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提升“格致文化”品质创新现代学校文化
校长论文 格致文化 现代学校文化 张志敏 上海格致中学

提升“格致文化”品质创新现代学校文化

作者:张志敏 上海市格致中学956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4/6/30
分享到:
在上海的闹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五栋外墙赭红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庄重典雅,这就是有着132年办学历史的名校——上海市格致中学。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校史楼”斑驳的墙面前,有一块高达三米多的巨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的“格致中学”四个大字。学校根据功能定位,将其他的四幢楼分别命名为“格意楼”、“物趣楼”、“致远楼”和“知行楼”。楼名首字连读为“格物致知”,次字连读为“意趣远行”,寓意隽永,耐人寻味。
校园的中央草坪上有两尊青铜色的塑像,分5rJ是创始人中国著名化学家徐寿和英国著名学者弗兰雅。在“致远楼”底层大厅的墙上。由著名学者、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题写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外引人注目。校园里多的是枝干遒劲、姿态各异的盆景,它那历经沧桑的年轮,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设计和建筑风格精致地折射出格致这所百年老校所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传承“格致文化”,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建设融历史与现代一体的经典名校。
 
一、“格致文化”的底蕴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由徐寿(1818-1884)和英国傅兰雅(1839-1928)等人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格致先驱取《礼记·大学》中首次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的“格致”二字为书院命名,建立了我国最早系统传播近代科学知识,造就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格致”作为“格物致知”的省称,其主要意思就是:穷究事理,获得真知。把“格物、致知”放在“大学之道”的“八目”之先,就是为了强调只有反复思考推究,才能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才能实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是儒家宏大抱负的起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然而,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颠覆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修身治平”的理想,列强欺凌,引发了他们的深层思考,促使他们认识到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另辟道路,必须唤醒和改造民众,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要引进西方科技新知,要以竞争精神来挽救日见衰退的国势。格致先驱创办“格致书院”正是这种“科学救国”、“科学兴国”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的精神。
“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胡适如是说。人们把“格致”作为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把自然科学译成“格致学”,把自然科学家译成“格致家”,徐寿、华蘅芳、王韬等就是这样的一批格致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云集一堂,广招有志青年,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开创我国近代科技教育先河,为中华民族培养了第一代具有“科学救国”思想的学子。在那以后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岁月里,一代代格致人坚持“科教兴国”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民族造就了大批人才,在丰富的办学实践中,凝炼出了“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学校传统、“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校训和“教书育人、实验示范”的办学理念,并逐步形成了“以理科见长”的教学特色。
 
二、“格致文化”的解读
 
现今的格致人首先应该先弄清楚“格致文化”的内涵。所谓的格致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学校办学历史,也不是几位创始人和一批杰出的校友,而是能够体现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学校精神。它是一种呈现办学理想的、融理念与实践的文化现象。“格致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下的五个方面:(一)它上承中国儒家也就是传统知识分子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进而兼济天下的传统;(二)它体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科学救国的务实探索;(三)它下接五四运动科学民主的精神,与中国启蒙救亡,实现民族富强的理想相一致;(四)它注重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培养,形成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学习方式;(五)它凸显热爱祖国,教书育人,和谐发展,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一所学校的存在方式。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同志来校视察,他不无感慨地说:“格致中学以三流的校舍、二流的设备、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应该说,朱镕基同志的评价就是他对格致学校文化的概括——格致中学在相对比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学教育见长的育人特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所名校,它的魅力不在于楼有多高、设施有多好,而在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业绩,在于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校文化。格致社会声誉好,好就好在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传统。
学校文化是彰显办学个性的旗帜,对于像格致这样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也可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教育品牌,一种底气。“格物致知”作为品牌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决定并支撑着品牌的发展,既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区别于其他学校文化的根本标志。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我们认为,学校发展要重视特色与学校文化的发展,重视管理水平提高与教育价值的提升,而不能仅仅着眼于硬件的改造与更新;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而不仅是外延发展;要体现学校的自主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这些认识极大地丰富了格致学校文化的时代内涵。
三、“格致文化”的反思 
格致前辈留给我们一大笔宝贵遗产,然而,这130多年留给我们的毕竟都是烙上时代印记的东西。比如:格致的“爱国、科学”传统源于学校的先驱目睹国家贫弱,希望通过兴办教育,引进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这种精神贯穿于格致的整个办学历程里,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当时讲“科学”,内涵主要是指学习、掌握西方科技知识,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显然有所偏颇。当代格致人继承“科学”传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应该培育“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至少应该包含:①非功利的追求真理的精神;②实证原则(这是寻求真理需要的方法);③人类理性的原则。这才是对“科学”传统比较全面的理解。又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格致历来重视理科教学,这源于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偏重,格致的数理化教学特别受到欢迎,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作为办学特色,今天仍然应该保持并发扬,但是,它不能成为人才素质偏颇的理由。所以,近年学校反复强调在保持“理科见长”特色的同时,文理必须“和谐发展”。
1999年7月,学校制订第一轮建设示范校三年规划时突出“科学素质教育”,到2002年7月,制订第二轮规划时及时提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到2006年,我们再一轮规划的时候,着手研究和实践“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事实告诉我们:传统并非静止的过去。传统是历史向现实、向眼前的延伸,我们面临的是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所谓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与传统不断冲突、对抗、融合、超越的过程。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学校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发展传统,抑或改变某些传统,是当前我们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在对学校文化现状的反思中,我们还觉得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学校“同质化”发展的道路,对照历史,学校特色不够鲜明或在逐渐淡化。不论是学校的教学、课程,还是德育、社区活动都与同类学校差不多。格致不乏竞争力,但竞争的往往是“考分”、“升学率”,而师生的素质、潜能,学校的文化精神、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成果一般比较难以得到全面关注和客观评价。这一存在虽然不一定都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但已经对学校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四、“格致文化”的创新
 
传承格致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但创新格致文化更是我们的未来使命。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精神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显性标志。它应当体现时代的发展,体现高尚的人文情怀。当前的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就必须以新的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来重塑师生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格致文化”的创新依据是什么?“格物致知”是格致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最宝贵的学校精神。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赋予其时代特性,努力使格致精神得到真正发扬。首先,我们对“格物致知”的内涵作了深入理解——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分析事物,探究事物,改造事物。其次,我们对“爱国”的传统作了深入理解——有远大理想,有国际胸怀,有报国之志,有强国之才;对“科学”传统的深入理解——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实践创新。
我校在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方面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发掘学校历史资源,丰富格致文化内涵。1.学校整理出版了《格致校史》(第一卷),记述1874年至1949年学校的历史。著名史学家张仲礼先生评论说,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一所中学能够拿出体例如此规范、资料如此翔实、评述如此科学的校史。2.学校发掘整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写给当时正在我校任国文教师的许志行先生的五封信。信中毛泽东同志“教书甚好,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不仅是对格致教师,而且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极大激励和鼓舞,也为格致文化建设增添了相当宝贵的教育资源。3.校友麦新是著名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作者,后来到内蒙开拓根据地壮烈牺牲。学校命名了“麦新班”,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麦新校友作品演唱会”,并以麦新的革命生涯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发掘校史珍贵资料。4.学校利用校园仅存的老建筑,扩建了“格致校史馆”。它作为校本德育的“基地”,学习格致先驱“科学救国”的思想;学习“格致文化”的“资源”,学习校史,接受格致传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国近代科教史的“缩影”,折射中国近代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史。5.组成一支由院士、专家、校友讲师团,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如校友杨福家院士连续8年每年回母校作科普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科技教育。坚持出版《校友风采录》,让学生从杰出校友的成长经历中,学习杰出人才的精神品质。
(二)开发整合特色课程,构建《格致新课艺》体系。我校制订了《格致中学课程建设纲要》,全面规划学校课程建设。格致书院的先驱们引进科学教育,创办近代科技教育学堂,把格致书院开设的各种课程统称为《格致课艺》。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想家“学一技一艺”的主张付诸实践。为了传承并发扬格致的办学传统,我校把格致课程体系称为《格致课艺新编》。课程建设在强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以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突破口,开发了一批具有格致特色的课程。《格致学》让学生学习格致文化传统和“格物致知”的思想;《经典哲学》让学生了解中外著名哲学家,学习经典哲学知识,掌握基本哲学观点;《我的资金管理》旨在培养当代青年全新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填补财经类课程的空白;《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变迁》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相关历史知识;《创造学》学习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又如,我校的“OM”头脑奥林匹克课程、天文观测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邓小平理论课程、时政课程、理科竞赛的先导课程、双语课程等受到学生欢迎。
格致的特色课程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和充实,已经明显呈现以下特征:建立了一套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为落实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和谐发展、理科见长”的人才中起到支撑作用;形成了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的教师梯队;建立了相对齐全的课程资源库。
(三)着手制度文化创新,探索文化管理模式。我校积极提倡淡化和消解管理中的行政意识,而代之以服务意识,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强调管理的“规范化、人本化、信息化”特征,以规范化保证服务的标准化,以人本化促进服务的优质化,以信息化促进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高管理效益。学校把管理改革的核心定为“服务”,在增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
学校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成立学校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宿舍服务中心、体育活动管理中心、餐饮管理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部门,通过扁平化的专业管理为师生提供更为及时和便捷的服务。如我校设立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处理学生中发生的涉及学习、生活的各种事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化解学生与学校、教师、同伴、家长或社区之间的矛盾和各种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这个中心还专设学生志愿者岗位,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为一些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再如学校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下放部分评价和分配的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各教研组、年级组在日常教育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学校抓住二期改扩建工程即将竣工的契机,提出“新校舍、新管理、新规划、新发展、新面貌”的行动口号,制定了《格致中学教师教书育人基本守则》,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学校管理不断趋向“民主、规范、高效”的现代管理模式。
总之,随着对外开放和传统体制的革新,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而且各种价值的差异和冲突愈显突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反映到学校,使得学校文化日趋丰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功利思想、自律能力等问题口益成为育人目标的障碍,挑战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如何面对这种现实的挑战,我们既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又要客观地面对现实,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方面找寻更为有效的办法。学校文化在丰富性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实现多元的统一。学校教育必须引领先进的主流价值,构建集体主义和个性发展统一的价值观,既强调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又尊重个体利益,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学校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承认多元价值观的合理要素,使得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得到统一。我们将在全面审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学校文化新的生长点,建立融合规范与灵活、科学与人本的管理文化;营造融合师德与教风、严谨与进取的教师文化;打造融合自主与合作、和谐与个性的学生文化。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