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但不一定会拥有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因为学校的文化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学校的所有人有意识、多层次的建设。这些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努力在物质的、制度的、课程的和精神的等文化方面凸现出“美”“善”“好”“上”等更理想的价值取向。
一、向“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最显现且最可感的,也是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层面。本世纪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向“美”是核心的价值追求,尽最大可能地让师生在“美”的环境熏陶中生活、成长,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
1,美化校园环境。寓教于境,寓情于景,创造一个优美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励和教育师生积极审美,努力向上。学校新校区整体布局,没有过分追求单幢建筑的新奇与个性,而是采用统一和谐的造型元素与主题,表现了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美。具体呈现为“四个结合”,即悠久的办学历史与现代化建筑的结合,运动形态与静止状态的结合,整齐划一与错综布置的结合,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的结合。校园色彩以“九华红”为主色调,间以乳白色和墨绿色,表达的是热情、明快、活泼的情感。校园景观,则有山水,有亭阁,有树木,有花草,处处体现文化品味,块块体现美的追求。仅就绿化而言,讲究了“点”的凸现、“线”的排列和“面”的普及,兼顾品种、颜色、空间层次和四季花开花落、叶绿枝黄的搭配。现在可谓是十年树木,渐次显现出其调色板的精彩。
2,再现历史文化。我们学校有着107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强调的是百年历史文化在新校区的传承与创新,让师生们在历史氛围中享受美的文化传统。一块长14.8米、高2.2米的石贴屏风,正面刻着“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背面则镌刻着扬州大学李坦先生用文言文撰写的《江苏省东台中学碑记》。碑记开篇记述了北宋时期晏殊、范仲淹两任丞相在东台西溪莅职盐官时兴办书院、讲学杏坛的佳话,其后分为发轫之期、承续之期、救亡之期、发展之期和腾飞初期五个部分,叙写学校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绩效。学校校史陈列室则图文并茂,再现了学校经历的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和走过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风雨历程,突出了虽然校名数经更迭,校址几度迁徙,但学校独有的清晰历史脉络:开校于1905年11月8日,始终保持公办性质,“东台中学”四个字一直见诸校牌,36任校长前后传承,弦歌不辍。
3,创造雕塑艺术。校园雕塑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种表达。基于此,我们特别聘请了中国雕塑馆馆长吴为山教授设计了系列雕塑。最主要的是学校前庭广场上,一纵一横、一西一东两组雕塑。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树人,世纪东中”为主题,以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素材,以新时期校训“勤”为重要表现对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级石阶,并有三幅校舍变迁的青铜浮雕图案,柱身四周用青铜铸刻着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作篆的“百年树人,世纪东中,学海无涯,天道酬勤”标语,柱顶盛开着一朵硕大的锻铜鲜花,8个花瓣上镂空刻着“勤”字。其二,《夸父逐日》堪称中国壁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浮雕。她以四个变形篆体形象地表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诠释“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这些雕塑无疑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其中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文化价值需要我们身处校园里的每一个人认真去欣赏,用心去审视,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向“善”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和维系文化多层面所构成的整体。而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又必须通过制度文化才能达到。于此,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努力向“善”,继承、改革已有制度,又与时俱进努力健全、创新,以期制度的完善生成和制度的妥善执行。
1,坚守传统规范。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拥有着优良的传统,也有着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思想原则,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平时大多根据相关制度,在“质化”比较的同时,最终让“量化”决定。每学年都要“量化”出各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强调有好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等前提下,比较谁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次数多,同等情况下再看谁的进步大。坚持“量化”提拔的干部,常常是大家意想得到又意想不到的人选。说“意想得到”,是因为某某所带班级先进,教学和教研水平领先,甚至聚焦到获得表扬的次数、发表论文的篇数等。说“意想不到”,是指被提拔的对象,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背景和社会关系。这样的评优提干,有利于积极引导师生们注重平时的思想行为,用功于长期的工作和学习。
2,改善相关做法。新时期,我们与时俱进改善相关做法,突出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和激励人的思想,既有刚性的约束,又有柔性的关怀。如,我们健全了学生奖学金考试制度——扩大了参考的人数。由过去“年级前200名”,修改为“年级前500名”可以参考,同时提倡自主报名和班主任、科任老师特别推荐;扩大了奖学金的发放面,由过去的“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修改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年级总有三四百人能获得奖学金;适当降低了奖励标准,缩小了等级差距,其中三等奖只发放了100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成功感,得到无法估价的激励。再如,过去学校田径运动会入场式的班级方阵,为了“六六”成整,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不能参加。现在我们要求全班全员参加方阵,对照班级花名册检核,不允许落下一个,意图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体幸福感。
3,创新评价制度。我们与新课程同行,生成并形成了一系列评价制度。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尺,而是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点,从学生是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设计和使用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教学观察检核表》。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多少为标准,而是重在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包括了日常学习评价、考试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和月度、学期综合性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由过去静止的鉴定式评价向动态发展的“增值”式评价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由少数领导评价向多数师生、家长乃至全员评价转变。每学期结束时,都形成客观性评价一览表和主观性意见,以信件方式反馈给每一位教师。
三、向“好”的课程文化
劳顿曾说过,课程就是学校选择文化的过程。显然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载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十年,我们坚持向“好”地建设课程文化,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进而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1,实施必修课程。开全、开足和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起码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实施好。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引下,我们注重实施有效教学,努力上好必修课程。一是教学内容在“取”与“舍”上花力气,突出依据文本价值、教学目标、学生需求等去“舍”。因为有“舍”,才有“取”;会“舍”,才会“得”。二是教学方法在“出”与“入”上做文章。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是理想的境界,而“出”则是基于“入”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其“出”路在于教学的延伸探究、对读比较、多元解构等诸多方面。三是教学节奏在“张”与“弛”上下工夫。相比较而言,教学中更要思量、更要讲究“弛”之有度,做到紧张中见宽松,激越中见舒缓,或在学习期待之时,或在方式转换之间,或在动态生成之中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2,开发选修课程。新课程特点是多样性和选择性。这些年,我们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人文、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融入学校自己的教学哲学与教学思想,指导教师既能认真实施课程和研究教育教学,又能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选择,主动发展。多年来,我们依据必修课程,或点击,或链接,或刷新校本选修课程。现在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门,分为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两个大类。学科拓展又有基础训练、专题强化和学科竞赛辅导等三个不同层次的类型,以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兴趣爱好则体现为多角度促进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多维度促使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成功感,赢得自信心,有个性地发展。201 1年我们又加入到江苏省仅有三十一家的课程基地建设中,正在聚集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配置,以选修课程为重点,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体系。
3,重视活动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做好的。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需研究的主题、选聘指导教师、落实研究步骤和进行课题总结、评价等过程。这些年我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运用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开展活动。其课题涉及广泛,有从学校到社会的,有从农村到城镇的,有从微观到宏观的,有从现实到未来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了他们以多维的视野、多向的思考获得认知上的洞见和实践中的创见。
四、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我们基于百年校史的积淀和选择,以及师生们长期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以向“上”为主旋律,用心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1,建设学校特色。当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势在必行。拥有百年历史的我校,“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生生不息,“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本世纪开始,我们把握住学校第五次搬迁新校区的契机,努力在做大中做强,继承中创新,生存中发展。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更是指向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基于规范管理的办学水平,依托丰富多彩的课程载体,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以赢得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国际化、特色化,维护和促进学校整体利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有追求的办学理念、有水平的教育管理、有质量的教研成果和有品位的学校文化等四个特色。
2,打造教师专业。我们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理论素养、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在内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树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观,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学习、实践、反思”的校本培训机制,通过实践中自我认识和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自我评价和提升等五个阶段,促进教师教有思想,教有所长,并且业有收获,业有提升。在长期形成的“严谨、创新”教风中,加强教与教、教与学、教与研、教与管等多方面的合作,引导教师能够将想出来的做出来,做出来的写出来,写出来的展示出来,进而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宽教学的视野,努力成为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育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以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水准,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的共同发展。
3,促进学生自主。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我们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多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分层次推进,分等级教学,高一年级着眼“勤奋、求实”,高二年级着力“勤恳、求真”,高三年级着重“勤勉、求是”,以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体现教学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落实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选择学,重合作学,能自主学,会应用学,逐步形成“勤奋、活泼”的学风,做到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量力而行,努力而为,优秀生学有所长,普通生学有所能,学困生学有所得,培养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诚然,学校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学校所有师生高级的生存方式,其建设需要学校长期的发展和积淀,需要学校教育人共同取向和创造。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释放出凝聚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品位、品质和品牌,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成功的教育理想境界。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