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首页| 访谈中心| 校长杂志| 校长论坛

返回首页

《人物》本期人物 | - 深度对话人物 分享成功故事

探索和尝试中执掌“百年老校”

专访:北京一中 汤朝晖

一个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教师团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一中有一位很知名的校长罗常培,他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任校长的时候,聘请一大批学者型教师,比如老舍先生,他们都是二十年代被聘请到北京一中来的。老舍先生来北京一中的时候,开设国文课,修身课和音乐课。当时社会上提倡白话文教学,在中学里北京一中首先开设了白话文,也就是从老舍先生课堂里首先开的。

探索和尝试中执掌“百年老校”

【时间】2012年6月29日

【嘉宾】北京一中汤朝晖

【主持人】记者

专访北京一中校长汤朝晖

伙伴式群体文化让每位教师成长
  【记者】:在师资团队建设上,北京一中有怎样的特色?
  【汤朝晖】:一个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教师团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一中有一位很知名的校长罗常培,他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任校长的时候,聘请一大批学者型教师,比如老舍先生,他们都是二十年代被聘请到北京一中来的。老舍先生来北京一中的时候,开设国文课,修身课和音乐课。当时社会上提倡白话文教学,在中学里北京一中首先开设了白话文,也就是从老舍先生课堂里首先开的。
  再举一个时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说一中发展黄金时期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一位老校长,刚才提到的张幼成老先生,张老做校长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师,张老对年轻教师要求非常严格。比如说老师板书不过关,张老陪着这些老师练板书,每天练到合格才能回家。课堂上教学的用语应该怎么说话,课堂上每个环节应该怎么去做,张老先生对这些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当时培养了一大批也是后来成长起来的北京市特级教师,也都是在那个时期张老先生悉心指导之下起来的。
  刚才谈到一个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教师队伍,这个教师队伍对于学生发展,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现在一中的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首要要考虑的。近几年,一中教师的发展,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学习型组织建设框架当中来做。2003年的时候北京一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这个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运用到学校当中来,就是倡导一种学习型学校的理念文化,教师群体中创导“伙伴式群体文化”,这种“伙伴式群体文化”的概念就是在学校当中虽然有校长、副校长、主任、普通老师,但是这只是一个管理层面垂直体系,但对于教师成长过程当中,需要有一种教育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我们所倡导的是什么呢?在一中所有人员都是伙伴。
  老师对于一个学校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倡导一种伙伴式群众文化,学校当中每个人都是群体当中的伙伴。包括校长在内,校长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老师,主任、副校长,这些干部群体所做的事情也是在帮助老师。老师和老师之间,同样也是这样。北京一中倡导教研体系叫做校本教研,有这么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校级层面,这个校级层面就是伙伴当中像校长、副校长,一些主管干部来为老师们搭建一种平台,让老师在这个平台上锻炼,或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我们每年要举办一次大型的研讨活动。2007年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刚刚开始,老师们都很困惑,我们就借助一些大学的研究部门,一些大学的专家教授,来一起做课程研讨,我们确立主题叫做“新课程理解”。帮助所有老师理解新课程什么样的、老师观念应该怎样等等。
  还有一个层面是教研组之间的活动,我们学校每周都有一个时间段。各科老师做校本教研,我们有一个形式叫做“链式教研”。依托于备课,依托于上课、听课、评课,然后再备课、再上课,这样一种链条式模式,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这节课,而且磨这节课过程当中由全组老师共同把生成的智慧集中在一起,然后由老师们再去实践。经过这个链条之后,老师们就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不光是一个人,是全组人的智慧。
  那么第三个层面是教师的个人反思,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比如说一节课上完了,有一个课后反思,一个阶段工作做完了,有一个阶段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刚才我说三个层面校本教研,就是使老师能够在这个氛围当中互相帮助,互相的提升。这支队伍就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因此走到今天,北京一中应该很骄傲,很自豪的说,我们现在教师队伍是非常稳定的,我们有一支由特级教师领衔,包括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在内非常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值得一提是我们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我们被誉为是“双特教师”。这位双特教师不但是学科带头人,而且同时是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获得者,这位特等奖老师一直在一线教学,带这两个班数学课,当一个示范班班班主任,来做一线教育教学的研究。同时还有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还有各种荣誉称号获得者,等等,因此这样一支队伍为今天孩子成长提供了一种保证。所以刚才我们谈到的老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我也看到您给学生寄语,四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请您给我们做一个分享。
  【汤朝晖】:这“四个学会”是我在北京一中看到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刻在北京一中一面文化主题墙上,这“四个学会”当时给我的冲击力很强,因为这“四个学会”,是在1996年的时候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给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当中核心理念是“四个学会”。这“四个学会”当时在全球很快被得到认可,特别是被教育界认可。北京一中认为“四个学会”非常有意义的,这“四个学会”对于新世纪学生迎接未来挑战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会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学会学习知识,它所倡导的是什么呢?是倡导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技能,这一点对于学生将来主动学习是很重要的。再比如学会生活,不是简单意义锅碗瓢盆,而是生活当中学会怎样和人相处,特别独生子女这一代相当重要了。还有学会生存,这个学会生存所倡导的要学会你在现代社会当中,如何培养一种情感,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入到人群当中去,这种情感对于将来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支持。这四个学会对于学生将来发展与成长都很重要,所以每个学生提寄语的时候我都会重复的把这四个学会送给学生。
  在探索和尝试中执掌“百年老校”
  【记者】:您曾经任过166中副校长,包括书记,您也很年轻,像北京一中这样的掌门人来说是否有一些难度?
  【汤朝晖】:我的中学是在166中度过的。高中毕业之后我被保送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又回到166中,在166中工作了十几年之后调到北京一中任校长。
  应该说这个经历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因为我所经历的学校只有两所学校,包括我成长过程当中只有两所学校,复杂在哪呢?因为很年轻的时候,就走上了管理这个岗位。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北京市教师基本技能大赛,参加了比赛之后学校认为我在教学管理方面可以为学校做一些事情。但是事实上,那会我作为教师的积淀还不够深厚,做教学管理就非常忐忑。因为当时学校发展需要,东城区干部出现了年龄上的断层,我也是迫不得已走上了管理岗位。
  走上管理岗位之后,不断研究反思管理怎么做,跟原来自己在一线教学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发展轨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不断思索。从166中调到北京一中,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166中是我的母校,很多老师是看着我成长的,我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老师们对我的包容。到了北京一中一切都是全新的,而且一中也是一所300多年历史的老校,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挑战,而且我前几位校长都非常的优秀。
  刚才谈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京一中的王晋堂校长,这是北京市非常知名的一位长,他在教育界非常活跃,思维也很超前。我的前一任校长是现在北京25中校长,邓少军校长,他在任期间也大刀阔斧进行了一些改革,对于学校在当时教育背景下秩序的规范,还有在改革背景之下的探索做了尝试。这些校长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等我接任这个校长的时候,第一从性别上来说是女性,第二从年龄上来说比较年轻,因此对我都是一种挑战。但是我觉得有挑战,那么就有一种机遇,就有一种新的思考。
  所以我就带着迎接挑战的心态走进了北京一中,北京一中老师因为有多年学校文化的积淀,一中老师的包容性很强,很快我就融入到这个群体当中去。在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做了很多的活动,老师们都是非常和谐的,这一点是很让我欣慰的。
  课改和理念结合培养有责任感的人
  【记者】:对于北京一中未来发展有何规划,是否可以做一下透露?
  【汤朝晖】:北京一中应该说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十二五规划现在已经酝酿开始实施了,今年是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在这个教育发展规划大背景之下给北京一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比如说在东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当中,要提出来对于百年老校建设方案的思考。特别近期东城区推出百年老校的评选,就是想引导学校从自己百年历史当中,从从它的深厚的积淀当中,去继承精髓的东西,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一种动力,一种能量,一种支撑。所以在这种大的形势之下,应该说给北京一中也带来了一种机遇。面对这种机遇,我们想做一些事情。
  比如关于学制改革,北京一中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倡导一贯制实验。走到今天我们仍然是一个十二年叫做“九加三模式”学制。现在和二十多年前,有什么样的不同?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方向的发展?我们现在在思考。在这个思考的过程当中,我们就提出来一种理念,利用这种一贯制学制的优势,来探讨如何让学生培养最优化,这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一个点。
  我们现在创造性提出示范班的建设。这个示范班它不同于大家理解的那种好班。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来报名的,但是报名参加这个班,一定要认同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理念,这个理念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示范班从小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建立了,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我们都有这样示范班,践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理念。示范班的孩子,应该是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参加示范班的时候应该要承担示范班所要承担的一些任务。比如学校一些大型活动,比如它的课程要跟其他班不一样。在这个班还有刚才谈到社会实践,我们社会实践去特教学校,还有鼓楼双语导游,都是由示范班孩子来承担。在承担这些活动当中,势必会占用他一些时间。这些孩子都要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有些家长提出来,他对于孩子那种期望,进入北京一中后要考清华、北大,我们固然要把孩子培养到清华,北大,但是同样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孩子,因此就要通过示范班让孩子们做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了孩子综合能力。
  所以通过示范班这个点,我们在一贯制链条上,我们做了尝试,这是规划当中要做的事情。但是示范班的建设,现在还不是很成型,我们将在未来的几年规划当中,我们要继续探索。所以我们也想通过这个示范班来引导所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孩子,对社会有用的。
  【记者】:终极希望。
  【汤朝晖】:对,这是未来规划当中一个点要做的事情。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课程建设,这个课程建设也是为了培养理念,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健康课”,这个健康不但是学生身体健康,包括他的心理健康,包括他对于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意识健康,同样都要在课程当中体现。比如培养孩子创新意识,我们开设一门课叫科技课。这两个课程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两个课程。还有就是职业指导课,这个职业指导课从小学就开始,小学不是很突出,从初中开始要让孩子们了解职业学校是什么样子?到了高中之后让他了解社会上各个行业是什么样子,刚才谈到一个话题,家长在教育当中遇到一些困惑,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做了一些很不适合孩子的选择。但是现在从社会发展来看,其实现在的社会很需要一些职业技术人才,有些孩子他在这些方面是有他的潜质的。比如他的学科课程不是很突出,但是他在动手能力方面,他很突出,不妨走职业的道路。我们想到在初中、高中都有一门职业课。让孩子们了解有哪些课程可以选将来走职业化道路,为社会提供各方面需要的人才。也解决了家长的困惑,我们引导家长适合自己的孩子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是课程设置。
  第三个想做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未来我们师资队伍中特级教师、市级、区级骨干教师,未来五年的人数还要增加,结构还要再完整,还要陆陆续续培养一批老师。这样为北京一中孩子培养这样的好老师,也为现在教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老师。
  第四点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个校园文化我们在未来五年规划当中提出来,叫做“书香文化”。这个“书香文化”有广义、狭义两个理解。这个狭义的理解,就是书香文化进入到一中氛围当中,就让孩子们感觉到这是一种书香的环境。因为一中三百多年的历史通过环境应该有所体现。当孩子们走进这个环境的时候,他就对读书,对于知识的一种渴求。要让孩子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对于知识有一种主动的追求,主动的探寻,因此,我们要营造这样一个氛围。
  第五点,也就是学校的形象建设。学校的形象建设,一方面我们是让更多的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形式,让更多的家长理解一中教育理念,来了解一中未来发展规划,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能够让一中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来认可。今天非常高兴来搜狐做客,借助于一些媒体来帮助学校来树立学校形象,同时我们也认为做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学校理清自己发展思路,便于学校将来更好的发展。当然规划还有很多很多,非常的美好,也是老师们所期待的。我们也想通过未来的五年规划,能够把自己一中真正打造成北京一中,能够满足现在社会上更多的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分享到:

姓名:汤朝晖

所属学校:北京一中

其它校长

校长:许逢春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简介:许逢春,1981年9月师范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入…[详细]

校长:裘志坚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

简介: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详细]

校长:荣俊利

所属学校:北京大兴第一中学

简介:荣俊利,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详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 意见反馈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80067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