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高考语文只提高分值只是治标之策

专访: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蔡晓东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已经有96年的历史了。快百年了。它的前身叫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当时咱们国家,咱们新中国的领导人啊,毛刘周朱陈林邓,只要有女孩的,都就读这个学校,后来在文革期间男女合校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大概学生有3000多人吧。

高考语文只提高分值只是治标之策

【时间】2014年8月14日

【嘉宾】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蔡晓东

【主持人】记者

专访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蔡晓东

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应加以鼓励

【记者】: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容幸地邀请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先生,蔡校长您好。

【蔡晓东】:你好,大家好。

【记者】:首先在访谈之初,蔡校长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在人才选拔上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

【蔡晓东】: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已经有96年的历史了。快百年了。它的前身叫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当时咱们国家,咱们新中国的领导人啊,毛刘周朱陈林邓,只要有女孩的,都就读这个学校,后来在文革期间男女合校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大概学生有3000多人吧。

对于选择学生方面,因为它也就是一个普通高中,除了正常地按照国家给我们提供的招生计划,我们要落实国家招生计划以外,我们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比如说像理科比较优秀的孩子,我们有一个特殊的招生,要组建一个大概40个人的一个班,它是要比正常地招生要提前一点。(大概是什么时候?)大概应该在5月份吧,5月份我们有一个提前选拔的方式。

【记者】:这种选拔是考试,还是其他?

【蔡晓东】:有面试也有笔试,因为他要组建一个理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班子,所以他还是要有一定的选拔,这是一快。还有就是,也有一些个国际班的孩子,不参加国内的高考,基本上就读三年高中,然后就出国。

【记者】: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最需要从哪里作为切入点?学校在推进个性化教育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蔡晓东】: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应该是现在学校特别要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在课程上要增强孩子对于课程的选择性,我觉得这是培养孩子个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你的课程都是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的课程,那谈不上个性化,所以课程里面要增加选择性,增加层次性,那么我觉得这是培养个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第一。

第二,学校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跟学术课程不太一样,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科技等等这样的一些活动。这种活动,因为学生的个体参与性强,实践性强,有助于培养他的个性。

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个性既要关注课程的选择性,也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平台。当然,在我们的师生关系里面,也要注意关于孩子个性化的培养问题,特别是对那些个,可能学业上并不是很突出,但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兴趣,有爱好,特长突出,对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要加以鼓励。

说教教不出一个高情商的学生来,必须让学生去体验参与

【记者】:这确实非常好。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实际工作中情商很重要。目前国内一些城市也兴起了情商培训。您认为学生有必要进行情商培训吗?您怎么看待情商培训这件事?

【蔡晓东】:极有必要,有专门研究成功学的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就说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其实情商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孩子的人生目标,理想,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学习的管理能力等等等等,甚至包括交往,跟人打交道,同学之间怎么处,师生之间怎么处,这些都属于情商这个范畴,实际上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学校的教育要高度关注。

【记者】:那学校有没有具体地一些课程,具体的方法来对孩子的情商做一些辅助的培训呢?

【蔡晓东】:课程也有,我们学校开设了这样一门比较独特的课程,叫做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目前在国内非常少,我们把它纳入到我们必修课里面,孩子每周要上一个课时,这一个学年下来要修习30多个课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成长当中,比如是他要学会思考自己的目标,你要向何处去的问题,你要想,另外在这门课程里面要提供孩子有一个自我认知的教育,就是你是谁,那么你的兴趣点在哪,你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你的一些优势是什么,你的不足是什么。那么这些个东西呢应该说关联着孩子的人生成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属于情商这个范畴的教育,当然除了这个呢,我觉得情商的培养它不能是说教的,说教教不出一个高情商的学生来,他必须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所以学校必须有多种多样,多种样式的活动,校园生活,在学生人与人的交流当中,在他做事情当中,在他参与活动当中,这种情商的培养我觉得才是有意义的,才真的能够让他去有所触动。

考试改革:英语的学习是不能被弱化的

【记者】:前段时间,北京高考政策出炉,弱化了英语,强调了语文的重要性。对此项政策,您有什么看法?目前出炉的政策对我们学校课程设置、老师、校长,有什么影响呢?

【蔡晓东】:第一呢,关于英语的考试改革,他可能是针对着现在是应试型的英语学习,就他学英语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考英语而学,就应考而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呢,他做这样的一些英语考试的改革,我觉得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不能被弱化的,第一个就是,作为我们中国的学生要有一种国际视野,那么语言,作为一个现在世界通用的语言,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其实这里面也承载着一些跨文化的学习。所以我反对目的是为了考试的英语学习方式,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正面去引导我们的孩子怎么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文化来去接受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应该是被削弱的,反而应该是被加强的。比如说孩子的听力的训练,口语,你作为语言它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不是说到那整天去写什么,是造词,去造句,去搞那些个八股性的东西,这我觉得异化了英语学习的他的教育功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呢。我说,虽然考试他淡化,但是同学们,其实包括我们的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教育,其实是应该这个方面要关注这个问题的,能不能在考试降低的情况下,我们的英语学习,让他更活跃起来,更有实效。

【记者】:您认为英语学习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肯定不会有变化,是吗?

【蔡晓东】:目前来说,因为教材没有变,课程标准也没有改变,那么作为上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呢,他也没有要求你做什么改变,因此我们目前,我们只能是按照既往的要求和规定来推进,将来如果国家调整课标,出台了新教材,那是另外一回事。就目前而言我们不太可能变。

高考改革:未来高考只考两科 语文和数学

【记者】:教育部“七项改革举措”称以后高考不考外语了,考试改革能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吗?

【蔡晓东】:它会弱化英语学习职位考试的这种比较公立化的,目前的这样一个问题,但是我听说,英语考试事实上它还是要作为孩子们考入高校的一个条件的,只不过它的开始考试方式是社会化,一年两考。在程度上可能有所降低,但是它的英语本身还具有你作为一种基本的要求,要进大学的时候它还是要的,将来它是分级吧,A级标准,B级标准,C级标准,那么可能有不同的学校,它对于相应的这几个级别它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总体上我觉得会改变现在只为了考试而学英语的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有利的。

【记者】:但是说到打破“一考定终身”,您觉得能实现吗?

【蔡晓东】:因为考试的一考定终身的这个,我觉得现在国家已经在研究,在拿出高考的改动方案,我听说的,未来可能就是这样了,就是国家统一性的考试科目只有两科,数学、语文,然后英语是社会化,一年两考。

其他的考试相应地参考会考的成绩,就来可能地方他要组织其他学科的一些个,你要达到国家设定的高中学生他要达到的那个对于相应学科的一个学习标准,那个可能以会考的方式出现。将来高校录取的时候呢,除了考虑刚才我们说的语数外,还可能考虑,比如说我想考清华的物理系,那我估计人家清华的物理系就要考虑你的会考的物理成绩怎么样,对不对。

我想这个恐怕是很自然地事情,但是总体来说呢,就是觉得会改变现在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负担,这样一种局面将来我觉得会逐渐地好起来。

语文学习是这样,加强了语文的学习这一点,我觉得确实是必要的,中国人嘛,应该对于自己的这种汉语语言文化,汉语语言,应该确实有一些更好地掌握,这点没有问题。我觉得现在,他可能,比如说北京市我听说可能要增加语文考试的分值,以此来导向学生平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个肯定是有利的,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治标之策,因为孩子们要向学习语文,我觉得要给孩子时间,学语文不仅仅是学那些,所谓的语文的那些知识性的东西,要增强阅读,写作。那这些个东西,孩子现在时间不够,他拿不出更多地时间来去阅读,那么现在我觉得增强孩子的阅读量,给孩子时间,让他去读自己喜欢的东西,那这一点,这不是说你一个高考你增加几分就能解决得了的,所以这个方面我觉得是随着高考制度改革,会释放出一些,给学生更充分地时间和空间。

如果将来孩子们有时间了,真正要使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中国汉语,他的学习,那么势必要增加他的阅读量,增加他涉猎量,他的眼界才能打开,这个是根本。
不办重点班,不代表没有择校的愿望

【记者】:北京择校问题一直很严重,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决定中提出,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您觉得此举能改变择校情况吗?

【蔡晓东】:可能会有一定缓解,但是我觉得很难根治。因为上一所优质的学校,此心人皆有之,不管你说你是学习孩子的综合素质好一点,还是综合素质一般一点,他都想上一个好学校,这是我觉得学生,包括家长普遍的心态。那么另一方面呢,就是说现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很均衡,在北京市也好,或者是在某一个区域也好,就是这样的一些好的学校,所谓好的学校,毕竟还是少了一些,所以就造成了这个。作为一般人的心态,都想选一个好学校,客观上优质资源学校又很不均衡,数量偏少,所以这个择校热。但你想,我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我们不叫重点学校了,但是北师大实验中学这个主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的近百年的文化,它优质的师资,优良的校风,校风学风,在这儿搁着呢,他不会因为他不叫重点学校了,他的优质资源就没了,对吧。

所以人家还会希望选择是不是能够来这样的好学校,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说你不办重点班,他就没有择校之愿望。

【记者】:其实问题还是优质教育资源它不均衡。

【蔡晓东】:对,现在国家在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我觉得确实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不是说我给这个学校投入几个亿,我把的硬件条件一改变,它就变成优质资源校了,优质资源校是一个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文化的积淀,这个东西是非常漫长的。

低领留学不能过于盲从

【记者】:可能是咱们中国竞争确实太激烈了,也可能是择校问题把大多家长给难到了,现如今低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些现状的背后很大原因是家长们希望孩子"换个活法",感受国外教育,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蔡晓东】:我相信,就是做出这样选择的一部分家长,他还是有他的道理,我不好说他们明智和不明智,也许对有些人是明智的,也许对有些人是不明智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完全跟家庭的教育,跟孩子自身的素质、能力相关,有些孩子在国内他的自制力就已经比较差了,如果在国外,再没有适当的监护、约束,那么他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这也出现过很多问题,对不对,进去容易毕业难,这样的情况是出现过的。当然也有些个发展地非常好,所以这个东西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要求充分地了解国外教育他的长与你孩子的这样一种发展,他自身地优势,要结合起来考虑,所以不能过于盲从。

【记者】:国外的一些名校,如哈罗公学、伊顿公学这种,也是我们国内好多家长,国内好多学校,学校的老师们非常向往的。您觉得国外的基础教育,有哪些方面做得特别好,值得我们中国来借鉴呢?

【蔡晓东】:我觉得呢,国外的一些教育它非常强调孩子的这样一种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培养,以及自主与独立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国内的教育还是有一些确实的,就是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想方设法的为他设计好所有的路径,似乎孩子不需要做这样的思考,也不需要让你费那么大的心里去选择,你只要好好给我念书就是了。所以我们的孩子被抱着,被牵着手,被领着走的,生怕他摔跤,生怕他出毛病,这种心态普通存在,事实上,我觉得这可能真的不利于这个孩子未来的,今后走入社会,这样的一个独立的成长,我觉得可能是不利的。

在国外呢,他的家庭教育,他的基础教育这一块是非常注重这些的,比如说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课程,那么孩子你自己要拿注意,人家课程你本身就具有充分地选择性,层次性,那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一个空间,那么就要求你孩子你自己去想,我将来想干什么,我自己有什么优势,所以我要根据这样一些问题想明白了以后,我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还有呢,他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来培养孩子这种个性,来培养这种自主的精神,独立的意识,那这些东西我觉得是我们国内的基础教育要特别向人家学的地方。

学校有义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记者】:基础教育阶段,“家校结合”非常重要。您认为家长和学校在孩子成长中应该充当怎样一个角色?

【蔡晓东】:第一个呢,我觉得现在学校有这个义务对家长进行的这个,对家长要做一些个教育培训。(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对,我们有些家长呢,他虽然在他的某一个工作领域他是非常能干的,但是呢,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的时候我觉得束手无策,其实可能有些家长,就说在如何培养教育孩子方面也是需要给他进行培训的,我觉得这个是学校应该做的,这是一个方面,给他提供一些教育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能。第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需要家校要达成一些教育共识。(就是要一致,是吗?)要有一些教育层面的,或者对孩子成长规律认识层面的一些共识,我觉得这样才好家校配合。

另外一个呢,我觉得要让家长多了解一些孩子,不仅仅要了解孩子在家里面的表现,也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学校参与各种课程学习,参与学校各种活动,人际交往等等方方面面,就是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基本表现家长要了解,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个方面,他只是片面地去了解孩子,这是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的。

事实上,家长跟学校这种相互地了解,是我们做好学生教育的一个,我觉得还是一个蛮重要的一个途径,因为没有了解就没有教育,教育的一切不能是单方面的,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增强家长跟学校老师之间地这种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我觉得还应该常态化,不能一个学期就一次家长会完了,其实现在作为网络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其实将来这种家校的活动,应该会更频繁一些,有了一个很好地路径了,在这方面是应该加强的。

一看到学生就皱眉头的老师做不好教师工作

【记者】:我们国家的教师入门门槛不高,只要各类师范学校毕业即可,除个别名牌院校外,这类学校普遍招生质量不高,这决定了教师整体队伍质量的参差不齐。近两年频频爆出一些教师做令人无法容忍的事情,您认为,我们该如果加强师德建设?在您眼中,一个一流的老师,一个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呢?

【蔡晓东】:简单地说吧,师德为上。一个是关注老师的师德,高尚的师德,一个是呢,老师的这种师能吧,就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具备的一些从教的能力,所以师德和师能这两个纬度,这两个肯定是缺一不可的,但是谁应该是首位呢?师德是首位,师德是首位。

【记者】:其实像师能的话,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成绩来评判老师到底教的怎么样,他的教学能力怎么样,但是师德的话,很难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咱们学校有什么这种标准吗?

【蔡晓东】:我们倒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这个所谓师德的标准,但是我觉得呢,有几个纬度可以让我们来对师德,老师的师德方面进行着力的培养,一个呢,我觉得要想做一个好的老师,他对于教育的认知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就是说我们从事的这样一种工作,它的意义所在,它的价值所在,这个东西是应该给老师们有一些引领的,在这方面的资源也很多,就说让每个老师意识到自己所做这份工作你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有一种责任感,对吧,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要给老师一些个教育。

另外呢,就是我觉得要关注老师们的,就是说从爱学生,他的情感投入的角度也要给老师一些,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非常爱学生的老师,一个一看到学生就皱眉头的老师做不好教师工作。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就是说看到学生的一些问题他就怎么怎么样,而是说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样去倾注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你的教育的态度会发生变化,你的责任感会增强,甚至你的一些手段什么的,方法什么的都会有所变化,所以这个东西我觉得情感层面要注入爱,这也是我觉得是师德方面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实验”二字意味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行变革

【记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掌舵者,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您想把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带向何方? 能否谈谈学校未来几年的规划。

【蔡晓东】:现在我们实验中学应该说在北京也好,在全国也好,应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了。作为中国的中学来说,中学校长,还有我们中学的教师,我们这样一个团队,还是应该有这样一个抱负的,要世界级的名校,在我们国内呢,我希望我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能够努力地去践行我们“实验”二字,其实“实验”二字意味着要不断地探索,要不断地进行变革。创新,我觉得我们实验中学应该做我们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这样一种探索者,要做这样一个,甚至应该作为一个领头羊吧,我觉得这也应该是我们的责任。从内涵上来说呢,我们要真正地按照教育的规律去做,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去把我们的学校的教育实实在在地办好,这也是我做了校长以后,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两真的要求,即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如果我们在内涵上真的能够以这两真的要求来增强我们的内在的这样一种品质,我相信我们外在的一些定位和目标它也是容易达成的。

【记者】:感谢蔡校长的分享,谢谢!

分享到:

姓名:蔡晓东

所属学校: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