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追求卓越 打造精品 提升质量 促进转型 ——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追求卓越 打造精品 提升质量 促进转型

追求卓越 打造精品 提升质量 促进转型 ——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吴海涛 阜阳师范学院4773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7/12/4
分享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十二五”以来,教育部密集出台了7个文件,规范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和愿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校作为皖北地区一所具有50多年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的地方高师院校,被誉为“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教师教育强则学校兴。“十二五”以来,学校以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整体谋划,系统设计,主动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与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持续深化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我校教师教育精品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卓越教师培养

(一)追求卓越是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

卓越,即杰出;超出庸常。杰出是和他人相比,高出一筹;超出庸常是和自己相比,对自己庸常状态的超越。超出庸常是杰出的前提,只有不断地超出庸常,才能成为杰出。追求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渗透着对庸常的不断超越。现实生活中,成为优秀教师难,成为卓越教师则是难上加难。许多优秀教师达到较高的程度和水平后,停滞不前,要么缺乏追求卓越的精神,要么缺少追求卓越能力,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追求卓越是我校教师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外,学校着力树立学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与专业理想,培养学生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打造精品是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追求

安徽省现有6所本科师范院校,参与教师人才培养的各类高校共计19所。据统计,截至2012年,省内高校现有教师教育专业点241个,其中本科(含专升本)专业点187个,师范生校生总数近9万人。其中我校现设教师教育专业24个,专业点数量省内最多,师范生在校人数10035人,排名省内第二。对比我省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现状,我校教师教育专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点偏多,专业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师范生培养规模整体偏大,就业形势严峻;三是传统教师教育专业需要深化改革,挖掘新的生长点,激发专业活力;四是新办教师教育专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凝练专业特色,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面对以上困局,学校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精办”的发展战略,合理减少教师教育专业数量,总量控制师范生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以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更新教师教育培养观念,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的精品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质量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内在旨要

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研究成果“高师教育实习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实践育人”办学特色在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形势的变化,学校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还存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相对封闭,与同类高校、中小学、地方教育部门、教研部门合作育人程度不高;二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程度不足,受传统人才培养惯性影响,专业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未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三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简单相加的模式亟待改进,课程教学与教育实习的叠加模式亟待优化;四是传统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亟待向研究性、启发式和活动式教学模式转变。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契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学校面临现实情境的必然选择。

(四)促进转型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应有之责

我校传统上是一所以培养教师教育人才为主的地方师范院校,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我校设置本科专业11个,均为教师教育专业;截至2013年,学校现设专业56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24个,非教师教育专业32个,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农学、 艺术学 等十大学科门类。与此同时,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和在校生人数等方面都在短期内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009年,我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并开始硕士招生和培养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实施“转型发展”战略,重点处理好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教育专业关系,坚持教师教育专业“精办”,非教师教育专业“新办”, 积极推进本科教育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转型。因此,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卓越教师培养

(一)遴选卓越教师培养试点专业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各项文件中,“探索”和“创新”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选择建设基础雄厚、改革增长点强,能够引领带动专业建设改革的教师教育专业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探索建立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首要任务。结合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学校首批选择“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设实验班,取得建设经验后,逐步在其他教师教育专业推广。每个专业原则上只应在相应年级开办1个实验班,班级人数一般不应超出该专业1个行政班的标准人数。同时明确,申请开办实验班的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应提交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等申请材料,经学校卓越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议通过后,方可开办实验班。

(二)建立卓越教师培养标准体系

“十二五”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质量标准,我国教师人才培养已经开始迈向“标准化”时代。安徽省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政策中明确提出“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说,通用标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育法、教师法等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基本素质和条件;二是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行业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等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标准。学校明确要求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试点的专业,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基于并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制订卓越中小学教师能力与素质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地方基础教育与本校发展实际、具有创新与实践特色、易于评测的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三)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机制

1.协同育人。实验班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与地方优质中小学协同育人的方式,选取地方优质中小学作为协同育人学校,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选聘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优质中小学师资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担任学生校外导师和进行学术讲座;选聘优质中小学及基础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标准体系,实施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双导师制。实验班实施双导师制,学校为每位实验班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名导师。选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术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人员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导师;选聘协同育人学校优质师资担任学生校外导师。校内导师选聘侧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注重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指导;校外导师选聘侧重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3.实践技能达标。实验班结合专业特点,制订着重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办法。实行实践能力达标制度,实验班分年度全员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实践能力考核的学生,学校发放实践能力达标证书。

(四)完善卓越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1.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宽厚基础,强化核心,拓展口径,加强实践”的思路,建立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培养方案包括公共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实践教育四大课程平台。公共教育平台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个课程模块,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3个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拓展课程2个模块,实践教育平台包括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环节。

2.公共教育平台课程注重专业差异、加强文理交融,增强个性选择。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化学习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分类设置大学计算机课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共计4学分;数学与应用学术实验班开设大学计算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共计8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2个实践课程学分,灵活课程开设形式,增强课程实效性。注重文理交融,汉语言文学实验班开设文科高等数学,物理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验班开设大学语文;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规定文科专业学生应选修至少4个学分的理科类课程,理工科专业学生应选修至少4个学分的文科类课程。

3.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宽厚专业基础,强化专业核心,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课程中增设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约24个学分,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专业应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必须在第1学期开设学科专业导论性课程,增强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宏观认识,拓宽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在落实教育部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的基础上,着力打破专业内各门核心课程各自为战、相互割据的状态,注重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融通,加强各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拓展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同时注重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开设“语言文字应用”、“言语交际学”、“文本解读策略”、“中学作文教学”等课程。

4.教师教育平台课程拓宽理论视野,对接基础教育,强化素质培养。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口语”和“学科课程教学论”,其中前四门课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教研室教师根据学术研究领域,按照模块组建授课团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教育理论视野。增设4个学分的教育拓展课程,该类课程每门课程1个学分。教育拓展课程模块主要设置两类课程,一类是聘请优质中小学名师开设的专题类课程,着力与基础教育课程的对接,例如汉语言文学实验班开设“语文教学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解析”、“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一类是强化教师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实验班开设“汉字书写”、“教师礼仪与形体训练”,物理学实验班聘请学校音乐学院教师开设“教师形体与发声训练”等。

5.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全程培养,实施全员考核。实践教育平台设置24个学分,根据学校“实践育人”办学特色,构建了由“德育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文体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六大实践组成的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实践”,主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开设,着力学生的德育培养;“课程实践”,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专业理论的应用性;“专业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研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着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文体实践”,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实践”,结合寒暑假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实践”,结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实践环节开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该平台课程着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化,低年级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和文体能力等基础素质的提高,高年级着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各实验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分年度、易评测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对实验班学生实施全员考核。

(五)健全卓越教师培养管理制度

1.学生选拔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选拔制度。各专业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公开选拔,选拔方式包括考试和面试,考试偏重于专业知识评测,占考核比重的40%;面试偏重于从教意愿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占考核比重的60%。同时,实验班学员实行流动管理,每学年结束,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考核情况,允许不适合在实验班学习的学员转入对应年级、专业普通班级学习。

2.教师选聘制度。承担实验班课程授课任务的校内、校外教师由各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考核聘任,优先选聘责任心强、学术素养高的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教师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每学期结束,各专业领导小组根据学生评教成绩、专家评教成绩和日常教学考核情况,决定聘任与否。

3.导师管理制度。学校制订《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学生导师管理办法》,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任分工和指导要求。校内导师指导实验班学生人数不能超过10人,优质实习基地校外导师指导实验班学生人数不能超过8人。同时,规定校内、外导师没学期固定指导每位学生的次数不应少于6次。

4.课程准入制度。为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规定各类课程承担单位应全力配合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验班开设的各门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都应提交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并经各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试听后,方可在实验班开设。

三、系统推进,全力支撑卓越教师培养

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实施学校“打造精品”、“提升质量”、“促进转型”战略的重要举措,涉及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学校通过举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年”活动、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创新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措施,系统推进,全力支撑了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1.学校举办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年”活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年活动,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着力破解制约我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连续两年深化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了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支撑了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2.学校实施了“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了对学校教师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分批安排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到中学挂职,逐步实现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工作经历,切实提升了教师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能力。

3.学校建设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搭建了有利于教师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培训模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追求卓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导师导教、优秀示范、督导督教、业绩考核等机制;搭建了教师学科发展和微格训练平台,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队伍的课程教学水平。

4.学校创新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遴选了一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各类项目,为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奠定了基础。根据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增设了“招标类项目”,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连续三年和地方市教育局联合遴选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要求本校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授课任务和是教师教实践环节的教师与地方优质中小学教师共同主持;设立了与地方优质中小学联合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重大项目,该项目由本校相关部门和优质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联合实施,着力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部门的联系与互动。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