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师之患在弃尊严
校长论文 教育理念 师道尊严 与时俱进 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

师之患在弃尊严

作者:王基伟 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1014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4/9/23
分享到: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形成互相尊重、良性互动、积极协作式的师生关系,要求老师们不要再带着“师道尊严”的思想走入课堂 。新理念确确实实地带来了新的变革,现在的课堂,生动,有趣,活泼,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气质更加饱满,与老师们做了朋友!以人为本观念的树立使得学生不仅仅是个孩子,还被作为人来对待。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许多的老师在放弃了“师道尊严”之后,刚尝到了“放开搞活”的甜头,就收到了“菜市场”无序化的苦果,原来很简单的批评就会奏效的教育,现在“商量着”来,试图用谈心去解决,却到头来学生一点儿也不放心上,更有甚者,见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聊天,有的老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上课迟到或早退听之任之;对学生回答问题怪态百出不予纠正,随意打断教师讲课而不予阻止;校园之内学生行为粗俗放肆而不规范,诸如此类的“师道尊严”放下后的怪现象是否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做为老师,真的必须不论什么时候都放下“师道尊严”的吗?当然不是。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与时俱进,须构建新的师道尊严

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三纲”中父为子纲,天经地义,而中国教育一直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把“师”的地位等同于“父”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遵从这一传统首先是因为老师本身要在道德和学识方面为人师表、要严格甚至严厉地要求学生并能够使学生在成人成才方面得到保证,理应受到尊重;其次是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才能得到老师的知识传授,才能达到获得知识,进而取士的目的。再次,只有保持老师的尊贵与庄严,才能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敬则服,畏则从。如此为师,便是得道。

师道尊严有其历史合理性,因为这是和当时信息的单向传递及人格不平等的旧师生关系相吻合的。但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来源多元化以及人格平等成为社会的共识,单靠严厉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师道尊严,反而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新精神,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一个粗暴的、专横的、动辄实施体罚的老师,只会让学生感到恐惧,而绝不可能赢得尊重。因此,我们必须给师道尊严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师道尊严,才能与新的师生关系相适应。而新型师生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与主导并重原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可以是“双赢”的过程,并非相互排斥,也不必非以牺牲对方为代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及如何发挥,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新的课堂教学最大特征是让学生自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2、严与爱的统一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在履行培养年轻一代的崇高职责时所产生的情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体现。一个教师对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就能自觉的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坚定不移的要求学生向着教育目标去发展。

3、民主与平等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康健认为:“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是教育的民主化。如果没有教育的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化,也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对现代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

4、个性化发展原则。个性化原则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但不可忽视的是:个性化不仅是不同的个体在各自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显示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更少不了一定时代人们都不可或缺的社会性,并且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与别人相互影响中才能形成。而一定的环境和影响就必不可少规范和规则,教师对于学生的规范,管理学生所制定的规则必须立得起、抓得严,才能使学生形成与社会性相和谐的个性。

强调主体与主导并重及个性化发展、民主与平等、严与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是“新师道尊严”最集中的体现,民主与平等则是其核心表现,这也是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最吸引人的区别。我十分欣羡梁启超先生那“岂敢在前,岂敢在后”的平等风度,这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如果把这种原则落实到“师道”之中,那么“尊严”一词便获得了新的释义,亦即“尊重在先,严格以次”。如此“尊严”,或可谓现代之师道。

二、 新型师生关系并不等于放弃师道尊严

新的时代赋予了师道尊严新的内涵,也赋予了我们教师新的历史使命。但不管怎样,我们还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诠释新的师道尊严。新的师道尊严须与新型师生关系相适应。然而,现在有些教师错误的把新的师道尊严理解为放弃师道尊严,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理解为在日常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一种无原则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个性中的缺陷的视而不见。

1、主体与主导并重不意味“放羊式”教育。课堂上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时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达到辩证的统一。一味的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行为习惯不加以指导和约束,致使学生学习目的狭隘,在课堂之上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话,对教师的问题所答非所问,甚至庸俗而匪气,还美其名曰创造性学习、个性化发展。学生上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使学生即成人又成才,是学校教育不可偏废的两大目标,而成人教育是成才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任务,新课程、新理念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思维、新方法、新形式如雨后春笋,但也难免急进与肤浅。知识传授方式、课堂教学模式花样百出,百花齐放,但在对人的教育、规范和品格的培养上却没有卓有成效的方法,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没有继承就不是真发展,旧的东西不能一概否定,师道尊严不能全部丢弃,否则,就没有教师的教育成效,也将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疲惫之“师”谈何尊严,谈何专业化发展。

2、倡导个性化发展不意味听之任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着独立而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追求个性与自由在一定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个性化发展的个体生命其思维活跃,视野宽阔,具备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创造力强,任何国家民族都把人的个性化发展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但个性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共性的标准和规范下的个性发展才是健康的个性化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因素,使得人的信仰缺失,在学生身上则表现为极端民主化、极端自由化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潮泛滥。无视一切,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得到了恶性的发展,我行我素拒绝甚至反抗规范教育。在家顶撞家长,在校抗拒老师,有些校园内的奇装异服、怪异发式、脏话连篇、早恋及上网吧等现象已见怪不怪,学生身上少了几分纯真,多了几分庸碌,校园圣地少了几分高雅,多了几分低俗。世界上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没有不受共性制约的个性,抛开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对学生没有一定的合乎科学的要求,这种个性的发展只能危害社会,危害民族。孔子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贤德教育于今已相去甚远。作为教育主流的学校教育,作为有着扶正祛邪责任的教师在此时此刻更应该在为人师表的基础上,以礼仪之道,诚信之本,仁爱宽容之恕道来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然后再进行科学知识的引领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益的人、健康的人、完整的人,能够创造幸福的人。

3、民主与平等不意味师生间没有原则,没有距离。我们提倡教师不仅仅是教导者,同时也应当是学生的朋友,不但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学问上也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沟通中,我们将看到学生心灵中的最徇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享受着教书育人的乐趣。但民主与平等不意味没有原则,现在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称兄道弟,学生跟老师拉关系,老师跟学生套近乎,师生之间根本没有界线而言,教师威信扫地,对学生该管的时候不敢管,即使管,也不能恰到好处,学生也根本听不进去。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完全超出了民主与平等的真正含义和范畴,使真挚美好的师生关系流于庸俗,也令教育走进了怪圈。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中规定:不要与学生过份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重,而不是过分随便;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要求学生尊敬老师等条款应值得我们借鉴。新时代新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民主平等,却不是要混淆师生界限。无师道尊严,就不会有爱之当爱,严之当严的合理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正常而良好的教育。

4、严格要求正是爱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更主要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事。只有对学生付出真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但这种爱不是溺爱,纵容,更不是听之任之,它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学生是发展的群体,其思想尚未成熟,经验尚未丰富,认知尚未完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要求与指导,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业诸方面提出建议和规范。严格要求是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一个对学生的品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教师,只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是对学生的毒害,决不会是对学生的真正的“爱”。对于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流气、俗气、匪气视而不见,对违纪学生的行为不加以制止、任其发展的教师还要什么师道尊严?无从谈起。

三、 建构新师道尊严的主要途径

师道尊严要理解为先有师道,之后才有尊严。因此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长期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的思想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官本位”现象的耳濡目染,中国社会的重物轻人的传统,在教师思想上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彻底转变,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师生平等、民主观念。敬人之人是可敬之人,爱人之人是可爱之人,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树立师道尊严的第一要义。

第二要不断地学习,具有渊博的知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科学的、合乎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科学的基础知识。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兴趣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建立师道尊严的必要条件。

第三,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理念要求赋予师道尊严新的内涵,要求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这势必会让教师与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举动。以上本文所提到的一些负面现象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教育的理念可以变,教育的形式可以变,但教育的实质不能变。教育是育人的过程,培养人坚忍弘毅、修己敬人的宗旨永远不会变,这就更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摒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糟粕,继承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精髓。要教育学生学习祖先留下来的浩瀚博大的文化,用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来培养学生洒扫应对进退之学问,培养学生做人的学问,培养学生尊重传统及增进民族自豪感。现今社会种种不良现象和丑陋行为与我们长时间的丢弃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新的东西没有学到,好的东西又丢在一边,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在学校中开展以儒学为主的经典文化的学习应是当务之急。

第四,严肃校规校纪,严格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可能左右社会的大环境(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大气候,但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客观条件,营造一个小环境、小气候,让学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个可以加以调控的小气候,得靠一整套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体系、健康向上的校风来保证。要全员所管、管之当管,管之严管;要能够奖之当奖,敢于罚之当罚,鲜明而严格的“校风”看似无形实有形,它是外在的客观存在,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着明确的制约作用,对学生思想、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我们将民族和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具体化为科学的、严格的学生管理系统,而通过这一系统的作用,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习惯、个性,逐步完成客观的存在向主观的意识的转化。

总之,如果没有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怎能成为国家、社会、民族之栋梁?如果没有师道尊严,我们的教师怎能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没有师道尊严,怎能还纯净校园之本色?如果没有师道尊严,我们中华民族又怎能置于世界强国之林?故此,让我们永远记住,师道尊严不可丢!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