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搭建平台 深化课改
校长论文,深化课改,李熙,城郊中心学校,

搭建平台 深化课改

作者:李熙 城郊中心学校2850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7/9/25
分享到:

新课改已真切地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在推进课改的同时,很多学校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和空间,然而面对新课改的实施,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综合素质都将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我想要出色的完成这项“任务”,唯有深刻领悟课改实质,搭建三个平台,理顺两种关系,才能勇立潮头,践行课改使命,顺应课改发展。

搭建三个平台   夯实课改基础

一、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学习引领“课改”

推进课改需要找准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有现代的理念支撑,更需要一支能把现代理念转化为现实成果的高效团队,其关键所在还是管理层。管理者的理念上去了,组织协调能力,权威性上去了,工作就好办。如果说“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层就是整个工程蓝图的“读图人”。只有我们的校长们把“蓝图”读懂了,“整个大厦”才能按照设计理念建造起来。因此提升学校行政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力是推进课改工作的第一要务。记得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就课改工作多次与孙谷良校长、王金保校长交流,当谈到“课改前途”时,我们也有所茫然。但我们相信,任何工作,任何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人”。人是最根本要素。我坦然的讲,一所学校课改是否能顺利推进,成功在教师,失败在领导。我们一线的课改教师的课改理论水平更是课改推进的一根刻度尺。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角色的转换都与新课改理念息息相关。要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因此,作为学校更应倾全力为教师构建学习平台,让教师在学习中引领研究。

1、大力营造“课改”氛围,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潜意识。

前段时间,我们的各中小学校乃至我们中心学校都在这个问题上动了脑筋,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城郊中心学校是多次召开课改研讨会、精心组织课改流动现场会、培训会,举行“课改论坛”、下发理论学习资料,扎实抓好“三项督导”,大规模组织课改一线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浪拔湖中学、实验小学观摩学习。力争做到课改督查、课改指导、课改活动并举,做到理念先行,行动付后。全方位落实工作举措的目的。在后阶段工作中,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一是要开展竞赛活动,诱导教师在“”中学,要求我们的教师多读课改理论专著,写出学习心得,特别要认真学习县局《“六步、五悟、四疑”框架说明》,学习县局《课改实施意见》,制定出本校、本人的行为规范。更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让自己从旧思想的禁固中真正解放出来。我们的学校要举行以上述这些内容为主的教师理论考试和竞赛,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内化为教师学习行为,形成学习化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引发思考,引导教师在“”中学,我们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主动性,督促鼓励教师多听课,多交流,多评课,从观摩课中学。三是要多组织“教研沙龙”活动,采取宾主互动交流的形式,敦促教师在“”中相互学习。四是规范行为,指导教师在“”中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行为研究、多进行案例剖析,使研究学习和教学合一。

2、构建学习和教研的环境,凝固学校团队作战的力量。

确切地说就是我们的教师要通过合作,要逐步形成支持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学校一旦有了这样一个教学环境,就能形成无穷的课改力量,为此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的学校要建立起“学校、教研组、学科备课组”三级教研网,形成学习型研究集体,共同总结课改阶段性的成功与不足,共同交流探讨课改中的困惑,集体攻关教学实质问题。

3、重建教研教改制度,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有序进行。

制定合理的制度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为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前段时间,我们的大部分学校都做到了经费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我们还在广泛听取老师的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制度的反思,重新建立一套以课改为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如《课改研究服务制度》、《课改组织制度》、《课改研究指导制度》、《课改研究交流制度》、《课改研究激励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操作办法》等等,力求达到规范课堂教学改革行为的目的。一句话:先进的理念只有转化为一定的制度才能指导人的行为。我想这些制度的建立将更有力的为课改的规范推进提供保障。

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让实践催生研究

只学理论,不予实践,那么理论就会处之高搁,课改也就是一句空话。太多的理论又会使我们的教师无所适从,所以我认为一线教师更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怎样规范的撰写教学案、怎样规范课改课的操作流程、怎样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怎样科学分组等等。所以要落实课改,学校应及时给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使教师能全身心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教师在实践中展示身我,在实践中催生研究。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提倡同伴互助,倡导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性的相互听课,实地感受,各取所长,共同成长。更提倡校际联手、学科联手,典型引导。我们双堰学校的吴雅芳、新颜中学孟丽红老师的语文课都很有特色,她们的课都得到了教研室专家的充分认可,其他学科教师都可以予以借鉴,课改课理念不变,模式不变,仅学科特点不同,我们可以互相探讨,从而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成长。

三、搭建一个研究平台,让“课改”回归本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我们深化课改还需要严防追求形式,我们要坚决摒弃那种缺乏实效性的走过场的“伪课改”的现象,我们需要追求的是那种“原生态研究”(即源于师生自身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我们要研究那些源于师生自身的真实的教学情境,研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完成教学目标出现的“问题”、“偏差”以及产生的“困惑”和思考。那么在校际层面上,我们要努力构建这样一个研究平台,让“课改”回归本真。

为此,我们的学校,特别是教导处、教研组要着手构建一个“真问题资料库”,要将教师教学中发掘的问题汇集起来,再组织教师针对这些“真问题”进行研讨,提出新的教学策略,然后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研讨。这样,让校本研究形成制度,走上常规。力求以解决“真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达到出问题——研讨对策——实践推行以求提高的目的。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中如何落实教材中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怎样在预学案中组织预设问题,怎样诱导学生质疑,怎样教学生展示,怎样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等等,让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自主,真正达到师生情感的互动,真正的让师生在互动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另外,针对一些争议较大的“真问题”,我们的学校就应以“教学论坛”、“研讨沙龙”等活动形式引导教师深入课改,以活动促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统一思想。

另一方面我认为深入研讨课改的重点应是教学实践的“常态课”。学校的各类观摩课、展示课、汇报课、研讨课都应“常态化”。深化课改我们不但要正视问题,而且必须回归本真,唯有真实,“研究”才能提出科学可信的结论,“示范”才会具有真正的效能放大的意义。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在一节节的“常态课”中落实,要真正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必须强化常态课的研究意识,使公开课“常态化”、“随堂化”。

当然“搭建三个平台”只不过是我们的学校给教师提供的一个展现的舞台。其实,师生们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互建许多的平台。然而“舞台”上“表演”水平的高低还得靠老师们的“演技”。我认为真正要提高我们的“表演”水平,我们的教师还得走出传统,理顺好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理顺两种关系   践行课改使命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1、高度重视新型的以“情感“为主纽带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因教育过程形成,过去的以“知识”为主纽带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受到学生尊敬、爱戴的基础上确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当今以“情感”为主纽带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健康的情感交流的加深,而建立的一种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以情感为主纽带的师生关系,并不排斥师生之间的知识纽带的建立和加强,恰恰相反,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只会使学生因为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深厚,而更加喜欢参与教师的教学。那么怎样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必须设法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教师必须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质疑权威,质疑书本,更鼓励学生让学生质疑自己,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求,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更要善于向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必须与学生坦诚相待,充分尊重、信任、欣赏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师生关系的转变:鼓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得到自我完善从而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居高临下,单向交流,一味输出的教学一去不复返。同时师生的共同成长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把学生当成伙伴、朋友、合作者,勇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意味着教师必须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平视学生,与学生平等双向交流各自的观点,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会碰到许多自己学科以外的许多陌生的知识,将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很多难以应对的问题,必须接受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难以完全达成,以及生成的教学目标的不断衍生的事实。这更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必须积极进取,融入到学习型组织之中,使终身学习成为需要。

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利。但有些老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学生的展示完全变成了“对答案”式教学。由过去的“什么都管”到现在的“什么都不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现象在我们新颜中学的部分教师教学中有很明显的显现。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有的教师怕被说成“满堂灌”不敢多讲了,甚至于有的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还远远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欣赏水平,更难领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没有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因此,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点拨之语,也需要教师“妙手生花”的示范。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将学生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使他们愉悦地感受,快乐地畅想,在深沉的感悟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其实这种精彩的教学在我们新中孟丽红、双堰完小的吴雅芳、八方完小的王静、桂花园的蔡运莲以及火箭的雷霞等老师的课堂上均有显现。“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的主体,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对立。“主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学品质,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向善、求真与致善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真正自主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我们的教师要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对世界观的正确理解和感悟。所以课堂上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

各位同仁,新课改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逐步生成,它在教师不断探索的流程中诞生,在不断的矫正中充实,在不断的充实中发展和成熟。我期盼课改春天的到来。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