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靠“时间汗水+题海战术”拼成绩
高中课改难,难于上青天。当许多人抱着“高考不改,高中新课改难行”的观点,迟迟不敢行动之时,当许多学校在考试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固步自封时,山西晋城一所普通的中学却勇于冲破窠臼,突破升学率困境、课堂教学困境、教育信息化困境、教学组织困境、评价困境、研修困境、校长领导力困境等七大困境,为高中新课改探出一条新路,为高中学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改革样本。
下午4点10分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操场上涌动着学生们青春洋溢的身影,有的班级设置了一个小讲台,现场开始激情澎湃的朗诵,有的班级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着跳大绳比赛,而篮球场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校际篮球对抗赛正在进行中……这样的大课间是泽州一中每天必有的景象,不仅仅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也面向所有的高三年级学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中生活意味着精细到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安排,意味着“惨烈”的学习竞争,但在泽州一中,这种学习强度和竞争压力似乎降低了很多,尤其是高三年级,体育课照开,学部活动日照玩。用校长李海勇的话说,“我们不用传统的应试办法来获得高考成绩”。
2008年秋季,泽州一中在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2009年在全校重建课堂模式,再造教学流程,形成“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模式,这样改革的结果是:曾经的薄弱校变成了课改强校,曾经的二本上线人数不足100人到2013年的419人,如此明显的提升不仅在山西省引起了震动,也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没有改革之前,泽州一中在当地属于“管理严格”的应试学校典型,此前有过不小的辉煌。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周围强校林立的情况下,泽州一中成了“二流生源”乃至“三流生源”的集中地,高考二本上线人数一直在100人以下徘徊,多年没有突破。不仅如此,管理严格的校风让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大家充满了抱怨。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校长李海勇不可谓不费心思,先是请专家来校讲座,收效甚微;然后又转变思路,对学生开展学法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
曾有同行向李海勇建议,不妨学学一些学校,买一些“好生源”,重点培育几个“好学生”,以此实现学校名誉的“再创辉煌”,但李海勇却不愿意这样干,在他看来,难道学校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了产生几个高考状元,就是只关注几个好学生的发展?
“跟在别人后面追高考,永远追不上,拼不过。”李海勇决定彻底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真正健康、绿色的发展提升之路。
从2009年开始,泽州一中的新课改拉开帷幕,变“先讲后学”为“以学为先、学导同行、问题解决”,突出体现为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得多了,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革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成绩。一所高中学校在全校推进课改,尤其是高三这个关键的年级段也要课改,成绩下滑了怎么办?
有好心的家长直接给李海勇发短信:“如果这一届学生因为课改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泽州一中的未来怎么办?请学校好好考虑考虑,这可是一把双刃剑。”
甚至有的家长在校门口“围截”李海勇,质问他为什么要搞课改。
那一段时间,泽州一中的贴吧里充满了各种对李海勇的质疑甚至谩骂。
“说一千道一万,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能把孩子的成绩实实在在地提高才是好方法。”一位家长在贴吧里这样说,而这也代表了很多家长共同的看法,不管学校采取的是“满堂灌”,还是“自主学习”,只有成绩提高了,才是硬道理。
当没有更科学、绿色的指标来衡量教育质量时,成绩就成为判断一所学校、一个年级、一个学生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2010年6月,李海勇和他的同事们等待着高考这个指挥棒的裁决,结果在他们意料之中:泽州一中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64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事情没有到此结束,2011年的高考季,有了底气和信心的李海勇口出狂言,今年要再创新高,二本上线人数要突破300人。当很多人以为校长是“吹牛皮”时,结果又一次证明了改革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样成绩的获得,不是靠“时间+汗水”的严苛管理获得的,不是靠“习题的堆积和训练”获得的,也不是靠购买优质生源获得的。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前上课就是自己一个人讲,以为学生明白了,其实后来拿到考试卷子才明白,学生没有明白,师生想法协调不到一块儿,所以教师角度代替不了学生角度。”高二年级化学教师李玏1996年来校,一度对学校的课改有抵触情绪,现在却是坚决的拥护者。
“学生角度”、“学生意识”正是泽州一中课堂的最大特色。
传统课堂的时间和流程是:教师讲→学生练→学生问,“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对课堂时间作了调整,每节课最后2分钟,教师“点火”启动下一节课,学生利用课前、课后、配套自习依据学道完成自学,这样时间一调整,新课堂的流程就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展示学习→教师解疑”。
小小的时间变革,达成了学前置、导前置、问题前置、解决问题前置的目的。学生先学,教师辅之以导,经过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个人学习问题前置,每节课学生都是带着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的,这样先找“的”,再放“矢”,学生上课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得到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痼疾得到有效遏制,角色变为学习的评价、引导和合作者。学生互相检查导学案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传统学习方式变为合作、讨论、探究、展示、质疑、交流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教亦学,学亦教,教为学,学为教;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以前,一节课要我自己讲,用不了30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现在50分钟都下不了课,学生的问题太多了,千奇百怪,想都想不到。”看似对学生埋怨,实则是李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欣赏。
“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课堂,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实践和交流中。要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李玏说。
为了调动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赵卫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了“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的地方”、“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给你一份惊喜”、“展示的机会和生命中的机遇一样,抓在手中当仁不让方能成功”、“合作!合作!合作!没有输家,只有共赢”、“让激情燃烧成为我们的学习状态,让精彩展示成为我们的学习方式,让纠错反思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
这样的激励性的横幅和标语刺激着每个学生的眼球和神经。每个学簇所分配的小黑板顶部由学生每天更换着不同的内容,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更是学簇精神和风貌的展示。
如今,再去看学生学习的场所,每一个班级的外墙上都设有班级展示台和一块小黑板。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有班级目标,学师长寄语等内容。
小黑板用于各种活动的班级宣传,也是一个班级的代言牌。走进教室,学生分为9个学簇,每个学簇6—8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聚拢在小黑板前,进行学簇展示,进而围绕一节课重难点进行学室展示,展示过程中,学生质疑、对抗,教师点拨评价,人人都参与到了“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学习中来。
这样的课堂,“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改变的是学习状态。正如高一年级学生陈鑫英所说:“心态好了,才有好成绩。”
三、校长是有效推动课改的关键人物
如何有效推动课改,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或者说,校长是深化课改、执行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是顶层设计者,是过程观察者,是操作培训者,是舞台搭建者,是文化引领者。
今天的泽州一中,之所以在高中课改领域有着独特而显著的地位,校长李海勇功不可没。
李海勇,一位知天命的汉子,曾经在传统课堂的讲台上站了30年,深谙传统课堂的弊端,因而对课改有一种势在必行的责任感,“只要开始,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鼓励着他和他的团队,在最难攻破的高中课改领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
接手泽州一中时,李海勇本可以像其他校长一样,当一个“守旧校长”,按部就班地做好常规工作,直至退休。
但他不甘心。其时,高中新课改已经在全国部分省份推进,但高中到底怎么做,高中教师怎么上课,很多人心里没有底。
“上面没有动,咱们就先别做。”这是很多高中校长的想法,但李海勇却做了高中课改的先锋。早在2007年,他就开始组织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编制导学案,发出课改倡议。
2008年9月,山西省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李海勇顺势启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将全国各种版本的教材购买回来发给教师,让教师感受不同版本的教材;率领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举行课程标准考试,目的就是转变教师观念,明确课改是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9年5月,泽州一中正式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由此,李海勇开始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接受社会不同人群的评论。
改革就会遇到阻力,有的人碰到外界的非议就停滞了,有的人遇到困难就退缩了,但李海勇不这样。他特别爱讲这样一个小故事:课改后,学校遇到很多困惑和问题,他听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课改搞得很好,于是带领骨干教师一起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活动结束后,他和老师们去泰山看日出。11月的泰山,滴水成冰,但李海勇的心中却有一团火,第一个登上了泰山顶峰,看到了红日喷薄而出。自那时起,“心中有朝阳,脚下有力量”成为他最爱说的一句话,“课改就是我心中的朝阳,再黑暗、再寒冷、困难再大,也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外界的议论,李海勇不管,他最关心的是教师,因为“只有改变教师,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为了说服教师,那一年,他听了800多节课,发现问题就及时与教师研究,亲自组织培训,真正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校长的责任是什么,就是让课改从理论变为行动,真正改变传统课堂。”李海勇说。
1、中国校长网:通过还学习权于学生,让学习从个体走向团队,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教师只有还权于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他的教才有意义。
李海勇:一个“还”字很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相当不易。过去,我们的课堂是教师的“殖民地”,教师掌握着课堂上所有的权力和资源,学生则是被动的、压抑的。课堂矛盾主要集中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以师为中心的课堂现状之间的矛盾,集中于教师讲授过度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及的矛盾,而这些课堂矛盾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生学习特点认识的不到位。
2、中国校长网:据说,在课改之初,你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家长还集体“上书”省教育厅,要求叫停课改,是这样吗?
李海勇:确有此事,来自家长的质疑超出了我的预期,但并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当时有家长直接找到我,说这是胡来,“不让老师讲课,这叫什么学校?如果学生靠自学能会,还要学校干嘛?要老师干嘛?”也有家长质疑,“别的学校都不改,为什么你要改,不能拿我们的孩子做试验品”。一时间,泽州一中成了全市热议的焦点话题。那个时候,家长不赞成、学生不适应、社会不理解,不理性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领导劝我可以先搞几个实验班,不要全面铺开;也有朋友劝我,“何苦呢,不要因为这个丢了自己的校长职位”。但是,我心意已决,必须与传统课堂彻底决裂。我们可以探讨改革的措施,但不能掉头不改。一定程度上说,领导的决心就是教师的信心。
3、中国校长网:哪里发生改革,哪里就会出现新局面,但并不是所有的新局面都通向成功。泽州一中的课改何以能够成功?
李海勇:搞课改首先要敢于向自己的思想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必然产生很多新的概念,我们要善于对自己的大脑进行格式化,勇于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敢于向自己的行为挑战。目前,新课改仍然普遍存在着“皇帝的新装”现象,明知传统课堂弊端很多,但大家都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怕承担责任。我们不能被错误的思想所绑架,尤其是家长的需求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和满足,要敢于去引领,敢于去制造需求。
课改就像游泳,如果只是在岸上看、听,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一定要敢于试水,大胆下水练习。行动会解决课改的一切问题。一开始可能不适应,有时还会“呛水”,但只要大胆练习,就会由浅水游向深水,甚至达到潜水的水平。由此,课改就会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4、中国校长网:作为课改的探路者和受益者,你最想与高中教育者分享的是什么?
李海勇:课改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障碍,而是共识的达成。如何把校长的想法变成大家的想法,如何在课改的方向上保证思想的统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外人看来,课改带来的最大效益是高考升学率的提升,但在我看来,课改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自信。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搞课改首先要提高质量,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另一方面,课改不仅仅要赢得教学质量,更要赢得学生的生命质量。
最后,我想说,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所以,“改变”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一直走在寻求改变的路上。
四、老师不讲学生讲
传统课堂最大的不足,就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他们的内心。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不容学生有过多的思考,更没有多少展示的机会。泽州一中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充分考虑了传统课堂的弊端,重构课堂上的师生地位,倡导“大自主、大展示”,要求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改初期,“沦落”为配角的我,总是无法适应,有机会就要夺回主动权,害怕失去教师的权威。可是渐渐地,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精彩展示,一次次地震撼着我、挑战着我。为了应对新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我必须大量阅读,更加全面、认真地备课。“自由”尺度的扩大,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还记得2006年刚参加工作时,我1个人带5个班的生物课,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做课件。不管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我永远是那个远远地站在讲台上念课件的那个人。
2009年,学校开始打造“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老师不讲学生讲”,这就是课改初期许多人对课改的认识。学校为了杜绝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更是拆除了象征教师地位的讲台。
被逼无奈,我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开始适应新的课堂模式——当学生讨论时,我站在他们中间;当他们展示时,我站在他们背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我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变化,那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以前,课堂上我的重点是把课件念完,而现在,每天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组还有什么不会的吗?”
以前,学生碰到我总是低头溜着墙边走,而现在,他们见了我总是主动地与我打招呼。我开始反思这种变化,慢慢体会到,学校不仅拆掉了讲台,更是拆掉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
为了改变传统课堂中的常见教育病症:教师倦怠、学生厌学,2008年,泽州一中校长李海勇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增加学生学的时间和空间,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和空间。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根深蒂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泽州一中多次推进“走班制”。可以说,为了杜绝教师的“讲课欲”,泽州一中已经“不择手段”。
教师不讲或少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知识,这样的课才算真正的好课。会讲课不难,会不讲课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是:教师少讲、学生思考、讨论激烈……
泽州一中的“塔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习流程的改变而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对新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索。
在“塔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按照“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流程来解决问题。“塔底”为个人自主学习,以学案为引导;“塔中”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目的是落实基础、研究问题;“塔顶”为师生合作学习,集中解决重点难点易错点。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我;通过小组合作提出疑问、解决问题、分享收获。在这两个环节,教师不能集中讲授,但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了解其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在“塔顶”的班级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注意倾听,推动学生之间的质疑与辩论。教师的点拨讲解,应该在深度观察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领、质疑、讲解。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