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石彦伦
【时间】2011年7月29日
【嘉宾】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石彦伦
【主持人】记者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讨论的话题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基础教育培养该做什么?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石彦伦老先生,石校长您好。
【石彦伦校长】:谢谢。
【记者】:大家说您的气质是大学教授和中学校长的完美结合,是北京最有风度、最帅的老校长之一,非常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访谈正式开始之前,想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这些年的从教经历。
【石彦伦校长】:我是文革前最后一届高中生,也是最老一届高中,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在学校里教了几年书,非正规教学,没有教材。1978年上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在首师大教课研究所在那里工作八年,然后中文系工作了三年,接着在原来的管理系,在政法学院工作三年,1998年被任命为首师大附中校长,在大学期间既担任书记,又教着大学的课程。曾经在北师大教科院进修了中文教师课程。
我学的是中文,但从事的是教育,从1998年1月8日到2011年1月10日退休,整整13年。我大学期间从事师范学生培养工作。1974年,从工人队伍中被挖掘出来,当时的老高三就是最高级知识分子,没有大学生补充教师队伍,把我从地下挖出来当教师是七几年,一直到2011退休,这么长时间一直跟教育打交道,跟教书结合得更紧密。
【记者】:石校长,您觉得一个好的校长,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如何才能做一名好的校长?
【石彦伦校长】:我想第一得有责任感,我一直认为人必须得有责任意识,才可能办成一些事情,或者说一生不被荒废,所以在首师大附中我给学生定的目标的时候就是"一二三"。一就是意识,责任意识;二就是两种精神,刻苦学习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三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不负责,对工作不负责,对家人不负责,甚至对自己健康不负责,难以想象他会对社会有什么成就,为社会做什么贡献。第一,一个校长,他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责任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我不敢说校长真能教,因为从我接触和我的了解看,相当一部分是假懂教育或者根本不懂教育。第三,要有人格魅力,从事教育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的人是搞不了教育的,他会厌烦、会烦燥,孩子很正常的天真、淘气、玩耍,他调皮觉得看不下去,不喜欢,所以必须得有爱心。三者不可缺的——责任、懂教育,另外会教育,有爱心,当然还包括更多的学识、修养,相对完善的性格,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记者】:有了这三点学校才能良性运作带领学生更好发展。您从教这么多年,您觉得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石彦伦校长】:我想一个是孩子健康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健康向文明方向去发展,所以有些学校办学理念叫以人为本,我觉得这太宽泛。因为以人为本是一个执政层面,一个党一个政府提出社会上以人为本,把这个口号或理念直接拿到学校,显然有点太宽泛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什么为本,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果学生为本,学生一切都可以满足吗?你满足不了。我觉得应该一切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健康发展,健康是两层,身心健康,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素养的健康,也包括个人层面的身体心里的健康。人在18岁之前是心智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的教育没做好,耽误的是一生。到大学有法律责任能力、有行为能力的时候,他的自主意识很强。而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有些东西你要替他的利益来着想,孩子我想怎么样发展,不可能让他自己学会这种。这个过程中要站在孩子发展角度考虑,要为孩子健康发展创造一些必要条件,包括硬件显性的条件和软件隐性的条件,所谓隐性条件就是师资,学校教师水平、素养,硬件教学环境是不是能够成功做到是学生发展的摇篮,要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摇篮。
有一个老人谈到他的学校,他都非常怀念当时的学校,那个学校可能在当时是不错,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教室、黑板、粉笔,怀念什么,怀念那些老师和同学,怀念老师和同学共同营造一种文化和对他的熏陶。教育本质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事,常常不表现在形式上,而是潜移默化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实际上学生教育和老师教育更多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感染,是一种引领,是一种启发,就像导师引导战士一样,要想组成战争领袖人物或者导师,首先他必须有一个崇高的理念让大家信服、崇拜他。所以老师和学校的最大的进步就是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让学生愿意到学校去,巴不得到学校去,舍不得离开学校。
【记者】:中小学期间应该培养孩子健康心态发展,在教学当中,您感触最大的是哪一方面?
【石彦伦校长】:一个孩子有追求,我们学校碰到的教育的障碍他们学生没追求,被动的学,我只是被塑造,被教育的,一切没有主动性也不去对自己未来做更多设想,更不会在学科或者各方面做一个主观的选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能力,并把学习当中一种任务和责任来对待。我听到一些专家,学习应该是愉快的事,怎么看这个愉快。首先记住学习是什么?学习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劳动。如果说劳动是愉快的,劳动是幸福的,那么幸福在哪里?愉快在哪里?看到书,一种成就感的喜悦。孔夫子两句“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要有兴趣感要有愉快感,在付出之后有收获,看到自己成就一种愉快感。相反,在学习过程中不努力,今天什么都没干特别轻松,玩着闹着做着游戏就把学习学好,这都不可能。如果学习认为是一种劳动的话,那就是辛苦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有人把学习当做一种劳动这种公式改变了,学习教育的一切都可以当做游戏。如果改变不了学习是一种劳动的话,那么劳动是必须的,你的幸福在于你劳动之后。
我觉得人生有三个阶段,未成年阶段,那是学习,成人阶段那就是工作,一个是退休养老,只有退休养老阶段他才有资格说大家来照顾我,我享受了,我一切应当享受成果。那么在之前的阶段,你要劳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完成你的责任,要养家糊口,养活自己,不要成为社会累赘。未成年人即将走入社会,要学习积攒储存自己的能力,将来报效社会,服务社会,孝敬父母。如果今天不努力,不用心,将来没有能力报效社会孝敬父母,也没有资格老年时候享受社会。有人讲玩是孩子天性,确实是,肯定不愿意坐在一起被动学习,但是要知道人是为什么不可以不劳动,这个阶段人作为学生不可以不学习。要把学习当做一个必须完成的人生的历程,或者是一种责任,孩子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责任的去学习,就不会出现刚才我说的反正我是被学习的,家长给我安排一切,让我弹钢琴我就弹钢琴,让我学画画我就学画画。只要努力,种瓜得瓜之后是非常喜悦的,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要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苦差事,有了苦才有甜,不可能一开始先有甜,先甜后苦很可怕的。
【记者】:对中小学家长对他们有什么想说,如何引导孩子?
【石彦伦校长】:不要你为孩子设计一切,什么都是你说了算,孩子要有选择权。郎朗是很有名的钢琴家,他也谈了他的学习很苦,爸爸对他的要求很严苛,甚至可以说是打出来的。这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任何一种技能只要强化他去练肯定能成功。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郎朗爸爸严格要求他,最后成为著名钢琴家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他的先决条件肯定是他的乐感,他的音乐素养是具备的。假设像我一样,五音不全,当时考乐队音阶让我拼,我不会把两个音阶和弦拼出来,但是电视一个盲童可以拼出三个和声,那必须得有天赋才行,有了先天条件之后,挖掘他,启发他,让他有兴趣,对他严格要求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大多数孩子不具备这种条件,不要家长替孩子设想你必须学这个,必须学那个,必须像街坊邻居的孩子、必须像我同事孩子。
每个孩子总是个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从性格、天赋上,甚至包括生理机理上都是个体的,独自的,一定要根据他的特点来设定。负责任的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探讨他的未来,共同设计。有的人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就焦急不安,是不是把钱花出去就踏实了,我说你不去为孩子考虑他喜欢不喜欢,把钱花出去让孩子收获是什么,而是看到别人在考虑自己,那是最大的失误。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看着他成长,所以家长也要学。社会上最大的缺憾就是对家长教育太少。
现在的家长需要的是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指导,不要盲目的跟孩子交流。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输赢是什么?拿什么当做赢,拿什么当做输。现在一般考上好大学就是赢了,没考上好大学就是输了,实际上进了大学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开始,这一生他是否成功了,我们不知道。咱们没有任何贬低别人意思。北大新闻系一个好学生,出家到龙泉寺,这件事得与失,正确不正确不去评论,假如说你的孩子将来是这样,你认为是输了还是赢了?当初进北大的时候,他肯定觉得孩子是赢了。这个结果之后他是不是要重新判断。所以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根本给孩子设计一个健康的成长道路,幸福的道路,而不是说人家上奥数我也得上奥数,人家弹钢琴我也得弹钢琴,我不能比他差。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失误,社会转型期,哪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如别的孩子,丢掉机会被人挤掉了,其实大可不必惶恐。
近期访谈
所属学校: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所属学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