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辨证地看待学校精致化管理
校长论文 学校管理 精致化管理 管理过程 管理模式

辨证地看待学校精致化管理

作者:王俊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549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5/2/6
分享到:

学校的精致化管理,是学校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学校的精致化管理过程中,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精致化管理,才能将学校的精致化管理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融入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去,发挥精致化管理应有的效能。

辨证地看待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可以从实施精致化管理的时空条件、精致化管理的基本内涵、精致化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

从事物的运动发展来看,精致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与时代发展的矛盾的产物,原有的以校长个体经验为准则的管理,显然不适应现代学校、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了。一味地强化制度约束的管理模式,可能在某些环境下,也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人们在健全制度、抓好常规的基础上,努力追寻“基于规范、以人为本、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精致化管理。

一方面确保管理的有据可依,一方面激发师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驱动力,向善、向美、求真、求精,避免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下的盲从和被动,产生了积极的创造力,呈现了学校管理中的“美点”。例如溧阳后六中学、扬州教院附中的成功经验。

其中有两对矛盾值得关注,一是精致化管理与学校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精致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施精致化管理过程中,要防止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脱离学校实际,尤其是无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现状,盲目追求所谓的精致化管理或者创新管理,结果导致将精致化管理符号化,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上,可能会推陈出新,但对提升整个学校的管理境界意义不大,或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实施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其前提是“基于规范、以人为本”,因为规范是起码的保证,可以避免管理中的随心所欲、顾此失彼。同时,要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对师生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二个误区是将精致化管理奉为圣典,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要防止过度精细化,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可能还要借助经验,甚至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精致化管理并非包打天下,要坚持以实施精致化管理为理念指导,但也要做到适恰精当,有机结合,甚至超越一定的模式,达到更高的管理境界。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精致化管理有着特定的生态系统。要关注文化引领、精神引领与制度设计、环节设计之间的内在关系,巧妙地调动人、物、事的积极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动态结构,发挥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建立更深层次的精致化管理的生成机制。

欧美、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许多学校规模并不大,但有自己的学校精神和文化传承,在学校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有个性品位和堪称经典的管理细节,这种精致化背后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文明进程,以及学校精神的支撑。精致化的内涵是精益求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力求精致,追求完美,外延则涵盖师生的校园生活,尤其是师生的精神风貌。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校精神,才会产生一种文化自觉,催生精致化管理的“亮点”,这种亮点首先是被一种精神点燃的,而不是刻意模仿和冥思苦想出来的。

同样,精致化还要求学校管理的内在因素之间达成和谐,精致化管理不是单纯的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不仅仅表现为对学校物质条件、办学资源、校园环境的优化整合,还需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完善和修订相应的制度,使之呈现出良好的文化风尚。例如后六中学的早读课,教师在学校食堂吃早饭,学生自觉有序地按照要求读书背诵,老师不用看班,早读的效果却很显著。这样精致的细节,管理效能从容自然,如风行水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与科学设计相结合的管理本质。所以,精致化追求的不仅仅是细节的精巧、局部的创意,更多的是一种整合的思想,是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成机制。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