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文 执信中学 学校发展 课堂教学 德育培养
主动发展”办学思想的创建与实践
创建于1921年的广州市执信中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见证了1921年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在每场教育的大变革中她总是站在改革与创新的前列,为中国教育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优异的成果。执信中学一直把“发展”作学校成长和前进的主题词,发扬秉承了“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奉行“崇德瀹智”的校训,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教育发展之路。
当今,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深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入实质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执信中学正要向创办全国一流的优质中学迈进,有必要认真总结和提炼学校是办学思想,以指导全体员工的教育实践,创造执信办学新的辉煌。
一、继承与反思:“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构建和价值
(一)“动力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上世纪90年代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大潮中,执信中学和全国其他学校一样,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取向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明确了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进一步发挥和提高全面育人功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需要,落实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原校长陈炽欣提出了构建有执信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动力教育模式”,并从指导思想、运作机制、教育活动等方面研究和构建了“动力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
1.“动力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矛盾运动法则为指导,借鉴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来认识社会、学校与人的发展的的关系,形成使教育对象获得良好发展的动力说,提出以“激发和利用内外动力,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利用校内外一切动力因素的动力系统,大力开发学校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外部动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力和工作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主体能动性,焕发教育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的潜能和活力,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动力结构系统。引进心理学的“场说”理论,提出“动力场效应”的构想,构建与三个层面动力结构系统相对应的社会互动、管理活动、教育活动三个情景动力场,力图达到如下目的:即:强化社会动力的感应和作用,加强向社会显示办学效益;创设良好的管理运作环境,完善管理系统内部结构以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过程中活动主体的整体互动,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
原校长陈炽欣认为,执信中学的动力教育模式的成型过程,并非出自预先进行的理论设计,而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理论概括。这是一个以实践为先导,以理论升华为依归的发展过程。具体些说,是在执信历史延续的七十多年发展过程中,集历任办学管理者之长,将历经不同时代的扬弃而存留下来的思想精华予以批判继承、提炼升华的结晶。因此,动力教育的办学模式,是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感情与理性的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具有思维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这就是动力教育模式构建的思维特征。
2.“动力教育模式”的实践和贡献
动力教育模式的构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使执信中学在办学实践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办学行为更具有自觉性。“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过程各种结构因素的整体合力和社会外部动力”,这三种动力的合成形成的学校的动力系统和动力场,实现了多层次、多方面同时获得发展的整体效应。这样一种功能状态,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同时获得发展,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持续提高。
(二)“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构建
进入21世纪,执信人在办学模式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动力教育”模式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决定动力结构系统和动力场的运行和效能的根本要素,是以人为主导要素的人的主体性,即人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生发和形成了“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把学校办学模式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内涵和实质
“主动发展”教育模式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前提,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为理论基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保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在充满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的氛围中,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个性才能机会、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求知,主动修身,主动劳动,主动健体,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参与集体事务管理,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主动发展”教育模式抓住了“发展”这一教育的精义——看到了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焕发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特长,以追求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事物矛盾运动观,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观,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系统和情意系统及其关系学说。
原校长朱健强指出,“主动发展”教育模式,是在吸收学校历届领导者治校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校训“崇德瀹智”为思想基础,以“动力教育”说为准备,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动力系统的根本因素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追求和实现育人的目标(对教育者而言)和发展的目标(对受教育者而言)为特点,是执信八十年办学经验的结晶,文化积淀的结果。
2、“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目标和操作
主动发展教育模式提出了二十字总体目标,“发挥潜能,塑造性格,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化为精神”。这二十字目标,以内蕴的潜能和性格的挖掘和培养为首层,进而外显为学生的习惯和自觉性,然后又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向更高层次发展。具体目标是“四会”(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发展)和“六自”(做人上自尊,求知上自学,劳动上自律,生活上自理,集体上自强,审美上自悟),从而构成相互支持,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
主动发展模式要求转变四个教学观念:教学由灌输转为开发,教育由他塑转为自塑,目标由单智力培养转为心智开发,学习由僵化重负转为活泼高效。同时又提出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同步,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心理研究同步,为四个转变下的教学教育实施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为实现这个目标体系,主动发展构建了其德育目标和内容两个序列,活动和管理两个系统,从初一到高三共六个年级的目标及内容序列,分别针对各年级特点和年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和着眼于发展。校内校外两个活动系统体现学生为主角的理念,自我管理系统体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意识,从而达到有“主动发展”特点的德育工作目标。
3、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成果
主动发展教育模式于2001年构建以来,执信中学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在主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溶化,拓展了课外活动的空间,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2000年、2001年高考取得以状元和高分段人数多,重点率本科率高为标志的大面积丰收,各类竞赛以“英特尔”英才奖为代表的国际、全国、省市奖项一大批。学生个人成果展,个人演唱会演奏会相继举行,党员学生事迹、省优秀三好学生事迹广为传播。这个期间还创办了南海、番禺两所执信中学,是主动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实践产物。
“动力教育”和“主动发展”教育模式是历代执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是历届学校领导逐步提炼的结晶,“动力教育”是前期成果,是“主动发展”的准备。“主动发展”是后期成果,是“动力教育”的发展。两个成果都十分重视动力系统在育人、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视人的主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和能动作用,是执信中学办学史上的里程碑,凝聚了一代执信人的心血。我们有责任承传、超越和创新。
二、创新与超越:“主动发展”办学思想的提炼和举措
“动力教育”和“主动教育”都是以教育模式的构建呈现的。所谓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范式,它体现着一定结构、框架和策略、方法体系;也包括反映着一定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的主题,有一套独特的策略(途径、方法、手段)。教育模式应因时空、内容、对象、条件不同而表现同一模式下多样化的操作变式,具有多元性、灵活性的特点,并有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任何一种模式,都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以避免不求变化的模式化倾向。
但是,从当代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的视角来看,把学校的发展只归结为教育模式的构建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模式要回答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结构和流程的模型问题。有的学者早就指出,“教育模式上承教育思想,下启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互转化的桥梁或中介”。事实上,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各显风骚的办学思路、管理风格、教育特质和学校特色是难以用比较稳固的模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一所学校除了教育活动结构和运作模式之外,还有办学理念、发展策略、学校文化、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办学效益等问题。所有这些,包括教育模式在内,集中起来实质是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办学思想问题。 “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跨越和创新,应该在于确立和践行“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崇德瀹智,主动发展,提升质效”。这是今天执信人锻铸品牌、图谋发展的必然抉择。办学理念属于教育思想范畴,是学校教育和管理主体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理想追求,是学校发展的“应然判断”——学校教育发展的未来状态的理想追求,又是通过实践能够实现的“实然状态”——即: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这是因为,办学理念源于对学校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又获益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启迪,所以它又高于教育实践,对学校教育实践和整体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它一旦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共识、心理倾向和行为标的,就一定会转化为变革学校教育实践的巨大物质力量,在共同努力中创造出学校发展的理想境界。总括地说,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性指针和实践标尺。
“崇德瀹智,主动发展,提升质效”是对执信优秀教育传统的弘扬,是对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的回应,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走向的融汇和整合。“崇德瀹智”是执信的校训,是学校培养目标完整而又简炼的概括。执信的目标,在德方面,要求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在智方面,要求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协调发展,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智慧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主动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主旨,其核心是运用外因和激发内因的统一,主体精神调动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动适应客观世界发展的统一,师、生、校三者双向运动,互为主客体,这是执信实现三发展——学生、教师、学校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提升质效”是当代基础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执信建成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学校的方向性标志。总体来看,“崇德瀹智”是办学主旨、培养目标;“主动发展”是生成方式、发展途径;“提升质效”是教育活动质量和学生质素的提升,学校运行的效能、效率、效益的提升,是教育发展的理想。这三者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综上所述,所谓办学思想,是学校遵循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指针和科学的发展观,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法规和政策、在学校长期的教育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包含育人目标、教育模式、课程开发、文化建设、发展策略、办学效益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办好学校的整体认识,影响学校的兴衰和办学效益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一)“主动发展”办学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执信办学思想升华的结晶——主动发展办学思想,其内涵是:以合乎人的发展的自我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价值追求为动力,以自主能动实现、自觉实践成长为方式,以发挥潜能、弘扬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为途径,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互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以上关于动力、方式、途径的表述,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发展的共性描述;由于三者主体的不同,又各有其自身为特征的描述。而互动发展,既实现三者的各自发展,又实现三者的协同促进发展。
任何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活动都有两大类:一类指向外界,即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活动;一类指向内部,即个体自我的反思和重构活动。在这两类活动中,个体能采取的方式只有两种:或主动,或被动。虽然个体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主动,但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个体的主动是不可或缺的。个体主动的发生,总是在对外界,对自我及其相互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价值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后作出的选择与行动。当今世界变化急剧,环境不确定因素大增,改革开放而带来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时代,个体实践的主动性,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是执信中学以“主动”来界定“发展”的取意所在。我们的“主动”,既体现活动的状态,也包含了主体的自觉,同时指向追求的期望,符合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离开接受指导和指引的过程,我们的生存不能离开客观世界的存在,不能完全不接受外界的约束,所以,我们的主动发展,要求做到主动和受动的统一,自控和被控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统一。
发展是硬道理,是教育的宗旨,发展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过程。这就是我们以“发展”为办学思想取向的理据。我们这里的发展,既指个体的增长、变化和进步,同时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和谐、共进,从而不断走向成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整体、长远的视角,以持续、协调的价值取向思考师、生、校三者的主动发展,是“主动发展”的思想发展目标,是“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的最好反映。“主动发展”办学思想,表达了执信人献身事业,追求真理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毅、主动的精神。
(二)学生主动发展
1. 内涵和目标
学生主动发展的涵义是,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激发学生主体的内在驱力和自我需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主动思考和批判,自主选择目标,策划安排自我发展。主动既是状态,也是方式,也是目标(获得主动性素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主动和持续的良性循环。
主动发展观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高雅,文化科学素养坚实,有个性特长、体魄健康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分析起来,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高中毕业生)”上:定向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上;定性在“有个性特长”和“体(身体)魄(心理)健康”上。这就在人才规格、生成方向和性质特征三个方面对执信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规范。
2.途径和形式
(1)道德实践。德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道德文化——心理的互动过程,具体些说,是教育者有目的地传递政治、思想(包括心理),伦理、规范,引领受教育者主动吸收、继承和建构,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能适应和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成为具有个性的社会道德主体。主动发展理念下的德育,反对把受教育者看成消极、被动的个体,而要如实地把他们看作道德实践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地在认识、体验、反思、践行等一系列道德实践中,把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养,这是“主动性”德育的核心。因此,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道德自主构建的动力,包括道德认知、道德价值、道德发展、道德情感、道德判断等内在动因的启动和调控作用,真正确立学生是道德发展和实践主体的地位。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发展学生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德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管理的归宿。
主动发展思想下的德育,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之师,尤其是全体教师,要铭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古训,以身立教、以德垂范,成为名实相符的人师。要建立与主动发展德育相适应的目标体系,活动序列,评估机制和文化环境。德育活动体系和方法体系是学校德育的载体,是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操作系统的基础性要素。要建立以“一体两翼”的主动发展德育活动体系,“一体”即以学校教育基层组织的班级教育管理为实体,“两翼”指以思想政治课为龙头的课堂教学和以德育实践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方法上,注意规范约束与自主调控相结合,习惯培养与道德建构相结合,专题活动和学科渗透相结合,适应社会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传统教育与时代创新相结合,中华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化协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有分析、判断、选择能力,能自律,能自强,能持续主动发展的优秀人才。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包括活动课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或者说是学校育人行为的绝大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校生活,亦即学生学习行为的绝大部分。可以说,没有与主动发展理念一致的课堂教学,就无从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也就无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彰显师生在学校生活的生命活力和价值。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它的全面性,即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意防止因为认知发展为基本任务而忽略了情感兴趣、意志品格、合作交往、实践创新等发展目标。而质量目标,首先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兼备,身心健康,弟子超越老师的质量观,但要防止以分数为唯一指标,忘记了有实质意义的对他们终生发展的深刻影响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特长潜质的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激活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及其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主动发展教学要求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指导,除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外,要特别注重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地有计划地不断地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实现对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获取。因此主动发展教学反对把学生禁锢在学科控制下的课堂,要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课、选修课,要有自我调控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主动发展的愿望,增强自我调节,自我建构,自我评价的意识。为此,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主张融合多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并形成有独创性,符合执信学生特点,重视主体精神的提升,自我需要的引导,自我调节的培养,为学生构建主动性发展的多元互动学习平台。
(3)发展评价。教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性材料,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一一阐述教育评价的内涵、类别、标准和操作方法,我们只着重阐述在主动发展理念下评价应有的特征和价值取向。既然主动发展的思想是以动力(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状态(主动、自觉、自控)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发展思想,因而它的评价也应在这几方面体现其特征。例如评价的标准,应把主体的动力和状态,发展的达成度纳入评价的范围。评价的途径要注意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时段要全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评价的功能要发展性与管理性相结合,其中有一条共同原则,就是激励积极性,指出努力的方向。评价要有利于动力的持续发生,要消除评价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主动发展
1. 内涵和动力
教师主动发展的内涵是:以教师的自我需要和客观需要为动力,以主动、自觉、自控为方式,以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监控能力为目标,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对自己的职业拥有价值感,坚信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才能拥有教师的自尊并获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应静止在一个水平上,学校要创设条件,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让教师的才华得到展现,让教师的专业得到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坚持的理念。
教师发展的动力首先来自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体现在对师德和专业的追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发展、教育创新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福利,但敬业奉献与成就自我相统一的事业心才是教师发展最有生命的内在动力。敬业奉献和成就自我的事业心,需要有以人为本的德治教育观念和育人理念的支持,需要爱生如子的师爱情感体验,需要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的自我激励,这一切,都取决于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及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及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的竞争,是教师发展的外动力。学校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要注意内动力的激发、培养和滋润,外动力的恰当运用和调节。
2. 形式和途径
(1)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教育有成就的教师,大都有过成功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并在这个经历中成就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在这个经历中成熟教育者的相关能力。班主任工作,可以考察和锻炼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抓德育,教育方针政策理解和执行,协调学科,指导学生,指导课外活动,建立班常规管理,联系家庭及其教育,培养班干部),组织集体的能力(引导舆论,建立信念和理念,培养班集体情感,锻炼班集体的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纠正不良品德),教育预见能力(制定班计划,确定活动内容),教育创新能力(研究学生,培养集体,组织活动),以上能力的总和与提升,就是锻炼,考察教师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是教师主动发展的重要经历,是教师事业成就是重要经历。同样,要成为学科教书育人的名师,更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当然,这应该是一种有研究性的、有反思性的教学实践。
(2)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既是教师主动发展过程的方式,也是主动发展的目标。社会从宏观上约束人,但人的许多活动是靠自我约束完成的,尤其是教师,这是因为其职业的特点和教师素质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做到自律、自控、自省、自强,在工作的过程特别是在学生面前,需要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筛选,靠自律把不符合教育工作要求的情感和行为收敛起来,维护师道尊严。在工作顺境的时候,切勿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要谦虚谨慎,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在工作逆境时,要振奋精神,实事求是,战胜困难,走出阴影。运用自我管理的方法最是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顺应自然的管理被古人称为天治、无为。管理者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创造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这样的方法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比较合适。但学校不可能放弃常规管理,这是学校稳定运作最基本的程序。同时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共同的价值观,消除因为基层由各自立场观点出发而产生不同意见的误解,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学校对一些资深的骨干教师考虑用学术管理的方式,即突出其行为目标的指导,对其行为成果的评定。
(3)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改革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教育的时空在扩展,二是越来越向基础教育倾斜,简而言之是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优质化两大问题。为适应这个变化,必须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更懂得教育规律,提高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更了解教改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担当好教学骨干,实现教师角色向专家型学者型发展。要纠正两种误解:第一种误解是教学和科研在精力上互相影响,科研可以不去搞。其实科研指导实践,花精力是不可避免,但它的收效是1+1>2。第二种误解是认为科研是虚的,教学是实的,搞好课堂教学就行了。其实脱离科研的教学是根扎不稳、基打不实的。不少名校的名师的成功个案已可供我们借鉴。与“主动发展”相适应的科研,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课题源于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教学。二是课题要具体实际,针对性强、力所能及、不追求高、大、全。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理论指导,有较高层次,防止成为经验之谈,也要有实践的检验,防止从理论到理论。
(四)学校主动发展
1. 内涵和动力
学校发展是学校存在的永恒的主题。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点精神的”。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群体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崇德瀹智””的校训,由学风,教风,领导作风融合而成的校风,就是执信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时它承载着学校的品牌特质、品位和影响力而展现于社会,为学校发展带来无价的社会声誉和不可估量的推动力。执信中学的学校主动发展,是指以学校精神和社会需要为动力,以主动、自觉的方式,实践“崇德瀹智”的办学宗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学校发展策略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源于学校精神,学校发展总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发展之中。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途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心理,道德情操,制度规范,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汇合和凝聚。学校文化的发展既是学校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学校发展目标的体现,更是学校主动发展的表征。我们要进一步实践执信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使师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建设包括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在内的校风,构建民主平等、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恰当地发挥校长的权力性影响和非权力性影响,使广大师生更具主人翁的意识,更主动、自觉、舒畅地认同和接受学校的领导,从而使学校成为学生树立理想、修炼美德、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乐园,成为教师实现理想,发挥才华,成就事业的乐土。
(2)促进学校课程发展。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发展必定有力推动学校的发展。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实施新课程,实现课程发展的总目标,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校长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学校的发展必然和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我们应以主动的精神和姿态,去研究、处理、解决课程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决不能沦为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和等待者。以学校发展促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推动学校发展,这是执信中学在一年多前提出思路。学校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植根于学校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整合校本课程、学校的生命力将永不枯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设置的能力,教师开设选修课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实力、办学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3)优化学校管理功能。学校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定向仪整合键,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必然有反映其特征,又符合管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管理思想。主动发展办学思想主张“以人为本”的管理,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人的创造力,体现人的尊严,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管理机制的动力,来自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各种信息的反馈与调节的整合。执信中学是人才汇集的地方,要疏通信息渠道,及时收集意见,集中员工智慧,及时化解矛盾,提高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让他们得到精神激励,从而促进发展。要让管好学校成为他们自身的需求,实现同舟共济。同时要使师生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得到认同,使师生都以做执信人为荣。还要实行德法兼治,德治注重人的德性和才识的弘扬,法治注重依法治校,依章治教。对德的尊崇和对法的尊重,是保持和提高学校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主动发展的管理注重教育思想的管理,教育思想影响和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影响和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更为主动发展办学思想所看重。
主动发展思想的信息化管理,除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时空的扩展外,特别看重信息化带来师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运行的效率。通过让广大教职工了解、评价和监督学校的工作,为学校决策提供咨询、支持,减少指挥的失误和偏差,增强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加学校管理功能的全面优化。
(4)适度推进品牌发展。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的供与需的矛盾日益凸现,面对省市政府多次指示:“执信中学应该开拓进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更多的学校”。“要多办几所名牌学校,但不是光靠国家包起来,要多开通渠道,要有改革精神”。执信中学在办学方面,也应该主动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民办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抓住机遇,推进执信品牌的增值和发展。这至少有三层的意义:一是发扬孙中山先生和朱执信先生的革命精神,为国培育英才;二是从执信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盘活优质资源,拓宽办学空间,使名校国有品牌创造新的效益,实现利国利民的增值;三是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摸索一条发挥名校优势,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创办高质量民办学校的路子。
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创办了南海执信、番禺执信两所学校,首先定位于依法(坚持“四独立”),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质(建设优良的校园和优良的教师队伍),承传和创新(秉承执信优良传统及办学精神,并结合校情有所创新)四个方面。以主动发展的思想,办好两所民办执信,作为执信品牌发展的组成部分,就必须有其发展的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和提升。这就要解决两所学校各自的办学模式、管理机制问题。民办教育没有政府的投入保障,受教育市场调节,民办学校必须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才可能生存、发展。“执信”品牌既是一种效应,也是一种对社会对家长的承诺,两所民办学校只有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依托优势、敢于创新、化压力为动力,抓好建章、建制、建园、建伍四个环节,才能稳妥起步,提升。现在,两所学校分别晋升为省一级学校和市一级学校,势头可喜。
作为品牌发展一部分,两所学校的发展,应该对广州执信的发展有良性的促进作用,有所回报,要在盘活教育资源,锻炼和培养干部队伍,增加办学经费等方面有所贡献,这也是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