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奠定学校发展的精神“支点”
我们近十年高中教育在硬件要求上较高,通过创标准化、创示范已经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但今天的学校最大的问题已不是硬件、资金的问题,学校最缺的应该是“魂”,是精神的“支点”,是对现代教育的真切理解与融入个人生命之中的积极实践。没有灵魂的学校就只能是训练学生的工厂,是培养读书的机器,不可能成为年青一代心智健全发展的乐园。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有三:一是整体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使得学校个性不明;二是利益考量影响办学基本方向;三是官本位的管理模式影响学校权力的方向。笔者是一名高中校长,站在这个角度来认识,校长人格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名师是学校的一双“眼睛”。校长不只勾画学校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奠定学校发展的精神“支点”。教育的发展向校长提出了三项使命,第一,切实推进教育公平,以实现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第二,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第三,学校有风格就有教育的活力,要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实现由规范发展向特色发展的转变。所以,我们每位校长应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确立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学生等各个领域,并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行为,形成学校办学的灵魂和精神,从而提升办学品位。
二、弄清学校发展的真正“内涵”
内涵就是文化品位,是学校的教育精神。在商品意识日益浓厚的现代社会,学校更应保持自己的神圣与高雅。如果背离了教育原则,急功近利,追逐浮躁的声名,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但终究不能长久,因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真正能够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最权威的人是自己培养的学生。新时期的中学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课题,特别是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对学校的德育、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素质教育,探索有效途径和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党中央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基础教育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漠视生命”的短视行为与“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有很大关系。上高中的学生与家长们都有这样一个固定的思想轨迹:“受教育”=“上大学”=“热门专业”=“高薪工作”,这已经成为裹挟学校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一股汹涌甚至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其影响下,高考科目的“学科化”知识越来越得到强化,而关系到学生人格、气质、风度、情绪等等非学科领域的教育则被人们逐渐淡漠甚至完全遗忘、消失殆尽。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学科知识堆积”的产物,缺失了文化底蕴,缺失了人文素养,难以成为栋梁之材。而这样的教育行为,有可能使教师们同级重复,难以应对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是难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有位校长曾提出过“教育的生命即是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设计、教育模式与教育行为必须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校教育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个教育过程。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对教师而言,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业务过程。它是关系教师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这才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的深邃思考与透彻认识。
今天,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因为它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我们应该在努力提高青少年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善良、宽容等良好品行。显然这需要我们自身具有大气的胸怀和眼力,站在比书本、比试卷、比升学、比科技等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去回答、去践行。我们所有的学校和家长应树立教育孩子先成人后成才的观点,为孩子的终生负责,为孩子的幸福奠基。
三、找准学校持续发展的“正途”
学校持续发展的正途究竟在哪里?多年来,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学者都在不懈地探讨研究,许许多多的学校都在用自己的成功实践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众目聚焦的大命题。我也曾从一个普通政协委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悉心思考、认真调研,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考察成功的学校,大多都有以下特点:它们不甘被淘汰,奋发图强,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学校的主要领导带头搞教改,带头上课、评课,以身示范,领导既是改革的领导者,又是改革的实践者;他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用行政的手段推动课程改革,保证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推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中阶段,面临日趋加大的升学压力和日趋严重的高考评估,进行教学改革,如履薄冰,险象环生,稍不注意,就会跌得惨重,这种担心使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大多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光打雷不下雨。但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中阶段的改革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他们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减少授课时间,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把自习课还给学生等做法,是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性”教师转化的有力措施与保证,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合乎当前教育教学实际的,也是极有利于新时期的高考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真正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从而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
四、确定学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颇有成功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不少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全心全意、公而忘私的典范。他们是真正对得起“春蚕”“蜡烛”这样的光荣称号的,他们也真正算得上“师表”“楷模”“榜样”。但要成为一个高山仰止的教育家,成为一个景行行止的开拓者,除此之外,还必须在传统与自我的基础上,敢于走出传统,走出自我,开拓一条属于自己又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和当前教育形势教育要求的崭新道路。
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学业优良的全方位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看来教师的人格水平、道德情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说来,真正从意识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势在必行。所以我们新时期的教师应摒弃功利,远离铜臭,为人师表,打造精神特区,用高尚的情操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
五、改革学校管理“模式”
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跨度小,虽然有管理严密、较易协调、信息权威性强等优点,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层级组织结构由于管理层级增多、管理关系复杂、管理协调困难也带来了监控成本增加、激励力度下降、信息传递缓慢、变化反应迟钝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利因素最终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甚至有可能造成组织彻底失败,因此需要通过分权、加快决策速度,实施快速反应等措施获得生存和更大的发展,于是扁平化管理理念应运而生。扁平化管理在教育系统是相对于层级组织或条式管理提出的。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将所有学生教师的管理下移到年级组,任命年级组长。年级组负责整个年级学生教育、教师教学、生活服务等,也就是一个年级组就相当于一个学校,变学校过去的处室负责制为年级组负责制。这样减少中间管理层次,从而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和信息失真,加快对竞争的动态反应,使组织的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内耗减少,依赖性减弱,组织结构中不会因为某一职能部门的突然缺损而导致组织瘫痪。在普通中小学管理中如何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充分体现扁平化管理的民主、科学、高效的优点,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
六、形成提升办学品位的“特色”
一所拥有真正特色的学校,就是一所个性化的学校。办学个性化是学校的追求。因此,许多学校都非常注重特色建设。有些学校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但是,目前人们在理解学校特色上存在许多困惑。有人称之为“教育特色”,有人称之为“特色教育”,还有人称为“办学特色”。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不尽相同。著名教育学者孙孔懿先生认为,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个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我对学校特色概念作如下界定: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和办学风格。所谓“独特的”是指一所学校最突出、最典型、最具个性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作风。诚然,我们周围的学校虽然距离全国的名牌中学相差甚远,但全国名校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我以为只要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确定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特色,并不遗余力地去奋斗,我们的学校也会逐渐地显示处强大的生命力。
上一篇:立足实践造就教育家型教师
下一篇:薄弱高中洼地崛起的路径与策略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