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实验评价之路的探索
校长论文 确立教改方向 教改发展

教改实验评价之路的探索

作者:许兴丹 德化第八中学1068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4/4/3
分享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成共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势必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当前,许多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实验,而学校对教改实验的管理和评价却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改的开展,削弱了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我校就如何科学地进行教改实验的管理和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实施对教改实验的评价,确立了教改的方向和目标,促进教改实验有序开展,提高教改实验的价值。

一、教改实验评价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必须探索素质教育如何进课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审视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或是教师独占讲台,一味讲授,学生被动听讲,如同嚼蜡;或是教师主讲,学生有限参与,课堂索然无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使学生消弥于知识之中,也忽视主体的能动性,使学生个性受到压抑,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涉及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冲破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教育观,才能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单纯靠号召和学习也是难以奏效的,况且观念的转变,最终也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因此,把教师置身于教学改革实践中,让他们在教改实验中认识、体会、比较、总结、提高,才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最佳行动策略。为了让教师把握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方向,加强教改实验评价是重要的保障性措施。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内涵,对教改实验评价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目标性,即通过教学改革,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生动、充分的发展;二是具体性,即教学改革中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发挥教师特长,激活课堂,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动态性,即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总而言之,教改实验评价必须以落实素质教育为根本,以主体的生动、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为落脚点。

二、教改实验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教改实验评价的目的有二:一是对教改实验价值作出判断。任何教改实施方案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其价值可以通过“三个有利于”进行判断,即是否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二是调控教改实验过程,改进教改实验,探索增值的途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增值的过程,经过评价——改进——完善,使教改实验得到增值,我们称之为“本位增值”。另一方面,通过评价会引起参评者和相关教师的反思,促进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参与教改实践,  这也是一种增值,我们称之为“效应增值”。

教改实验评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一方面引起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教改实验中;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教学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唤起更多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实践。

2、目标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实验教师不断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调整实验的方法和状态,努力达成实验的目标。

3、激励作用。通过评价,一方面激励实验教师积极性,以防止出现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同时亦能激发更多教师关注和参与 教改实验。

4、反馈作用。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课题组成员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和解决。通过反馈,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也有利于扩大实验的影响和寻求外界的协助。

三、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1、评价内容:教改实验评价的内容包括方案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方面。教改方案的评价是核心,它是整个评价的起点和归宿。通过评价,富有价值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付诸实施;实验过程的评价是重点,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方案的把握程度和分析实验所处的状态,以便调整策略,提高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评价是对实验目标达成程度的判断,也是对阶段性实验的总结。通过评价,增强实验教师的信心,激发其成就感。同时,结果评价也是新一轮实验方案改进的主要依据。

2、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全面落实评价的指导思想,把指导思想细化在评价指标之中。在具体设计时,必须把握:(1)方向性:评价指标必须体现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如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2)简明性:评价指标不能细而繁,应当是简而明,要尽量降低操作上的难度,提高评价的便捷度。(3)可行性:指标的设计不能脱离学校的现实和教师的可能。各项指标,通过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挖掘潜能可以实现或基本实现。(4)可测性:各项指标应可用操作化语言加以定义,可通过一定操作(如观察、比较)加以测量的。(5)独立性:同一层次中各项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不相互包含、交叉、重叠。

四、教改实验评价的原则

教改实验评价除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强调以下四项原则:

1、目标原则:教改实验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生动、全面地发展。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围绕这一目标,不能偏离方向,以免产生误导。

2、公平原则:教改实验评价时,应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测,也不能掺杂感情色彩,否则,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

3、可比原则:教改实验的评价方案一定要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实验方案评价,还是实验过程评价或实验结果评价,都必须具有可比性,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基础。

4、激励原则:教改实验评价一方面是诊断、解决问题,促进教改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激励实验教师、课题组成员勇于探索和实践,同时也唤起更多教师投入到教改实践中去。因此,评价时应坚持激励原则。

五、教改实验评价的实施与基本方法

1、评价的实施

(1)组织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由分管教学的领导、实验课题组成员、实验班学生、专业行家等组成。

(2)组织学习讨论《教改实验方案》、《教改实验评价指标表》及评价的原则。

(3)有意识地收集评价资料。

(4)将自我测评、评价小组测评、领导测评有机结合,将平时测评、阶段测评、终结测评综合考虑。

(5)科学分析测评结果,及时研究改进意见。

2、评价的基本方法

(1)分析研究法: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研究实验的方案和实验材料,并对其价值作出判断的方法。教改实验评价中的方案评价就可运用此法。

(2)问卷调查法:把评价的指标分解成问题,以卷面的形式进行调查。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评价中的一些指标,可运用此法进行调查。

(3)听课评议法:通过听课,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对课堂的感受和有关资料进行评价的方法。在教改实验过程评价中常采用该方法。

(4)数据处理法:运用调查获取的数据和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的评价方法。如实验班实验前后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的比较,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同期 同卷考试成绩的比较等。

六、评价结果的应用

1、教改实验方案评价结果的应用

(1)评价结果的计算:把A、B、C三个等级的评价人数占评价总人数的比率(P1、P2、P3)分别乘以各等级的赋值(95、80、60)所得的结果为评价分,即评价分=95P1+80P2+60P3

(2)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分在80分以上,说明该实验实施方案具有较高的实验价值。评价分在80分以下,说明其实验价值值得探讨,实验方案应予以改进。

2、教改实验实施过程评价结果的应用

(1)根据各评价指标得分情况,诊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改进。

(2)评价结果在80分以上,说明实验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控制,实验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继续进行。评价结果在60-80分之间,说明实验准备、实施过程还有欠缺,实验状态一般,实验过程还必须进一步调控和改进。评价结果在60分以下,说明实验方案未能有效实施,实验状态不佳,应及时查根源、找对策。

3、教改实验结果评价成绩的运用

(1)阶段性评价成绩既反映了实验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如师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也反映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以通过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总结,修正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法,进入下阶段实验。

(2)终结性评价成绩是对教改实验结果的全面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