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高低结合”,促学生多元发展
“高低结合”,促学生多元发展

“高低结合”,促学生多元发展

作者:陈永平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2082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7/8/7
分享到:

2016年中国的教育改革步入新阶段,“核心素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STEAM课程”等一大串代表新理念、新事物、新举措的热词扑面而来,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可以说,2016是中国教育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在新高考背景下变革转型,顺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一年。

我校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高”和“低”的关系。“高”是高结构的设计,严密、有序而又精准;“低”是低结构的实施,创新、开放而又自由。两者都是紧紧围绕“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引领学生成长追求”这个核心展开的。在我校,无论是关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课程设计),还是对这个蓝图的动态化实施(课程实施),都离不开“高”和“低”的成功结合。

高低结合的课堂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教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所以,理想中的课堂,应是有一个好老师引领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沉思并发展智慧的思维能力与健康的人格素养。

“高低结合”的理念最初就是从理想的课堂教学萌发的。高结构设计,是指教学的目标、推进的层次、达成的效果这些要素,都要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脉络、突出知识的有序性和内在逻辑关系。

低结构实施,是指在方法和技术层面上要实现宽松氛围的营造、话语体系的开发、思维方式的发散等。低结构的课堂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具体教学,既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空,又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互动。

“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共同打造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高效课堂”,既保障了学生学科素养丰厚扎实,又能给学生个性、潜能展现与发展的空间。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可以说,“高低结合”的课堂教学已经深入我校教师心中,不少教师已经充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取得了不少优质成果。仅2016年下半年,就有三位青年教师先后获得了全国级别的优质课评比的一等奖。

高低结合的课程

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拉丁语“currers”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这个隐喻中,我们能想到的学校课程类型实际上有两种:一类是在高结构设计时,先铺好道引导学生去跑;另一类是在低结构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跑的需求,持续跟进地搭平台、铺出道。这两类课程一类可以保障学生“跑得起来”的质量,另一类可以激发学生“跑得更好”的欲望。

面对上海高考新政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我们将学校课程按教学模式的系统性进行重整。按照课程特点,分为七大板块,每个板块又设计为基础、拓展、特长、研究等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类型功能,覆盖了每一名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从合格考的基础层级,到等级考的拓展层级,再到与复旦共建数学特色“苏步青班”,成立各类学科竞赛小组、研究课题组——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并获得成果。这种能够引领学生“跑得起来”的课程设计是高结构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丰富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实现了从标准化教程到个性化学程的转变。

面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促进人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我校除了注重建构系统的课程来保障学生的综合素养外,也更为注重通过“跑道的创生”,激发学生“跑得更好”的欲望。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预设课程的接受者,也能成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和建构者,通过低结构实施来创生课程,师生相伴,共同成长。我校着重强化科技类与艺术人文类体验课程,把“创新基因”植入每一个学生素养结构,努力搭设多学科、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室平台,开放多元化的科创体验时空,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体验中,创生自己独特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创生出“环保DIY”“数学TI”“基础机器人”等特色课程,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开发学生创新潜质,铺设了研究性、探究性的优质跑道。

高低结合的枢纽

2016年的中国版《地平线报告》中指出,在今后的五年或更长时间内,学生将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生,不再仅仅是简单消化和吸收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实践和创造来学习。通过主动学习、实践性学习,体验成功,塑造完满人格。

面对未来教育的变革,学校教学实践自然也需要改革。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校要做的,就是架起这座多元发展的立交桥,把学生导引向不同的成功道路,让每一位学子在这里能够经历一段独特的人生历程,然后走向各自幸福的未来。

这样的立交桥,“高”“低”之间靠什么架起桥梁?一靠标准,二靠评价,三靠反馈—响应机制。通俗点说,就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敏感度与适配度。如果有了这三样,那么,学校的高结构设计与教师的低结构实施就有了保证,而这三座桥梁的建设,则是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努力的。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