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学“答”还是学“问”?
校长网,校长论文,课堂文化,课堂教学,

学“答”还是学“问”?

作者:沈茂德 江苏省天一中学1434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6/10/15
分享到:

在欧美等地的一些学校,我们曾观摩过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对比中,最刺激我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可以这样说,在课堂里,我们的教师似乎更像“权威”:在走进课堂前,他们经过认真、反复推敲后,已准备好了一份“万无一失”的课堂教案,教学的任务就是竭力把这份教案完整地传输给学生们。这份教案虽也包含了课堂提问,但大多为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或许还有谓之“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当学生回答时,倘若答案符合教科书或教案的内容,老师就会予以肯定和赞许,而一旦有所偏离,结果一定是即时纠正和“引导”,或是请“优秀”的同学帮助回答。在现实的课堂提问和课堂回答中,很少出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表达。

在这种课堂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我们的学生凝固了一种学习意识:文本就是真理,教师就是权威。他们把学习理解成读教科书和做大纲规定的习题,以为掌握了知识点就掌握了学科知识。

而在欧美,无论在所谓的“精英学校”“完全中学”,还是一般的国民学校、实科学校,我们在多次的课堂听课中却从未听到“记住了吗?”这样的问题。在一遍遍的“还有问题吗?”“还有哪些问题?”的启发与鼓励中,孩子们的思维被激发,问题视野被大大拓展。在问答中,孩子们表现出更多的是对生活与科学奥秘的关注,似乎浑身张扬着对文本与权威的怀疑。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似乎与当堂教学无关的问题,也不怕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某方面知识的欠缺。而洋教师们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时常出现的“无序性插问”坦然容纳、点头赞许,似乎还特别高兴看到那些对文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挑战。面对“难堪”,他们双肩一耸,面带微笑,照样“OK”。在老师的这种容忍与“怂恿”之下,洋学生们没有了思维的桎梏,没有了“至上尊严”的老师的威慑,更没有答错可能带来的“羞辱”。在这种课堂文化的浸润中,小小的课堂学习可以包含五洲四海的风云,可以畅叙幼稚、浪漫的理想与幻想,可以产生无限的问题和永恒的问题意识。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东方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一样,当诞生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牙牙学语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学习与疑问。但在东方孩子的生命发展中,伴随着学历的升高,知识越来越多,问题却越来越少,学习变成了读教科书做习题、记忆文本内容。“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难解的结。

这种现实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影响,是否应该通过深刻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功能来转变?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这样写道: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了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着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还和哲学、艺术相关联,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剖析我们的教育行为时,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悚然:课堂学习的价值究竟应该是“学答”还是“学问”?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