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 李涵
【时间】2012年10月16日
【嘉宾】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李涵
【主持人】记者
【记者】您现在的工作重点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李涵】现在的我,工作是繁忙的,生活是平静的。工作中,穿行于课堂与会议室之间,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休闲时间基本已被工作挤占,难得的一点儿时间就看点喜欢的书、弹弹心爱的琴、和远方的女儿聊聊天,都让我觉得很满足。
【记者】10年前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李涵】10年前的我,刚受命走上校长岗位。从省教育厅的一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学校校长,虽说不隔行,但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请教,是我做好工作的基础。专注而热情的付出、疲惫而充实的忙碌,是我当时工作的真实写照。
【记者】10年来,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涵】10年来,我收获了外在的支持,也收获了内心的成长。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给了我坚持、坚守的勇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以宁静的心态坚守纯粹的教育。
【记者】10年中,最让您感到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李涵】同行者甚寡!2004年至今,我们取消早晚自习、节假日补课已经8年,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作好准备:胜任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不存在的科技,解决还未曾想到过的问题。我们唯一能准备的就是智慧的提升、理智力与判断力的形成、持久的好奇与敏感。完成这样的准备必须有更多的付出,而这样的付出更多体现在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升上。但是,放眼省内各中学,鲜有同行与我同行,更多的孩子还在通过拼时间、拼体力来获取所谓好的分数。这让我忧心不已。
【记者】10年中,对您影响最深的教育人物是谁?
【李涵】华东师范大学的戚业国教授,是一位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最好的大学教授、学者。他的敬业、专业、勤业,一直在感动、激励着我和众多的老师、校长,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记者】10年来,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哪些教育政策让您感受深刻?
【李涵】社会对教育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家长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家长的话语权对于学校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教师的师德师能师风建设、专业能力发展有很大促进。
新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带来了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线教育引发个人学习的革命,更会改变整个教育行业的生态。
各级政府对学校的投入明显增强,从师资配备到设施建设,已力所能及地解决了很多教育的实际问题。
【记者】您认为改革与创新有哪些含义?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李涵】我认为改革与创新应基于现实的需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通过我们的改革实践,通过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精益求精,一点一点改善学生的在校生活状况,一点一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点一点把教育的效益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一点一点把教育理想变成现实,进而促进教育大环境的好转,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直至让学校成为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
当务之急是需要通过加强行政领导,保证办学基本规范,做到令行禁止,需要把教育理念、教育梦想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教育行政管理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支撑,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领导来保障。
【记者】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李涵】真正的教育是回归本原的教育。我们小时候没有教辅,没有写不完的作业,师生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时的我们,玩和学都没耽误。看看今天的孩子,关注的是解题技巧,培养的是审题能力,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这样被打消的。所以,我们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其实就是回归本原的教育,遵循规律的教育。
【记者】畅想一下,10年后您的工作和生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李涵】10年后,我想我在安享我的退休时光吧。曾经想过退休后有时间、有精力了,把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好好思考一下,去读教育博士,还想去学画画,去学点儿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在这儿,我想畅想一下10年后的教育:那时,在线教育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不再拘泥于某一间教室、某一个年级、某一张课表。弹性学制、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常态,班级授课制走向消亡。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