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经典之价值,教育之精神
校长论文

经典之价值,教育之精神

作者:刘长铭 北京四中1455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3/11/21
分享到:

北京四中印廊位于礼堂之外,所选作品皆为本校曹宪先生之作,其内容之遴选集众人之智慧,皆为经典,涉及修身、治学、交往、政治等。内容呈现之形式多样,有直叙,如“以直报怨”、“天下为公”;有字词拼接,如“不磷不淄”、“恭宽信敏惠”;有“引叙”,即内容本身不整,但可引导读者去查阅原文,如“北辰之德”、“至圣至诚”、“德不孤”;也有针对时弊之句,如“名不虚作”;还有些内容则见仁见智,法门不一,如“君子不器”,等等。印章字体风格各异,且备有说明,学生可由耳濡目染知晓篆刻艺术。

经典乃人类精神之结晶,为百诵不烦、百听不厌之篇,历经百千年数十代人磋磨品赏,其价值历久弥珍。然对经典之理解,或其内涵与价值,应当且必然随时代之进步而日益丰富。譬如“君子不器”当如何理解?我以为,我们可以理解为君子非用途单一之器物,应多才多艺,不拘于一器一技;或曰君子非俗常术士,身怀小技,应追求精神崇高,具有人文情怀,所谓“士志于道”;或曰君子胸怀之坦荡而博大不可以器量;或曰君子非任人摆布之器,应具独立之精神,奔放之思想,健全之人格;或曰君子非僵化形固之器,应终身进取,追求卓越,永无止境;或曰君子非被动填装知识之器,应勇于创新,贡献新知于社会;或曰君子应超凡脱俗,仰望星空,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或曰君子非容器而仅向社会索取,而应服务社会,大效于世;或曰君子非他人捏塑而成之器,应内省其身,所谓“善不由外来兮”,“我欲仁,斯仁至矣”;身为今之教者,吾等也不可视学生为器物,被动受教,而应唤醒其自觉,促使其主动,等等。上述释义,虽多有牵强,但并非完全虚造,亦不失为对经典之现代注读,算是古为今用罢。然而,此“今”非彼“今”也。我常以为,先人之述在各个时代之“今”中若不具有“时用价值”,必早已沉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难以绵传至今,必不成其为经典。故于经典而言,与其说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如说其具有各个时代之“时用价值”。所以为经典者,必因其内涵之可适、普适且不断丰富与发展。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精神之依托正是经典之价值所在。精神无可依之枝者,有如飘离失所、无家可归之人,何谈幸福?如果说,技能乃生存之必需,而精神于生活则万不可缺。技能有拙巧之分,精神有高下之别。生存说到底是“不死”,此与其它动物无异,而生活则属人类独有之存在形式,除衣食饱暖之外,还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为公等精神追求。故教育为人类所独有之活动,其要旨在于精神之养成。由此而论,学校应训练与养育并重,惟其后者,不可偏废,乃学校教育之根本。忽视精神之养育,而专注技能之训练,实为舍本而逐末者也。所以,北京四中尤其倡导师生阅读,读名家传世之作,且提倡诸生深入实际,习得经验,如游学、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活动等,以图精神养育之功效。可以说,阅读经典、服务社会是北京四中学校精神之重要部分。

今我辈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之格局,祖先经典固可为可依之枝,但此枝亦需不断供给养分,保持其生命旺盛,方能为我辈精神之支撑,我辈方能从中获得今日所需做人之底色、行为之准则、做事之智慧。因此,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方式之一,教育应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与时俱进,弘扬其精深之智慧、博大之精神,此实为我辈责无旁贷之使命。

是为序。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