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兰州大学附属中学 王晶
【时间】2012年12月15日
【嘉宾】兰州大学附属中学王晶
【主持人】记者
中国校长网:“钱学森之问”是给中国教育提出的一道艰深命题,从教多年,你认为中学教育阶段哪些问题比较突出?
王晶:这首先涉及教育转型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教育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虽然我们能够感受到国家在完成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决心和努力,但基础教育界的实际行动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我们的教育仍较多地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没有将为什么作为教育的根本,这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目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增加了技术类课程,但从根本上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建设来弥补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缺漏。
中国校长网:身为一校之长,“高考指挥棒”是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你是如何应对这一无形的压力的?
王晶:作为一校之长,没有高考质量作支撑,你在哪儿说话,腰杆子都不会硬。可以这样说,高考是高中学校安身立命的硬道理。当然,抓高考升学率也有不同的抓法,一种是在抓学生综合素质前提下产生的必然结果,一种是阉割高中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以高考升学率为终极追求目标的畸形结果。
在我们学校,抓高考是学校庞大综合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做法是围绕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大要素,以养成板块、学习板块、活动板块、能力板块训练为途径,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学习力提高了,不仅高考质量有了保障,而且学生的品德养成、思维习惯养成、活动兴趣和活动能力养成也就有了保障。你想想,当一个学生具备了这三大学习要素,经过了四大板块的严格训练,他的高考成绩会差吗?他能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吗?
中国校长网:听说,兰大附中开设了不少诸如手工陶瓷、简易机器人制作、李清照宋词赏析这样的五花八门的校本课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晶:我们的校本课程选课目录共有200多门课程。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提出了几个有利于的标准,就是有利于提升老师的教育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发展力,这其中学生的学习力是关键,是核心。中学开设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校本课程的开设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我特别反对为了开校本课程而开校本课程。这看似和高考无关,其实同样息息相关。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建设的丰富性,我们建立了“兰州大学附中专家学者课程资源库”,我们将兰州大学的很多老师聘请为客座教授,给中学生们讲“学科前沿”,讲学科发展到哪一步了,哪些领域是未知的,哪些领域还有待发展……也许就是这么一两节课,一下子就把中学生的兴趣点打开了。我想,求解钱学森之问,中学阶段暴露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没有专业思想。那么,我们就从中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中国校长网:开设校本课程,势必会占用学生很多的时间,这对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有什么影响吗?
王晶:如果说有影响,我认为主要是积极影响,是促进。兰大附中的高考升学率在整个甘肃来说,比较稳定,位居前列,课程建设是主要原因。如前所说,我们的校本课程是理性指导下的,是交叉的、立体的,是充分考虑了学生将来发展的。所以,我们把主要的精力和目光放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上,放到如何增厚学生的基础上。
中国校长网:你对职业境界有段精辟的阐述。你说:“干工作无外乎有三重境界。养家糊口,工作仅是一份职业,此为第一境界;把人生的成败和事业联系在一起,此为第二境界;第三境界是志业,即把工作视作是人一生的灵魂。”具体到教育上,该怎么理解?
王晶:我们讨论提出这样一个想法:用心去做真教育。我感觉到现在的一些中学校长不是在用心做真教育,没有用心思考教育的真谛,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而是做迎合式的教育,或者说是媚俗式的教育,就是你喜欢让我做什么教育,我就把它做成什么样的教育,它不是用心做。这样做的结果是害了学校,使学校失去了传承,失去了积淀,失去了文化。
很多人会觉得校长是一个饭碗,是一份职业。我们提出用心去做,就是上升到志业的境界,就是我在用情感在做。当你这样做教育的时候,你就有了教育情结,有了教育追求,也就有了眼光,有了胸襟。
我们倡导的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有所成长,老师们在学校也要生活得幸福,还要在职业上有所发展,有所成就。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要培养业务合格的人才。但是,我们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它不是短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非常值得警惕!所以,我们倡导的“真教育”就是要用长远的眼光,从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对人才需求的眼光去考量。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