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校长论文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作者:张太庄 河北衡水中学8058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3/12/11
分享到: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期考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

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归因出现的偏差

1、浅层归因  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差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考试马虎,状态不佳等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分析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已,殊不知这仅仅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要由果溯因,推导原因的原因。但许多高中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也不愿去做。“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我不愿告诉你”,“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一语道破了高中生的真实心态。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的中学生,当问及她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她仅仅说了句“学习不用功,努力不够”来敷衍,进一步问她为什么“学习不用功”时,她说:“学习没压力。”“学习没压力的原因又是什么?”答:“缺乏紧迫感。”“为什么缺乏紧迫感?”答:“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当分析到这一步时,虽然已经找到了很深层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仍不是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让其转变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仍需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后来与其深入细致的长谈,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爱享乐怕吃苦,心中无大的志向和愿望,当问及今后的理想时,她说毕业后到父亲的公司当一名职员。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可以说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与其现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和落差,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更不能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必然导致今天的学习结局。试想,这样一个在“三观”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如果我们仅仅滞留于浅层归因,能解决她的根本问题吗?我们也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如何苦口婆心也不会做到她的心坎上,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笔者利用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十几次谈话,半年之后她的学习终于出现了转机,走出了倒数三名的阴影,最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2、外向归因,又叫情境归因或外部归因。这种归因倾向与内向归因(又叫性格归因或内部归因)相对立,往往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体以外的环境因素。如有些学困生在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时,把教师讲解不清、教师偏见、学习(考试)任务偏重(或偏难)、缺乏他人帮助、运气欠佳等当作了主要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人,强调客观因素,而不去从主观方面找原因,导致这种归因偏差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因为在自己表现行为时,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很难做自我观察的,而更多地是注意了自己周边环境;二是因为人总是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当自己做出成绩,学习进步时,总爱倾向于内向归因,即性格归因,而在遭遇失败,学习退步时倾向于外向归因,即环境归因,剖析自我比观察分析环境难度要大得多。这种不合理的外向归因会使学生过分关注环境,过分强调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情感,减弱自我努力程度,从而导致学习质量的进一步下降。

3、片面归因,就是在进行学习结果归因时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而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归因偏差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顾此失彼,被动应付,始终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也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4、消极归因,是指学生在对学习失败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些具有稳定性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去解释,如个人能力因素、基础因素、学习任务难度等,即把自己的挫折过多地归结于难以改变的因素上。这样做会导致学生产生自责、自卑、无助、无奈的消极情感,容易丧失自信。

二、归因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在各种学习动机理论中,笔者认为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最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归因理论。他从“三维度”出发把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以后在基础上又分解为八因素,将此“三维度”和“八因素”结合起来,即组成如下“三维度模式”①: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动机,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该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有以下启示:

1、有助于了解并指导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并以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2、有助于从学生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并加以针对性指导。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把学习的优劣归因于“任务难易”,这是一种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会产生如下学习倾向:(1)如果考得不好,那他就会认为由于任务困难而学习不好,就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学习好的希望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2)如果考得好,他会认为这是由于任务容易而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付困难任务的挑战。

3、有助于指导我们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成功或失败,进步与倒退)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

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不同的归因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对因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平衡。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1、学会全面归因。这是针对片面归因而提出的。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全面分析,引导他们对较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个人努力等诸因素进行全面归因。然后让学生填写归因量表,并对几种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程度评定,最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对因下药”。

2、学会积极归因。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启发自己今后想进一步取得成功还必须继续努力;还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感,增强成功学习的信心,但应该注意不能过分肯定这一点,因为此归因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易产生自负、骄傲情绪。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取得成功是不是由于任务容易或这次运气好;因为这些都属于外部因素且不可能控制,从而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而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当学习失败时,要教育学生最好不要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行,因为这是内部的、稳定的且不可控制的因素,会极大地打击积极性,从而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学习的进取,而应想想,这次失败,可能是由于任务过难或运气不好,从而为自己解脱,获得心理平衡,但这两个因素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行为者对行为结果是可以不承担责任的,因此,也不能过于强调这两个因素。应该主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学习方法、情绪状态等,从而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要求等。

3、学会团体归因。这种归因技能类似于医学上的集体会诊。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再加上归因者某种动机或自尊心的影响,往往增添一些主观色彩,产生归因误差,为此有必要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归因,或者以学习组的形式对成员学习进行逐一分析,或者以班主任为核心,由科任老师、学生及其家长组成团体,对学生学习进行讨论分析。

4、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阳性强化。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总之,学生的学习归因是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是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应科学地利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

注:①燕国材·学习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作者系原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 张太庄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