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书上的东西一看就会,课堂上的内容老师一讲就懂,但下来做题就不一定了,或者说许多内容看书听讲的时候觉得头头是道,但过两天学了新的内容,前面的内容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缺乏练习,题目做得太少了。书本上的知识,你看懂了是一回事,拿它来解题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常说“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没有训练就没有技能”,我们的高考说到底就是做题,题做得好,得的分就高,题做的不好,得的分就不高,就不能考上好大学。所以归根结底,我们的成绩最终都体现在做题的水平上。因此应试的能力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中国这个考试大国尤显重要。
那么做题应该做到什么程度?现在我们的高三老师都会拼命的发练习,但并不要求每人每张都做,很多人拿起一张试卷,噼里啪啦把前面的选择题做完,后面的问答题分析题之类的大题,要么很简略地写几个要点,要么根本就不做。我的建议是每拿到一张试卷,就好像是一个饥饿的人看见面包一样,恨不得马上扑上去把它一口吃掉,而且非常地开心。迅速做完前面的选择题,然后在把后面的简答、问答、论述全部做完,每一个字都不节约,然后再美美的长舒一口气。
大家不应该抱怨自己某次考试没有考好是由于什么“状态不好”。其实状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 实际上,不仅考试需要反复练习,一个人要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都必须要经过反复地练习。 “卖油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战国时期有个精于射箭的人,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射箭绝技,大家都为之倾倒,只有一个糟老头对此不屑一顾。“你不服么?咱俩比试比试。”那个老头也不说话,拿起一个油壶,壶嘴还盖上一枚铜钱,再从油桶里舀出一大瓢油,举得老高往油壶里倒。只见瓢里的油象长了眼睛一样变成一条线笔直地从铜钱眼里流进了油壶,一滴也没有溅出来。那个箭手大为惊讶,问他怎么做到的,卖油翁笑着说道:“无他,唯手熟耳!”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同学在考场上把题目做得又快又好,其实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比别人聪明——“无他,唯手熟耳!”有的同学平时做题感觉挺好,上了考场就手忙脚乱,总觉得时间不够,特别是理综,总有点顾前不顾后,考出来的成绩和自己平时的表现判若两人。因此要想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我这里提七点建议:
第一,剔除掉你的“磨蹭”时间。考试和作业的最大区别是,平时作业是不限定时间的,而考试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些同学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就不讲究效率,做一道题跑出去吃个苹果喝杯水之类的,然后再回来磨磨蹭蹭做下一道题,折腾了两个小时才把本来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题目做完。所以有人老是在抱怨说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学习,可是成绩总是提不高。别人学习比你轻松,可是成绩就是比你好,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在书桌前坐一天,并不代表你真的一天都在学习,算一算你翻课外书、上厕所、听音乐、吃零食、走神、哼歌、打电话、发短信、打盹的时间,你还剩多少时间在真正学习。或者你用了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但结果只完成跟别人一样的内容。但考场上就不一样了,时间限制得很死,你走神一分钟就少一分钟时间做题,如果养成慢吞吞做题的习惯,好不容易把前面的题目做完,一看时间,只有十五分钟了,还有很多题没做,顿时慌了神,脑子一片空白,第一大题还没完全想明白,马上赶着看下一题,最后一道都没做对,自然成绩就不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考场心态当然重要,但根源还是在平时的做题练习。拿到一套题,你就按照题量给自己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做完,然后把手表拿出来摆在面前,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中间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不能上厕所不能翻别的书不能打盹,完全跟考场一样。到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停笔,然后对照答案,给自己评个分,这才是你的真实水平。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不适应,甚是很失落,因为你发现原来自己做题的水平并不高。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养成了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做起题来自然又快又好,能够保证在平时做到什么水平,在考场上就能考到什么水平。
第二、考前应该理清思路。不管读书还是做题,最重要的就是理清思路。在考试之前,我们不可能再把所有的教材都看一遍。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各个科目的知识体系做一次最后的整理,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头脑清晰地走进考场。如果平时就有整理知识体系的习惯,这个时候只需要看一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或者框架结构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没有整理,那么有很多复习资料上都有类似的框架结构图,也可以找来认真地看一看。此外,复习一下教材的目录也是很好的,看着目录,脑子里边把所有的知识都过一遍,看看是不是都记住了、熟悉了。对于比较重要、但是自己还比较模糊的地方,就要抓紧再看一看。
第三、复习错题和典型例题。我曾经提出“三个本”的概念,就是笔记本、错题本和课本。其中笔记本和课本是用来理清思路的,错题本则是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我一直建议大家在平时学习中用一个错题本来整理错题,在考前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错题本拿出来再认真看一遍,这个时候要注意,对于一些偏题难题就不要去理它。除了错题之外,需要再看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题型比较普遍,考试中出现类似题型的可能很大。即使没有考,也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复习来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要是我们复习好了错题和典型例题,大部分题目都知道怎么做了。
第四、考试中不怕紧张,就怕不紧张。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在面临重大考试,比如说期中考试甚至升学考试的时候,都会紧张。适当的紧张还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适当的紧张,说明你对这次考试很重视,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答题中去,适度的紧张可以让你的考试发挥到最好。但是过分放松则可能会让你分散精力,做题的时候心不在焉,马虎大意。总之,我们要坚信,自己平时的努力一定可以收到回报。在考场上,决定我们成绩的不是临场发挥,也绝对不能靠临场发挥,而是我们平时的学习水平达到什么程度。
第五、考试中掌握必要的技巧。(1)拿到试卷后,先快速浏览试卷内容,看看大题的题型与自己最初的估计有没有差距;其次看分值,有的题目规模不大,但分值却不少,这说明难度可能很大,要事先心里有底;最后看看题目分布,简略的分配一下时间,可以将手表放在醒目的位置。(2)一般情况按照试题顺序答题。这样有利于解题思路的连贯和完整,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不至于手忙脚乱漏掉某些题目。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答题顺序,数学老师提出8531工程就是非常好的做法,关键的原则是先易后难,这样就可以从容易的题目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后面题目的解答。(3)注意时间分配,平时答题速度慢的同学更要特别注意。不要在小道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有些同学为了保证答案的绝对正确,往往用多种方法验证同一个小题的答案,在简单的题目上花费不必要的时间是不明智的,而且还隐含失分。要相信一份试卷的30%都是简单题,这些题目是不会跟我们“兜圈子”的。对于真正的难题,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关键时刻要果断地放弃,丢车保帅,目的是赢得解答其他题目的时间。要知道,命题者有时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通过,有时老师也是看着答案做出来的,当然也可以凭感觉或特殊法秒杀它,就是不要留空白。但如果其他的题目已经完成,并自信没有什么问题,这时就要去尝试攻克难题。不少同学超水平发挥,就是因为成功解决了难题。(4)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看清楚给出的条件,弄明白题目的要求。特别是复杂的综合题,往往给出的条件很多,要求回答的步骤也比较多,一时间弄不清可以在草稿纸上自己重新组织一遍,弄清楚了再开始答题,切忌盲目答题。也要特别注意眼前的试题与以往自己做过的题目的不同之处,以防简单套用原来的解法而出现错误。一时想不出全部的要点也不要着急,可以边答题边思考,有时进入情境后原来没有想到的要点会自然地出现。即使最终还是不能将要点想全,也要确保完成已经想出来的。因为大部分考试的判分标准都是根据要点给分的,回答到多少点就能拿多少分,我们考试就是每分必争。(5)答题结束需要检查试卷。首先看有没有遗漏试题,特别是有没有遗漏整页的试题;其次看是否填错答案,经常由于题目多而把题号搞混的情况,特别是在填写机读答题纸时,更要留意,听说二模考试有所学校有70多人把选择题顺序弄错。文科试卷中表述题最好快速扫一遍,以防字句错误。由检查发现问题而及时纠正,补救得分是屡见不鲜的。但是要注意,检查过程中最好不要轻易更换答案,因为此时时间有限,仓促之中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要做到一次成功并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当然,如果你非常确定自己的错误,那就有必要坚决改正,检查时留意那些答题时感到困惑的,分值又较高的题目。(6)保持卷面的工整。要做到卷面整洁主要靠平时的习惯,如果平时的习惯就不太好,那么到了考场上就要特别注意利用稿纸,有时间的话,可先将答案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再填到答案纸上。写作文时,一定要先列提纲,这样可以避免大的改动而导致卷面的混乱;如果你写的是连笔字,就最好放慢写字速度。
第六、考一科丢一科。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考得顺利而得意洋洋,也不要因为考得不理想而垂头丧气。因为考试时过于顺利不一定是好事,觉得不理想也不一定真的考得不好。更不要到处找人对答案,这样的答案没有正确的保证,还可能打击了你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后面的考试。所以,在两场考试的间隔中,最明智的安排是放松一下紧张的精神状态,简单地温习后面考试的内容,以饱满的情绪迎接下一场考试。
第七、全部的考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我们还需要总结考试方法和技巧。这个时候,你需要对整个的考试过程进行回顾,评价自己的表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待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更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如果在高考之前知道自己的知识漏洞这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事实上,考试不仅仅是一种检测的手段,它还是你前进的动力,对试卷进行剖析将会使你受益匪浅。最后,无论考试成功与否,都要尽快从失落或是兴奋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要知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过去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改变那种扭扭妮妮、拖拖拉拉的状态,以饱满的激情和全新的面貌迎接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挑战!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