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长河中学以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
长河中学 精神教育 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 “三志”教育 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长河中学以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

作者:邱月灵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1232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3/12/18
分享到:

 2001年以来,我校沿着 “创办宏志班——提炼宏志精神——宏志精神的迁移——宏志精神引领下学生的精神成长——精神成长教育”这一发展脉络,走出了一条以精神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办学之路,从而实现了学校特色化、跨越式的发展。
        一、以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
        推动这一发展脉络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教育的属性,二是教育的规律。教育从属性上讲有教育的适应性和教育的不变性,适应性是指教育的发生、发展与演进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的不变性是指教育以人为依归,教人成人,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的目的始终不变,教育是为了“成就”人。而“成就”必须基于这样的教育规律:唤醒“人”的意识,激发人的潜能,搭建丰富的、多样化的平台,实现潜能的现实化,并形成新的潜能,进入下一个螺旋式上升环节。精神是人的最大潜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出生的贫富,而在于一些优秀品质的有无。教育就是要找寻并培育这些优秀的品质,既成就个人,也造福社会。而且,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与成功有关的优秀品质常常指向较高的精神境界。
        人在受教育的历程中,人的成长表现为精神成长,不仅只是身体的发育、心理的成熟,培养人的根本就是培养人的精神,可以说,精神建构是教育的绝对使命。一个人,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自己规划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是最大的善,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此而展开。伽达默尔曾说“教育意味着一场极其深刻的精神变革”。对一所学校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设精神家园,享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对精神和精神教育的探索,古往今来,从没有停止过。我校开展的学生精神成长教育,避开哲学命题,回避宗教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自己规划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精神成长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生活意义的变化,意义对人生而言具有指引性,指引是一种精神力量,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使人有期待,使人努力、奋斗,对人生、对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规划。结合精神成长的概念,可以把精神成长教育定义为“通过一系列全盘的、整合性的教育行动,促使学生追寻真、善、美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最终体现在人生目标和方向的规划之中。”
        通过研究,学校建构了“榜样激励——实践体悟——课程引领——文化濡染”四位一体的校本精神教育模式。
        1.榜样激励
        精神生活、精神成长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些抽象。精神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抽象变为具象,把抽象的精神性变为对精神成长较好的榜样追寻。而长河高中在10多年的宏志教育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宏志生,体现出非常卓越的宏志精神,足以充当学生精神成长的榜样。直至现在,活跃在校园内的各类佼佼者,许多也都是宏志生。
        学校充分利用宏志生这一资源,开办了宏志大讲堂、宏志宣讲团等活动,以突出宏志生的榜样作用。如结合宏志生实际选择其中的优秀成员,组成宏志精神宣讲团,已去过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十一中、春蕾中学等市内十多所学校宣讲,反响强烈;校内各班级也都演讲过,学生在周记上写下了听后的体会。
        还在媒体的倡导下,举办了面向社会、家庭、学生的宏志精神报告会,以使更多的人现场感受宏志精神,让家长社会明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内在机制。2004年7月,由《都市快报》组织的“宏志精神报告会”在浙江国际大酒店举行,由于容纳400人的场地偏小,一些迟来的家长孩子席地而坐。会场一片安静,大家都被宏志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感人事迹所打动,报告会结束后,学生与家长迟迟不肯离去,围着宏志生进行交流,要求宏志生签名。
        还集结出版了宏志思想录,是在宏志生日常行文随笔的基础上,撷取记载他们生活历练、思想成长、奋斗历程的篇章。目前为止已出版的有《宏志》、《困境给我力量》——寒门学子成长实录、《映日荷花别样红》——百名宏志生心灵底片、《感召》——国旗下讲话启示录、《雏鹰》——“十佳中学生”成长故事等书籍中均有对我校宏志生成长奋斗过程的描写和对宏志精神的阐述。
        2.实践体悟
        精神教育,或者说要促使学生去过上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涉及一系列观念的分析、感受和选择过程,也即一个“知、情、意、行、信”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常常过于注重“认知”和“行为”的问题,而忽略“情感”和“意志”环节,最终导致“信”不达,即不能使某种观点或思想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智育是一个知不知的问题,而德育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要提高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这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的落实只能依附于各类实践活动。
        为此,学校开展了宏志系列、爱的教育、“三志”教育等系列活动。宏志系列活动包括“宏志毅行”、“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 等实践活动。“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实践活动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追求,要求凡在读的城市学生,三年内,必须有累计三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体验生活;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组织给当地农村孩子辅导语言学习;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安排一定的时间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活动结束后,每人都必须在《宏志精神与我》、《三农问题与我》、《和谐社会与我》等系列主题中选择其一写出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爱的教育系列活动主要是以家史教育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采访,调查记录从自己算起四代以上的家族发展历程,以便了解父母、家庭、祖辈,整理家族血脉延续的励志故事,提炼出父辈顽强生存的精神。同时还开展“我爱我家”家史征文,“爱的日记”,“给家长的一封信”、“给孩子的一封信”,“最感动的人、事征文(精神的高峰体验)”活动等。
        “三志”教育系列活动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具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精神成长的核心是生活意义的变化。但在教育现实中,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过于关注个人、家庭、学校等局部和眼前利益、当下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仰望星空、关注民族、关爱人类大命运的志向。为此,有必要通过“三志”教育来促使学生去理解生活、理解社会。在发动全校师生对“三志”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年级特点有侧重对进行“三志”培育。高一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在始业教育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到学校来干什么?走出学校将到哪里去?实现身体、精神、学业和心理的成长,你该怎么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为了追求这种幸福,你将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与兴趣爱好?与此同时.学校召开“立宏伟志向,展美好人生”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志向,不仅仅停留在考上什么样的学校,更应是对整个人生事业成就的规划,还要写下实现自己志向的步骤和决心,体现一种超越自我的勇气,激发一种超越现实走向卓越的追求。高二学生容易分化,容易志长气短。学校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回顾、梳理和强化。对于部分容易反复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宏志生结对激励,重在调整精神状态,转变作风习气,强化理性自律。学校开展英雄教育,通过观看影片、阅读小说,要求解读英雄的精神气质,并举行征文、演讲比赛,用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坚定决心。进入高三,让学生对自己的志向进行分析调整,写成文字,以年级班级为单位集中埋在校园内为高三学生栽种的“志向树”下。
        3.课程引领
        精神教育的整合性、全盘性等原则,要求学校必须把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规范化、科学化,而不能只是自发的、随意的产生。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课程化,把各种行动研究以课程的方式加以推进。
        为此,学校以精神成长理念为依托,在06课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成长的校本课程,包括自然生命教育和价值生命教育两大模块,共涉及五类课程的一个校本课程群。五类课程包括塑形健体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求真课程、向善课程、尚美课程等。学校在发动全校教师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比如健美操、武术、积极心理拓展、科学思维训练、国学、领导力开发、茶道、舞蹈等,共30多门校本课程,全部实行走班制。与此相适应,学校的ⅠB课程也采用学生资助选课走班上课的形式。
        学校还安排了三位专职研究性学习的课任教师,指导学生用做课题的方式,用研究的思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位教师都有很强的科研功底,有许多大量的课题或是论文获奖。通过全年级的集中开题、集中答辩,其他环节的小组辅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已有多个学生课题在杭州市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中获奖。而且,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所激发和培养出来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的职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还把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化。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遵循“知”、“情”、“意”、“行”、“信”的环节,设立了多种实践活动, “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传统项目。学校从活动方案、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环节来促进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以实现提升实践活动品质的目标。如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案为: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三年内,必须有累计三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为了使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不受影响,一般都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进行。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组织给当地农村孩子辅导语言学习;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安排一定的时间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实践完成后,每人都必须在《宏志精神与我》、《三农问题与我》、《和谐社会与我》等系列主题中选择其一写出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4.文化濡染
        文化濡染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学生进行灵魂安顿的设计和精神居所的创生,主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入手。
        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来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如学校大门背面墙上镌刻的学校办学宗旨——“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与此相对的是感恩湖边的石头上刻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关爱、宏志、求真、超越”。感恩湖是学校非常美丽的一处景致,集中体现了宏志精神中注重感恩的特质。感恩湖的东面有一个“宏志亭”,是宏志精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校园景点的点睛之处。亭前石碑上刻着的“宏志”两字,为著名美籍华人、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来学校看望宏志生时亲自题写。在校园中心区域的绿草坪上还塑有孔子像,并配以“五常”与“六艺”,希望学生能熟五常精六艺,因为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而儒家五常是教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原则。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念等因素。学校一方面进行宏志精神的渲染,另一方面从真、善、美的角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如在文化濡染方面,除了先前提到的“三志”激励以外,还开展了经典熏陶等活动。学校本着“宁让书偷掉,不让书闲置”的朴素思考,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学校还把图书馆开到班级里,在每个班级设置了书柜,内有经典名著、伟人成长故事等等。开展宣传“阅读经典”的系列活动,就“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展开细致深入的研讨,形成经典阅读的强大声势;定期开展阅读活动配以读后感征文形式,倡导经典名著的阅读,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为“书香校园”增添淡淡芳香。
        二、以精神教育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校园是学生“浸润”其中生长的地方。生活中的教师才是学生感受到的真正的教师。“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德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这些话已经被长河高中的老师们所熟知。长河高中教师们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只有用教育信念作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不至于在观念上落入“应试”的窠臼。
        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学校教育,人是目的。教育应保护学生的自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应唤醒学生的潜能。学校必须用爱心和责任感铸就师魂。只有不被功利障目,才能真正意义上惠及学生,指导家长,引领社会。要实现理想的教育,首先要有一大批能践行教育理想的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要有一大帮关注学生灵魂安顿的导师。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然后才是科学获知。教师应该首先眷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然后才是学生的学业增长。
基于这种信念,我们的教育活动根植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观照,学校提出了“关爱、宏志、求真、超越”的办学理念教育信念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办学理念决定了远景,远景决定了战略,战略决定了行动,行动决定了结果,在“战略”、“行动”、和“结果”实现的过程中凝结了精神。
        学校认为爱心和责任感是人类个体道德的基础性构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学校处在吴越文化的交汇点上,我们把吴人的灵秀与越人的“卧薪尝胆”、艰苦创业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我们办学精神。继承长高艰苦创业之传统,践履爱与责任之学校精神,恪守“关爱、宏志、求真、超越”的长高校训;励高远志向,扬高昂志气,育高雅志趣;求真务实,责任担当,立言力行,宽容大气,合作共进;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眷注精神,呵护心灵,真爱施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校走向卓越的愿景;以无痕之真爱和无限之责任心铸长高精彩。
        长河高中以爱心立校,学校以“爱心和责任”铸师魂,爱心教育成为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教师敬业爱生,责任心强,乐于奉献,一心扑在教学和管理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爱心教育是长高老师的“必修课”。学校教师大部分住房在校内或学校旁边的教工宿舍,他们以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体班主任更是从早自修开始到晚自修结束,进行全方位全员管理,找学生谈心,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以自己的辛勤工作换来学生美好的明天。
        尤其是,2001年学校招收宏志生后,因为宏志班学生大多来自市区以外,为节约费用,周末和节假日大多留在学校而不是回家。为了让宏志生平时也能感受到家庭生活,减轻他们念家的情绪,宏志班的老师总是放弃休息到学校陪伴学生。除了过年那几天,学校24小时都有老师在,照顾节假日留校的宏志生。除了进行答疑辅导,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之外,老师们还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校外活动,给宏志生过集体生日,不少老师还轮流带宏志班学生到自己家里给予照顾。
        2008年寒假,大雪封路,有几名山区的学生无法回家,老师们主动邀请学生到自己家过年。2009年甲型H1N1流感盛行,或许从小营养不良,注射育苗也没像城市孩子这么全,不少宏志生陆陆续续地发烧了。宏志生离家远,家境不好,父母都顾不上孩子。父母或在外打工,或单亲,或双亡,只有学校老师跟他们最亲近了。学校老师不仅带发烧的宏志生去看病,在医院24小时陪护,还把行政楼的几间社团活动室暂时作为了隔离间,让一时没法回家休养的宏志生安心在校自习,每天派老师给他们送饭,找他们隔窗聊天安慰,等一星期后,烧退了,学校又组织任课老师都把他们拉下的课一一补上。
        2007年起,我们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近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凡是在长河读书的城市学生,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参与实践的学生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更深刻地理解了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了,精神成长水到渠成。这中间,每年杭州淳安、临安、余杭、建德、富阳、萧山等七县市的每批实践生,学校都派出了2位老师随队前往,老师们在山村里,在田间,在烈日下……奔走了解宏志生家庭状况,了解城市实践生在农村学习实践情况,与学生一起调查现状,与学生一起劳作。
        从2001年起,学校进入了宏志教育阶段。十多年的宏志教育之路,也是学校飞速崛起、发展之路。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宏志精神对教师的影响。宏志精神具有“理解、勤奋、主动”等内核。在它的影响下,学校教师逐渐形成了以“关爱宽容、敬业奉献、追求卓越”为内容的教育信念。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教师取得了专业的发展,学校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宏志精神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解层面上,促成了关爱、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宏志精神促进课教师的精神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二是在勤奋层面上,培养了教师敬业、恪责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教师的质量将最终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通过以“理解、主动、勤奋”为核心的宏志精神的迁移,完善了教师的人格,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三是在主动性层面上,促进了教师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诉求。
        “理解、主动、勤奋”为核心的宏志精神,激发了教师对自我实现的挑战。在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后,教师增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向业务知识宽广厚实的目标努力。学校也相应建立了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大力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建立个人书库、建立业务学习制度、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等措施,使学校的教师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师资实力不断增强。总的来说,宏志精神在提高我校学生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对我们学校教师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人民教育》杂志曾以“爱满长河”为题,用一万多字的篇幅报道了我校教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在已经进行的9次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评比中,学校9次蝉联满意学校,其中5次获得第一名。 
        三、以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
        宏志教育向学生精神成长教育的成功转型,精神成长教育特色的创办,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转变育人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学生精神成长教育,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向关注学生有关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等精神的需求;从关注学生的分数真正转向关注学生真善美的发展;从“标准件式”的批量化生产,转向个人潜能的实现,回归了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在精神成长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创建精神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学校获得了持续地跨越式发展。2002年——2010年,在全市“百万家长评学校”活动中,学校多次列“杭州市家长满意学校”第一名,每次被评为“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说明学校的工作已经得到了杭城人们的认可。2005年,《“宏志班”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践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08年起,《宏志精神迁移的实践研究》先后荣获“杭州市第23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新世纪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一等奖”,并在2011年,又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宏志精神引领下的学生精神成长的行动研究》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立项,标志着学校已经从宏志教育开始进入精神教育时期。2010年《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荣获2010年度教育系统共青团工作十大精品项目。2011年,“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爱心社”荣获“第十届杭州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公益类优秀社团”。同年,学校在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协办的“中国当代特色学校推选活动”中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称号。2012年,《宏志精神引领下的学生精神成长的行动研究》荣获“杭州市第27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学生精神成长教育的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的新一轮特色化、跨越式的发展。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