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福州一中 李迅
【时间】2013年12月28日
【嘉宾】福州一中李迅
【主持人】记者
责任担当——致良知
【李迅】校长本身就是教师,只不过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学校,则应当是一个有担当意识的教育集体。建校至今,福州一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过积极作用。远的不说,近几年的支教活动,积极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年实施的“追梦计划”,让长期生活学习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享受福州一中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出经验,出人才”的做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校长网】一个校长有了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之后,他的内心里情系着学生与老师的发展与幸福,所以不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升迁与名利,而是更多探究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同时,在学校发展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帮助更加需要帮助者,并且积极地付诸实践。这样,福州一中就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名校,还有了更大的志向与更加高远的追求。
【李 迅】一所名校应该有社会担当。这对教师和学生会有一种无形的牵引力。我们学校在周末请名师义务开设学科讲堂,趣说学科发展,纵谈社会万象。一中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同时我们也向农村的学校进行视频传送。明年,我们准备在福建省23个贫困县乡村初中校招收一些孩子,扩大“追梦计划”,让他们享受社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机会。
“追梦计划”的选拔考试只考查语文和数学。但进入高中后,估计学习英语和其他学科对这些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我相信,一个学校只要有善的力量,就一定能帮他们应对这个挑战或“帮他们战斗过关”!
我也曾经构想,在市区中给生活在保障线以下家庭的孩子开辟特殊通道,让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但是目前实行起来似乎还比较困难。
【中国校长网】真令人感动!非有大的教育情怀不可能如此之想和如此之为也。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名校学习,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孩子不可能走进名校。而有些名校的领导与教师也以身在名校而自傲,甚至看不起薄弱学校的学生,对农村学生不屑一顾。其实,人是生而平等的,只是有的人有了这种条件,有的人没有这种条件而已。其实,那些城乡贫困家庭的孩子,更需要优质教育。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任何的文件规定您这个校长去担当这一重任。可是,您却有了这种特殊的担当精神。而且,这也会向你们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做这些事情,是良知使然,是应尽之义,是高尚之举。当更多的师生有了这种情怀之后,学校不就有了更大的育人功能了吗?
【李迅】说起担当与责任,不能不说到我们的教师,他们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担当与责任意识在无形中教育了很多学生。一所学校给予学生的固然有很多知识层面的东西,也要通过开展许多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和交流。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期间,最为关键的因素应该是这所学校的精神追求和每位老师的人生价值观。我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普通的教务员,面对学生的一张休学申请书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这个孩子若是因为家庭生计而不得不暂时休学去打工时,细心的学校职员会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报告学校,一起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让他继续安心上学。有时候,一所中学给孩子一辈子记忆的不是学校的教师而是学校的某一位职员。所以,我们学校倡导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用心教育和帮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你的给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校长网】有无良知,有无担当与责任,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试金石。您上面所说的这个教务员,就是一个很有良知与责任心的人。一般而言,他不必详细询问这个学生何以休学的原因,即使问了,也多是采取“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态度。可他不是这样,他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他看来,这个孩子就应当得到关心,自己有责任帮助他,因为他的个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学校的行为。看来,福州一中之所以成为名校,不只是有更多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也不只是拥有了多么强的能力,还有留给学生终生难以忘怀的铭记:学校是其学习的地方,也是其精神的家园,是其心灵的皈依地。
【李迅】您说得很对!学校应该是孩子心灵的皈依地。记得十几年前,我刚担任校长,遇到一件事——高三升学报名时,段长为几位原高一时的体育特长生高考时并没有作为体育类考生报考而感到郁闷。他动员他们要么作为体育类考生报考,要么作为社会考生报考。我当即说服了他,“当你动员一个孩子用他心里不愿意的方式参加报考,你觉得他是否会一辈子记得这件事?你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做这样的事会产生什么影响?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必定是个过眼烟云。但老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的烙印却是一辈子的。”
【中国校长网】您说得真好!在报考志愿这样的大问题上,教师是从孩子的心愿上考虑问题,还是从自己意愿上考虑问题,结果是绝然不同的。学校究竟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很少人思考这个问题,您却思考了。其实,学校就是孩子们精神的栖息地,教师就是他们的精神导师,是他们心灵的依靠。当教师不想学生之所想的时候,也许有了在一般人看来的比较理想的“高考成绩”;可是,“精神”的美质却淡失了,学生的心灵也有了失落感。所以,教师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也不只是成绩,而是让其终生受用的精神品质,从而让孩子们在以后的生命成长中始终拥有自由的心灵和正向的思维。
【李 迅】现在中国的学校很需要一批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在教学一线耕耘的实践者。我曾比喻我自己是蛙类,源于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些人像雄鹰飞在蓝天上俯看大地,一切规则了然于心。有些人像青蛙,在自己熟悉的泥潭里艰苦跋涉,也不亦乐乎。我就是那只青蛙。”
另外,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大都是“掐尖”而较少关注如何育人。许多城市的高中也纷纷效仿。如今年上海四大高中提前自主招生就引起了社会的争议。一所学校招生固然关键,但最重要是育人。这是一所学校理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中国校长网】从“重要是育人”一句话里,我对您更多了一份敬意。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但要有知识,也要有智慧,有思想,更要有责任担当。当年孔子的教学,就是将育人放在首位的。今天有些人为什么反而只是将德育作为一种摆设了呢?不过,所幸还有像您这样的有志之士,以育人为己任。这是福州一中之幸,也是福州学子之幸啊!
公平处事——见品质
【李迅】校长的言行也会影响学校的每位教师对群体价值追求的选择。当你选择做一所中学的校长,特别是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你不仅仅需要努力了解教育教学发展动向,更重要的是公平处事,关爱每一个人,关注学校的发展给个人带来的前景。
【中国校长网】公平处事体现一个校长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让老师们心理生成一种安全感,不必趋炎附势,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相应的认可。群体教师的这种心理状态,还会生成一种积极工作的总能量场,当个个教师都在努力工作的时候,学校发展不也就有了必然性吗?而学校的发展,也必然带来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又会带来学习的成长。如此循环往复,学校就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势能场。
【李迅】公平处事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如何招聘老师、如何奖惩教师、如何安排工作等等,甚至小到班级学生的座位安排对孩子是否公平。因为学校的某个细节的不公可能会影响群体的价值追求。
【中国校长网】有公平之心,必有公平之思;有公平之思,必有公平之事。常存公平之心,常有公平之思,也就有了无处不在的公平之事。这种公平之事,又是对学校价值追求的一种高度认可与强化。于是,不管教师还是学生,也就有了公平的思想,也就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李迅】公平是文明社会的标杆,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作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在公平处事中会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做到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即使面对权贵也不屈就。这既考验一个校长的勇气,也需要校长能够艺术地面对。
【中国校长网】“艺术面对”,说得何其好啊!公平处事是不变的规则,面对压力,也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可是,一个有智慧的校长,却可以艺术地处理这些问题,让公平与和谐“二者兼得”。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是不可能想象其中的困难的。可是,您却可以一个又一个地将这些困难破解,并在破解这些困难的时候,享受了破解困难的心灵愉悦。这当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吧?
正气悲善——求平等
【李迅】一所学校的正气、悲善、追求应成为一所学校的主流。教师与学生不同的发展离不开这所学校的精神支柱。
【中国校长网】很欣赏您说的“悲善”,当是立身之要。大凡成就一番大事业者,都有“悲善”情怀;即使难成大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悲善”也是必需的要件。
【李迅】最近,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在想,“延安精神”——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全国数万生活优越的青年不辞千里投奔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延安。曾经有一位摄影记者本打算到延安长期拍摄,但10天后就回城市了。他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赤化,但一周后,他竟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他应该是在延安看到了一种力量,我以为就是“悲善”,让他感到这里是天堂。虽然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似乎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他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并未能有效唤醒这种精神。我希望在我的学校营造一种氛围,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这种力量。
【中国校长网】“悲善”二字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后,就不会太多安逸于自己的享乐,而是关注那些处于困窘状态的人们,并且力所能及地予以帮助。为什么有“慈悲”这个词呢?因为悲与慈的联结,才可以升华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而善同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善良的老师,可以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善良的学生;一个不善良的教师,也有可能将他的不善之念传递给学生。《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看来,为善不但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古人之所以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是很有道理的。
【李迅】您说得好:人是生而平等的!有教无类更需要当代的教育者去践行。现在的社会分化越来越大,生活在边远偏僻山区的孩子和城市里保障线下的孩子,他们不可能像城里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一样,睁大眼睛,体验观察社会,参加各类培训班,提高所谓的综合素质。而现在的选拔制度并未给这些孩子带来希望。想到这些,我的心情沉重。为教者倘若不为此做些努力,真是当代人的悲剧!我曾幻想,各所著名大学和各省著名高中应该要按照生活标准分类下达招生计划,给每个生活阶层的孩子带来希望。
【中国校长网】您的这个设想又一次令我感动!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曾经在农村干过十年农活,真的是苦不堪言,当时多么想当一个民办教师啊!可是,那只是一种幻想。直到1978年,才有权利参加高考,考分非常高,比我少了不少分的考生上了山东大学,而我却因所谓的“政审”问题连一般专科都不被录取,后来还是因为补招才进了济宁师专。所以,对于生活于底层的老百姓,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悲悯心。当您说到“按照生活标准分类下达招生计划”时,我真是对您敬意有加了。现在,我的条件变了,家境也好了,可是,过去的那种穷困潦倒的景况却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现在的悲剧是,我考学的那个年代,农村很多考生可以考进名牌大学,上北大清华者也并不少;可是,现在却愈来愈少了。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大力倡导均衡教育的今天,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如果有更多像您这样的校长该多好啊!
教师发展——设平台
【李迅】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专业发展是其骨子里应有的追求。所以我很重视展示教师的成就、宣扬教师的研究。如,我们有一位在实验室工作了20多年的老师,整理了他认为很重要的实验过程和视频,也搜集了国内外高校类似拓展的实验视频。我获悉后,就让信息中心的老师分门别类整理,用现代网络技术放在校园内网上,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知道他的成就、并完善其成果。另外,如果老师想到国内外高校、中学做短期的专业学术交流,他们都可以提出申请,待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后,我们会予以批准。比如,我们学校的校班子成员9人,仅有两位在美国做过学术研修,但一线老师在美国培训过的就有15人。
【中国校长网】为某些教师展示其取得的成果,会让他们感到来自学校领导的认可与鼓励,从而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形成一种自主自觉努力工作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您是从心里希望教师能出更多成果的。“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去美国培训,当然可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展他们的教育视野,同时,这也是很大的福利,更是巨大的精神奖励。如果出国培训的机会绝大多数由学校领导占有,教师心里也会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进而形成一种内在的抵触情绪,不但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还会形成一种负向的能量,制约学校的发展。你们这样做,则会不断地凝聚成一种正能量,教师主动积极工作也就有了持续性与必然性。
【李迅】是的。当每个教师充满动力时,学校的工作自然欣欣向荣,而不是表面繁荣下的暗流涌动,因此校长应该从内心深处把握这点。我们学校在海外有许多友好学校,每年都有20多项的海外交流项目。众所周知,对带队教师,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往往都有免票的优惠。而我校的带队老师和每位学生一样交纳同样的费用。优惠的额度平均分给团队的每位师生。曾有人对我讲,我这样做违反了国内这项活动的潜规则。我以为让老师很有底气地带队参加才有利于项目的健康发展。带队老师的选择分两类,一类是在优秀班主任中选择优秀者,一类是在教研组长和教研骨干中选择优秀者。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在海外进行过一年的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大力鼓励提倡的。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体会到学校的发展给老师个人专业发展带来的益处。
【中国校长网】这个潜规则违背得好!一个人的高格,有时是不呈现在表面的,甚至有时是违背常态的。可是,它却是一笔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也是会形成一种巨大力量的。“优惠的额度平均分给团队的每位师生”,其实,每人分不到多少优惠;可是,这让他们看到学校领导的正气。一个有正气的校长,说话的时候也有底气,并在工作中出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景观。
带队教师的选择,突出“优秀”,就有了正确的导向。在学校里,干得好的,干得多的,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会让优秀者更加优秀,工作更加积极;让一般教师也向优秀靠拢,也渐渐地走向优秀。相反,如果以近以亲选人,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就会让优秀者寒心。于是,学校也就不可能更好发展,甚至会出现较大问题了。
【李迅】作为校长,除了具有大的志向之外,还应该多理解老师生活的艰辛和教学的辛苦,尽可能多帮老师解除后顾之忧,多创设专业发展的平台,多让老师获得教书育人的喜悦,多让老师感觉生活在这个集体的快乐。这就是校长应所为。
年轻时,师傅曾告诉我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到十八层地狱。但他听到,下面还有人在痛苦嘶叫,便问小鬼,怎么底下还有人?小鬼回答,那底下是误人子弟的老师。从此以后,我一直都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感,总是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地从事我的事业。
【中国校长网】“多让老师感觉生活在这个集体的快乐”看起来是一句非常平常的话,可是,这却是教师幸福的心灵皈依。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感受到快乐呢?解除后顾之忧重要,而“多创设专业发展的平台”更加重要。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潜力,也都有这方面的愿望。可是,一些教师的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发展的潜力非但不能开发,反而有被压抑的趋向。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这点上,我的体会是极其深刻的。如果有人真正了悟其中的要妙,不管环境如何都可以发展。可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他们不是“圣人”,很难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学校为其创设发展的环境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一所学校有了一个好校长之后,才有更多教师快速发展的态势,才有教师在发展中体会快乐的幸福感。
课堂教学——探因果
【李迅】我们学校的特色是追求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例如,数学某一概念或定理的提出,起源于哪里、何时、何地、何因以及在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中起到何作用。老师在课堂上会花大量的时间实现这个追求,而不是抛出概念,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再比如,化学学习中,曾有一个学生对习题的结果进行验证时,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不同,我们就组织教师进行追踪探索,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另外,我校领导干部都在一线教学,承担平行班的教学任务。因为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我们学校的“心脏”。
【中国校长网】世界上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那就是有因就有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如你们福州一中,之所以成为全国名校,肯定是有原因的。课堂教学亦然,你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只向学生呈献结果,而是探索内在原因所在。而有了这个探因过程,学生就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则是学习走至高层境界的必由之路。这一教学的妙道,绝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冥想出来的,而是你们、特别是您这个教学研究专家的校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所以,它是有根系的一种探索,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学校领导全部都扎根于课堂教学一线,课堂教学才能有根深叶茂的精彩景观。
【李迅】这是我校的传统。作为校长,我深感欣慰的是,我有一批把教学作为生命的老师和班子。说实话,我自己在数学课堂教了33年,对一些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前因后果,每次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完,总感觉意犹未尽;对于学生的疑惑,总感觉应该可以解答得更好些。当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聊起此事时,他们也有同感。
【中国校长网】“把教学作为生命”说得何其好啊!校长有了这样的思想与教育情怀,又有一以贯之的实践,整个学校班子与教师的教学生命观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浮在表层,永远不可能探求其中的奥妙,也不可能享受工作的快乐。只有深入其中,由果探因,由因知果,才能感到教学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才能拥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李迅】您说得很对。现在有些学校如同地方政府一样,做事停留在表面上,不可能从心灵深处体会教师的乐趣。
【中国校长网】学校不是政府,也不是工厂,而是教育人的一方圣地。所以,校长不是官员,也不是厂长,而应当是与教师同心同乐同行者。
师生交流——用真情
【李迅】一个教师,一是要懂专业,一是要懂学生。但如何让老师义无反顾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在学校的点点滴滴细微管理中体现。
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们学校有一大批教师,包括年轻教师在内,不计个人得失,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和兴趣爱好者,不亦乐乎地活动着。这些学生在读大学或工作后,常常会回来看望这些老师,老师们在这时都会感到一种职业的快乐。教育的工作是一种心灵之间的交流。当你全身心奉献给孩子们后,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会一辈子记得这份情。这类例子我自己也有很多体会。所以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中学老师,真好!
【中国校长网】您当过老师,而且现在还在教学一线,这种师生心灵交流的感觉,定然是深入心底的。我也当过老师,直到今天,我教的一些学生,还是将我视作精神导师,这是我终生感到幸福的事情。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精神人格的提升。你们教师之所以不讲报酬而又“不亦乐乎”地为学生工作着,不是学校领导要求他们必须去这样做,而是他们主动要去这样做的,而且在做的时候有一种喜乐与快感。一个教师之所以在学校里感到快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与学生在一起,缔结了深厚的师生友情,且可以看到学生的发展,甚至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喜景象,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李 迅】一个老师和他的学生同欢喜共悲伤,共同为某一个困惑而寝食难安,方是为师之道。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遗憾的是,教育方式似乎一成不变。我常常在想,一所名校的辉煌可能会掩饰校长的弱智,一群优秀的学生可能会遮盖教师的不足。所以我很欣赏“发展就是硬道理”。
【中国校长网】这个教师与那个教师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差别并不太大,可是,经过若干年后,有的成了名师,有的还是一个教书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一直在发展,后者却是在原地徘徊复徘徊。其实,这两个教师都有成为名师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发展还是不发展的问题。
【李迅】一个教师发展与不发展的因素很多。就像学生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是学理科的,但他又特别喜欢艺术;有的孩子是学文科的,但他又很爱好体育。他们把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这些方面。表面上看,他们的学业成绩可能平平,但是,他们很快乐。同样的,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成为所谓的学科名师,但他如果能认真上好每堂课,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他的业余生活是在钓鱼中或是在登山运动中度过,但他对生活的乐观、对人生的追求也同样能感染每一个孩子。
【中国校长网】我们现在都在谈正面能量,正面能量与一个人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情绪指数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快乐的教师,会将自己的快乐情绪带进课堂,带进生活,带进平时的活动中,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快乐情绪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由此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乐观。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潜在力量,也是积极人生的一种必备品质。一个乐观向上的教师,业务水平未必特别高,可是,他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李迅】您说得对!一个教师的情感世界可能是通过专业展示,也可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体现。一个学校,教师群体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对学校学生的成长会形成一种有益的“场”的力量。教师可能来自省内,也可能来自省外,甚至国外;所学学科可能是师范类的,也可能是基础研究类的或尖端方向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校多彩斑斓的、影响到每个孩子的力量。
【中国校长网】身体的健康,需要很多不同的营养,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不能是单一的精神营养。教师群体的丰富多彩,才能酿造出不同的精神产品,让学生从中各取所需,并生成自身成长的生命能量。
【李迅】也许只有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经常在课堂上挥洒汗水,才能知道“润物细无声”的内涵。
【中国校长网】是的,没有对学生的深切的了解,没有与他们心息相通的感情,是很难有这种“敏感”的。可见,迅速作出反应的背后,必然有其早在心里积淀下的某种精神元素。
【李迅】所以,我认为在中学的教师和职员应该有一种敏锐性和迅捷力,这对于成长中的这些孩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学校发展到今天,应该有一种强大的引领力,我认为至少可以在这几个层面加以努力:一是这个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理念、追求、实践上;二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群体应该是同龄人中的精英,应该在社会起标杆作用,他们在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待人接物等修养方面都要做出表率,如古人说的“温良恭俭让”方面;三是这个学校的教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是优秀的,无论是在专业还是在敬业上。
【中国校长网】敏锐性与迅捷力的形成,来自对孩子的真爱,来自平时的功夫;不然,就会快中出乱,快中出错。因为真爱与真功夫中,都有了“真”,都有了快速决定的内在能量。
【李迅】您说得对!关键在于“真”,在于一个老师会不会认可这个群体的价值追求,会不会为群体的发展而努力。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归到原点,就是这个群体给了他什么,又能给他带来什么。
【中国校长网】群体价值追求影响着每一个教师,以至“规定”着他们的言行,于是,就有了与这个整体价值趋向和谐的话语与行动,这就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能量。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