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应该是校长追求的目标。要说具体的心得,我是刚找到一点儿感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记者】:你说学校要为学生和老师服务,我理解就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我想知道寒亭一中在管理的人性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张仁德】: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从不上墙。条文是用的,不是给人看的,我倒觉得在墙上贴一些名言警句更好一些,学生天天看,时间久了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心中的信条。1993年以后,学校管理从条规管理过渡到了以德治校。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考勤、备课是狠抓、严抓,老师没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将老师束缚在条文框框里。以前人们总说,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教师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认为两者同等重要。我们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老师结婚,或家有丧事,无论家住得多么偏僻,当日天气多么差,工作多么繁忙,校领导都必须参加。别的可以补,这个不能补啊!此外,我们学校在车辆的使用上,老师有急事都是优先安排。为解决老师的孩子上学路远的问题,学校还专门配置了大客车。 

  【记者】:有人说,校长的个性往往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之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觉得一中这种人性化管理是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还是您的个性在其中发挥作用? 

  【张仁德】:两者兼有吧。我觉得,校长与学校是相互影响的,学校文化影响着校长的治校理念,同时校长的个性在学校管理上也有所体现,即所谓的校风。一个学校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还要有充满正气的校风。在校风建设方面,寒亭一中倡导以德治校、以德树人,工作上的事情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人际关系方面则倡导与人为善、友好相处。有的老师提出,校风建设还应包括在同事面前不说领导的坏话、在领导面前不说同事的坏话、在校外不能有损害学校形象的言行。我觉得很有道理。每次家长会,我都喜欢把自己的治家哲学跟家长讲,希望家长克服自身的弱点,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久而久之,老师、校长与家长的风格融合在一起,进而影响到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眼里不能只有“优生” 

  【记者】:在育人理念上,你首先抓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你的这种理念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张仁德】:教学生学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我习惯于在学生毕业时寄语学生,教育他们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把握好自己,告诉学生诚信做人等道理,以一个长辈的身份跟学生说心里话,学生爱听。高中3年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3年,毕业仅仅是人生的开始。 

  【记者】: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寒亭一中在帮助学生成才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张仁德】:学生将来要走向生活,学校应该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本着这样的原则,在寒亭一中,每个后进生都有档案,老师会对其进行补弱。我经常跟老师讲,有本事把中下游的学生带上去,才是成功的、负责的教育。所以教师不能眼里只有“好学生”,不能只与成绩好的学生沟通。 

  【记者】:既然对老师要求这么高,一中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张仁德】:要办好一所学校,关键靠教师,对教师不只是使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团结和依靠他们。对教师的成长,我们是从四个方面尝试的。一是抓教育,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负起教师的责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二是抓学习,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是个永恒的课题。前些年,我们有四十多名老师学历不达标,学校就负担经费让他们去学习,前后都拿到了本科学历。三是培养合作精神,除在全员中倡导友好相处外,我们还有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同组听课”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整合团体智慧、发挥集体优势。四是大兴科研之风。 

  【记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很多学校都大张旗鼓地宣称重视教研、重视教师成长,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往往一无专门的机构,二无系统的规划,教研成了有教无研。你觉得,教研除了要埋起头来真抓实干之外,还需要哪些因素?一所学校怎样才能使教研真正开展起来? 

  【张仁德】:关键在于对教科研认识的高度。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学校教育离不开科研,一方面要不断实践,另一方面要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很多人认为教师的正业是抓教学、抓升学率。总结一下教学,搞些研究,真的就是不务正业?我不这样认为,平时的教学工作是基础、素材,教研则是提高、升华。对于这几个问题,领导要先反省自己,一旦导向错了,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将非常大。另一方面,科研只喊口号不行,要有专人来抓,才能见实效。我们2001年成立了科研处,刚开始由教导主任兼管,但效果不明显,于是配了一个专职副校长,每年投入十多万元。事实证明,科研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过来还会促进教学。 

  成功与否,别人说才算 

  【记者】:许多人认为校长权力很大,非常羡慕。你刚任校长时有什么想法?对于校长职位,你是怎么看的?是权力大一些,还是责任大一些? 

  【张仁德】:很多人羡慕校长的职位,是看到了校长的权力,其中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一个学校搞好了,有成绩了,领导肯定、社会赞扬、家长信赖,这与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这样的校长社会威望高,人人尊重。相反,学校治理不好,搞砸了,人们也就不羡慕了。我刚担任校长时,是紧张大于喜悦,荣幸之中夹杂着责任感,因为学校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百年大计的崇高事业,牵涉到千百个家庭的幸福。我愿意当校长,并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这个职业能够体现我的价值。由于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肩上的压力也不小。说实话,学校的各种事务都集中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每天的工作还是比较累的。 

  【记者】:那你认为自己是个好校长吗?你对自己如何评价? 

  【张仁德】:其实,这还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关于人的精神境界,有三个层次:温饱、文化、儒释道精神,以及三个目标,名、利、价值。我比较信奉毛主席的一句话: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话我爱听,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办学的原则和标准。我觉得,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被动等靠,要积极主动想办法。当校长16年里,自己跑自己凑,学校盖了12座楼,要是等上级拨款,一中现在还是一片平房呢!当区人大代表这几年,我在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也尽己所能做了一些实事。至于是不是好校长,自己说不算,组织上说好才算好,群众说好才算好。这不,潍坊实行校长职级制,将校长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这就意味着我还能干几年,做点事。 

  【记者】:在治校和育人方面,你经常提到自己的家庭。在成长之路上,你的家庭给了你什么?对于你当校长有哪些影响呢? 

  【张仁德】:许多人认为我是一个朴素的校长,我觉得在本性上校长就应该朴素。我在农村长大,兄弟姊妹六个,我是老大。父母经常教育我,做人要厚道朴实、诚实守信,不能偷懒,勤劳才能持家。因此,看年长的人挑水,要是不帮忙,我心里不好受,父母给我起名仁德,也是希望我仁义、崇德。我一直觉得,老百姓是弱势群体,最苦、最累、最不容易,但最讲公道、最讲理,也最肯知足。我个人觉得,朴素也是一种境界。把朴素的生活哲学应用到校长岗位上,让师生在朴素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健康成长,不也是件很好的事情吗?   
分享到:

姓名:张仁德

所属学校: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