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打造一所“理想学校”
校长论文

打造一所“理想学校”

作者:赵桂霞 山东潍坊广文中学1324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3/12/12
分享到:

  

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是在2006年7月由市区两所高中学校的初中部整合而成的新校。成立2个月了,校门口的校牌还没有挂上。大家都猜测着:准是请哪位“大人物”写校名!

  当年新生入学,我们提出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校名书法,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初一学生谭晔撰写的校名被师生选中。10月,校名揭牌仪式由学生主持进行。

  这件事,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思路:“创建初中理想学校”是我们办学的最大愿望,但如何实现它,不是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个团队的价值追求。校长的口号再响亮,如果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学校所有的价值取向,都要教职工、学生反复讨论形成;校训、校徽设计、学生誓词等,都是在师生中征集并不断研讨形成,学风、工作作风等也由此产生;面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我们也是共同进行研究、讨论,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从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建设之路。

  什么是“初中理想学校”?

  学校的目标定位既非校长一个人确立,也非全校教职员工说了算,而应由家长、学生、社区代表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确立。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个行动研究:初中理想学校的要素调研。调研面向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和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捕捉到了初中理想学校的要素:

  课程:适合学生发展,可以选择。课堂:师生互动,学生喜欢,学习氛围好。学生:有自主、自由发展的空间,有愉悦的感受。教师:素质高,幸福、愉悦。校长:专家型,高瞻远瞩,办学理念先进。文化:积极向上,制度人性化,校风校纪好……

  围绕这些关键要素,我们不断组织教职员工进行研讨,学校的工作思路、办学目标、学生发展理念、教师发展理念等也随之确立。

  但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些思路和目标呢?我们采取了“主题发展,整体推进”的工作策略,即抓住学校发展的关键需求,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2006年开始,我们依次确立了“教师发展年”、“高效课堂年”、“精品课程年”、“学生发展年”和“精细管理年”。这种主题式的发展,使全校教师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升,获奖比例是以往的两倍以上;“以制度创新促教师发展”的经验被媒体刊登,并获潍坊市政府成果奖;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确立,教师发展进入了常态;探索“用数据说话”的课堂研究工作法,解决了“高效愉悦课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效益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连年提升,2008年部分学科A等率高达40%以上。同时,逐步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的广文课程体系,使实施素质教育有了关键支撑。

  管理中,要学会“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是我们的一项工作制度,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教职工利益的制度和决策,都必须“倾听教职工代表的声音”,如《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五年发展规划》等都是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的;涉及部分教职工利益的,要由教代会推选出的“教职工委员会”讨论通过,“教职工委员会”可以否决校长办公会的意见;一般的制度和决策,才只由校长办公会通过。

  “制度是商量出来的”成了大家的共识,而教职工执行起来也心甘情愿,顺理成章;“墙上无制度,胸中有规范”,“制度第一,校长第二”也就成了学校的常态。

  随着工作的深入,“倾听声音”不断拓展范围:领导倾听教职工的声音、学校倾听家长的声音、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职员倾听师生的声音,渐渐成为广文人的一种工作方法。学校再把倾听到的声音进行数据分析,学校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

  我们反对“拍脑瓜”做决策。提交校长办公会研究的议题,必须有数据支撑,否则不予通过;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也必须用数据说话。

  2007年教师节,每位教职工收到了一封题为“倾听您的声音,破解您的难题”的信件,请大家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写出来。然后学校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发现:教师们最关注的事情有“配置电脑”(85%)、“孩子看管”(82%)、“配扩音器”(59%)、“教工查体”(50%)、“早餐”(40%)。

  根据这个结果,新学年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带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网络接到了每个办公室;在车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安排一辆面包车每天4次接送教师子女上学,并在校内专门设立“幸福小屋”,供教师子女休息和学习;为教师配备“扩音器”、组织教工查体等问题也于年内解决。

  “数据”也在支撑着优秀的产生。“优秀是计算出来的”成为广文推选优秀的唯一方式。2007年,推选省、市级优秀教师,教职工委员会根据推荐条件细化标准,对申报者进行分数量化,分数最高的王灵杰老师被推荐为“省优”,第二名的徐艳老师被推荐为“市优”。潍坊市特级教师、山东省十大创新人物等推荐,也都离不开“数据”。每年,计算每位老师得票数量,产生“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家长最敬佩的老师”;通过累计计算教师发展学分,产生“教师发展积极分子”。在广文,因为“优秀是计算出来的”,未获得优秀的老师绝不找学校“讨说法”,而是从自身找原因,想方法提升自己。

建设“高效愉悦”的课堂

  深入课堂发现问题,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行动研究成了我们解决课堂问题的主要方式。

  在对全校学生进行“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的调研后,我们发现,学生们特别渴望“开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的课堂;注重体验、实验、探究的课堂”。于是,学校大力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并提出了对课堂进行立体评价的新理念。通过评委小组评价、当堂达标、学生满意度测评、教师课后反思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价常态课堂。

  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积累下大量数据。透过各项数据看课堂,问题一目了然:愉悦的课堂有时不高效,过程与方法有时流于形式。为了破解难题,我们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高效愉悦课堂”关键要素的调研,我们认为,好课堂至少要实现“高效”和“愉悦”两个目标。师生共同关注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配合”四要素成了建设理想课堂的四个关键点。

  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流程”研究,设计出“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带领攻关小组进入课堂,翔实记录教学流程,课后再对教学环节逐一分析,并对照当堂达标情况找出高效环节和无效环节,最后制定出“学科教学规范”,使高效环节得到落实。

  2008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多位专家到学校调研,走进了所有学科的课堂,对课堂上呈现的“减少讲与听,增加说和做”、问题在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学习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等做法,给予了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的产品,也是一所学校特色和品位的体现。我们提出要建立广文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广文课程体系包括:生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大部分。

  “国家课程的生本化”,就是把教材中枯燥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内容。

  如何做到这一点?要从调研学生开始。以化学学科为例,第一次调研,我们发现难度最大的知识点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系数为46.7%。于是,老师把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找来三种布料让学生触摸、燃烧,让学生辨别衣服成分,组织学生到“潍坊纺织城”现场考察等,难度系数降为32.4%。

  “特色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同样是从调研学生的需求入手的。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排序,我们构建了13大模块、39个系列的学校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均从学科向外延伸,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组成。“大家”系列带领孩子们走近“大家”、了解“大家”、感悟“大家”;文化系列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事件,走进“数学与音乐”;实践与探究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些课程如“晨读午练”、“课前演讲10分钟”、“走进潍坊”、“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等,甚至被确定为必修课。

  在“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建设中,我们提出“所有的活动都是课程”,并确立了“凡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都是课程”的大课程观。学校把所有的学生活动、社团活动和传统活动等都纳入课程体系,并进行学分管理。

  课程实施的最有效方式是自主和体验。学生主动参与,切身体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除国家课程和部分必修课程外,大部分学校课程的实施方式都是先倾听学生的声音(投票征集),然后实施课程,并由学生自主选择。2008年3月,全校42个社团现场招募参与者,学生自主报名达4800人次。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多了,自主管理能力、思想道德等各方面均有提升。

  以“成功幸福”为导向,创新教师发展模式

  一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学校,必须担负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我们又拿起了工作法宝:行动研究。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我们认为,只有幸福教师,才能塑造出有幸福感的学生。那么,就从调研“教师幸福感的来源”开始吧。调研发现,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其成就感,而成就感源于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当老师因为专业发展获得了荣誉、受到了奖励、得到了学生的喜欢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而我们在“追寻名师的成功轨迹”时又发现,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入职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善于学习、勇于反思、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等个人品质最终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这样,教师发展的根源、路径、载体在行动研究中被发现,我们开始创新教师发展的各项制度,引领教师走上“自主发展、智慧行动、反思创生”的发展轨道。

  首先,我们围绕教师发展,构建了一系列机制:“周四沙龙”制度,教育随笔日交周评制度,常态课堂开放制度,教师发展状况每周盘点制度,购买教师的知识产权制度,专家月报告制度,青年教师联合体制度,教师发展共同体制度等,给每位教师以最大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其次,学校不断为教师创设关键成长事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一月一个主题的课堂大赛,历练着教师的课堂技能;一学年一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月”,全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课题研究,提升着教师的研究水平。

  此外,学校每学年都给教师购买教育经典等关键书籍;设立名师工作室、邀请专家、实施“青蓝工程”等,帮助教师走近关键人物;紧紧抓住教师的入职期,为成长关键期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同样是用“数据”作支撑。比如,每月一期的专家报告,确定什么样的报告内容?具体请哪位专家?我们都会倾听教师的声音。语文学科82%的老师提出请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到校指导,我们就特别邀请他到校上课,指导课堂,举办讲座,并在学校建立了“余映潮名师工作室”。

  在这样的发展平台中,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撰写教学反思,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不少老师还建起了自己的“博客”,有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交流者;读书也成了许多老师的生活必需。仅2007年,就有28人次获得19项市区教学成果奖,6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青年教师赵磊被评为“2007年山东省教育创新十大人物”;老师的教育随笔陆续发表在各类国家级报刊上。

  “教师发展”成就了教师,也成就了学校。

  2008年山东省素质教育大会上,重组仅两年的广文中学,作为特邀单位参加了“教师发展论坛”。“教师发展”让学校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我们向“初中理想学校”迈进的速度就更快了。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