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中学 唐盛昌
【时间】2008年10月30日
【嘉宾】上海中学唐盛昌
【主持人】记者
“上海中学可以看,但是学不来!”唐盛昌经常听人这样评价他的学校。尽管语气中流露着敬佩和仰慕,但是他还是不乐意接受这种夸赞。他说,看上海中学不能只看现在,而不去了解她的过去。
20年前,唐盛昌被任命为上海中学校长。当时,百年名校的辉煌已经难掩自身的颓势,明眼人都不愿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可在唐盛昌看来,这是一个“追求人格自我完善与超越的机遇”。
还没有正式上任,就有学生跑到他的办公室,话中有话地说:“我们上中的校长历来都是上中培养出来的”;第一次开座谈会,有教师公然叫板:“你能在这里干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在唐盛昌的人生词典里找不到“畏难”两个字。他从“文革”生活和病痛经历中明白:苦难对于弱者是痛苦,对于强者则是财富。
从凝聚人心开始,上海中学在唐盛昌的带领下,不仅迅速走出低谷,而且“主动出击”,创办国内最早的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外国人子女学校。从当初的18人到现今的2300多人,上海中学国际部赢得了外国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其文凭也得到了国际承认。
“中国人也能办好国际教育!”这是唐盛昌喜欢的一句评价。因为在他眼里,上海中学不仅是中国的一流学校,也将是世界的一流学校。
创办国际部是一次“主动出击”
【记者】有人说:“上海中学可以看,但是学不来。”您对此怎么看?
【唐盛昌】说上海中学“学不来”,我觉得这话很有意思。上海中学能做成的事情,有些学校为什么就说自己做不到?我们创办国际部的时候,上海中学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国际部第一年只招到18个学生,但从那以后,人数每年都在攀升,目前已有2300多人。从当初的18人到今天的规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像大飞机工程,现在没有人说中国不要搞,但是一下子又造不出来,所以先得从小飞机、中飞机做起。我一直相信,中国人只要愿意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说“做不成”或者“学不来”,只能说明自己缺乏自信。
【记者】您觉得上海中学的办学模式和经验,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何在?
【唐盛昌】教育研究不只是理论研究,还包括实践研究。对于国外的IB、SAT等课程以及课程表的安排,我们光讲没有用,必须亲手去做,否则就永远不能理解课程背后的东西。只有通过引进并且实践,我们才能加深对国际教育、学科以及评价方法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不利用中国基础教育的平台影响国外的孩子,让国外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就接触中国的教育,了解中国的文化?相对于大学教育,中学阶段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种影响?事实也证明,从上海中学毕业的国外学生对中国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记者】当年创办国际部,您说这是一次“主动出击”,如何理解?
【唐盛昌】上海中学是一所百年历史名校,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典型的中国教育。然而,中国的一流名校没有国际视野是不够的。我来上海中学4年后,提出“让上海中学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上海中学”的发展思路。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教育交流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而忽视了向对方宣传和推介我们自己的教育。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完全有自己的优势,为何不借助教育国际化之势,在国际教育交流中抓住机会推介自己,来扩展我们教育的发展空间呢?1993年,我们创办了上海中学国际部,这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外国人子女学校。在上海这块地方办国际教育,我们有着天时、地利之优势。尽管当时许多人怀疑甚至反对我们的选择,但我们坚定不移地主动出击,抓住了发展国际教育的机遇,并在这条路上探索出上海中学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挑战世界名校拓展了空间,使学校走上了通往“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快车道。
【记者】您说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中学,为此您也一直在努力。在这个方向,上海中学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中学还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困难?
【唐盛昌】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几所世界一流名校是不足为奇的。就上海中学的具体情况而言,目前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以及信息化程度等方面都不差于世界一流中学,但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三五年内有希望补齐自己的“短板”,达到世界一流中学的办学水平。
国际教育必须突出中国特色
【记者】上海中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学校,在国际生过半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民族性和国际性关系?
【唐盛昌】在我看来,民族性首先是国际性的基础。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差异是发展的动力。没有民族特色,就失去了交流的基础。我们创办上海中学国际部,就是要在国际教育交流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风采。因此,我们要在顺应国际教育潮流的同时,凸显中国特色。
首先,我们确立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办学宗旨是“博取人类先进教育的精华,吸取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传授当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21世纪的英才”。具体而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国际型人才,还要培养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其次,我们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上海中学是国内最早同步推行汉语系列与英语系列课程的外国人子女学校。对那些想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子女来说,上海中学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再其次,我们建立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管理机制。国际部实行“主管-段级主任(小学段、初中段和高中段)-年级组组长”三级矩阵管理,既注重规范,又注重关爱。此外,我们还在招生、校园文化的营造、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凸显中国特色。各种方式与策略汇集到一点,就是培养有中国情结的国际人才。
【记者】您经常提到“认同”这个词,即让外教认同中方的管理,让国际生认同中国学校的国际教育。您为什么要强调这两种认同?在学校管理中如何确保这两种认同?
【唐盛昌】认同就是维护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对外国人来说,认同意味着尊重和接受。上海中学的外教进来时都要经过学校组织的培训,让他们先了解我们,这是尊重和接受的前提。对于国际部学生,我们不仅要强调尊重和接受,还要让他们到一定时候愿意成为我们的一分子。刚进校时,有的外国学生可能觉得自己是“高的”,我们是“低的”,但随后他们会发现,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上海中学比一般的国外学校还要“高”。我们是凭实力说话。
【记者】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上海中学的国际教育如何处理多国文化背景?
【唐盛昌】我们没有因为突出中国特色,而忽略国际部生源的国际化带来的文化多元问题,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忘记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的理解能力。我们最终的目的:一是让国际部的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型人才;二是在国际部学生心中撒下“亲中国”的种子,让他们带着这些“种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高选择性课程,每个人都有一张课程表
【记者】上海中学有着丰富的高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以及许多高规格的实验室,而这些对提高升学率似乎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又特别耗费精力和财力。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这些工作的?课程的高选择性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唐盛昌】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核心。如果学校课程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选择性;过分偏重学科课程,减少综合与活动课程;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忽视知识更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智能领域,应从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智能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多个领域。上海中学的课程系统涵盖了学生的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经济、体育等多个智能领域。许多学校通过增加选修课来提高选择性,但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如果不能在基础性课程中取得突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就很难实现。
【记者】增加基础性课程的选择性,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推动这一变革的?
【唐盛昌】近年来,上海中学本部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不断增加,原有的简单划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推动核心课程选择性改革时,许多人站出来反对,认为上海中学已有很多发展课和活动课,学生学习选择性已经很大了。再者,我们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反驳说,国际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个性化课程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我们的借鉴。
经过我们的改革,学生手里原来统一的课程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各不相同的菜单式课表。这成了他们主动发展的计划书,让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以前上课,教师只需一次性备课,就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重复式的劳动。现在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研究学生和教材,他们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了。
师资自培,培养最大活力的教师群体
【记者】上海中学的教师队伍都比较年轻,而且一直重视“师资自培”,没有到全国各地去挖特级教师。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提出“师资自培”?上海中学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唐盛昌】曾有专家在点评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时说,上海中学并没有多少大师级教师,但是拥有最大活力的教师群体。我不赞同他的前半句话,因为我们的大师级教师正在逐步成型,“十大特级教师”的造就即是明证。但我很赞同他的后半句话,因为任何教师个体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上海中学非常注重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一直在激励和引导教师为达成集体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这里还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教师的作用能得到多大发挥,受制于学校的文化环境。特级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学校的文化土壤,换到另外一个地方,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是一个疑问。因此,上海中学在引进教师时候非常慎重。“特级”代表的是一个时期的高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而且年龄大的人到了新环境,对本人也不一定有好处。年轻人的适应能力比较强,通过师资自培能让他们很快接受一所学校的文化并融入其中。
【记者】在上海中学这样一所国际化学校,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学校对教师成长作了什么样的安排?
【唐盛昌】上海中学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学校教师的素质,还要具有国际教育的视野和能力,包括语言以及对课程的把握。我认为教师要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为教师提出连绵不断的要求,从一般担任学科教学到用英语授课,到学科研究的能力,以及开设高于中学教学要求的选修课、开发和设计课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一个目标达到了,又有新的目标。上海中学的教师都明白:如果不努力发展和更新自己,即使今天自己是优秀的,明天可能只是合格的,而后天就可能被淘汰。
【记者】听说上海中学招聘教师,一般都是您亲自面试,上海中学的老师面对高素质的校长和高素质的学生,压力肯定不小,在平时的管理中您如何处理和把握校长和教师之间关系?
【唐盛昌】我不想看到好教师被淘汰了,所以招聘时自己要去看一看,问一问。我们需要的是有培养潜力的教师,所以无论是应聘者还是在岗教师,都要证明自己具有培养潜力,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培养你?
校长在与教师的相处中,特别要注意评价方式。教育过程是个体化的,而结果又是群体化的,不可能是一个教师培养一个学生。我在评价教师的时候,不看一个教师教的班的成绩,而看整个年级组的成绩,这里体现的是个人对其他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年级组年轻教师的成绩如果超出老教师,我们在表彰年轻教师的同时,也会表扬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帮扶。这种群体性评价造就了有活力的教师共同体。
唐盛昌教育思维
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超前,这种超前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和口头上的,而应是物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落实在实践中的。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校创设的课程和学校融合自身传统与时代特征的文化积淀上。
没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学校,不但不可能形成世界著名的中学,反而会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产生“根的迷失”现象。
现代名校应积极寻找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点进行发展决策,不考虑社会需求的学校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都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名”校。
一名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思维甚至心理来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