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果落村的明天——贵阳市花溪区果落村教育现状调查》的课题,是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由学生自组课题组、自选课题、自选指导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撰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建果落村村级公路方便学生上学”的建议,得到地方政府的采纳。这条公路很快建成,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学校诸如此类的新气象,让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课程引导力,来源于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自觉的课程意识,更来源于在课程设计中校长为教师和学生留下的自主空间。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在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要求中,校长对课程教学的认识被特别强调。那么,校长应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引导力呢?这成为我结合多年办学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一个契机。
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课程引导力的存在。它主要通过对校长自身、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的关注来实现。
对内而言,校长应拥有对课程的统筹、规划、建设、创新、评价等能力,这来源于其对国家课程政策、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的理解,对课程教学基本理论和课程规划、开发、实施与评价等相关技能的熟悉。
对外而言,校长得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重视课程教学研究,具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校长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引导者和考评者,但其只有尊重教师职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规律,将教师作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并激发起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
所以,校长应积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自觉的课程意识,主动学习和了解课程建设的有关理论,自觉践行课程理念,涵养大课程观。应拓宽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掌握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引导。
在校园里,学生成长中的烦恼,莫过于想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为此,学校课程建设必须且只有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落到实处,在具体办学实践中,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构建适合本校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由此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
“扬民族文化,重现代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它发端于学校对内涵发展三条主线的明确:学校——建课程——育文化、教师——抓课堂——提质量、学生——研课题——强素养。围绕“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途径,我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依托,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在我校,学生即使到了高中三年级,除开设认知类课程外,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音乐课、一节艺术欣赏课、两节体育课,目的就是一以贯之地培养学生较高的美育欣赏能力、高雅的审美情操和强健的体魄。唯有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才可充分实现社会需求,这也是学校的一种担当。结合国家每年一次在贵阳市举办的国际生态文明论坛活动,我校开设了“生态文明贵阳读本”地方课程,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会以国际视野关注自然环境、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高中“基础+选择”的性质,我校还开设《生涯规划》地方课程,培养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规划和设计未来的意识和能力。自2010年9月起,我校组织教师开发了“青少年创新力培养”“中学生领导力开发”“民族文化研究”等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自我知识化与自我行动化、自我能力化的素养,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发展的同时,让他们的性情、态度、价值观等人格因素也更加完善。
上一篇:学“答”还是学“问”?
下一篇:校长得做设计师
论文排行榜
精品论文
推荐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