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三自”理念视野中的课堂教学
校长网 学校管理 学校文化 校长论文 课堂教学

“三自”理念视野中的课堂教学

作者:诸华平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659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5/11/23
分享到:
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有一个核心理念或价值观,它处于文化体系的中心,构成该文化的深层内核,决定该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学校文化中,校长的办学理念就是这样一个灵魂和核心,它能把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原则、行为规范等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基于对十余年办学实践的辩证反思,对办学体制转型的认真审视,对教育本质和规律问题的深层理解,我们学校提出了“自然、自主、自在”核心办学理念(以下简称“三自”办学理念)并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资深前辈顾明远老先生的亲笔题词。由此,我校力图以“三自”办学理念为统领,全面优化办学行为,全力打造办学特色。为了构建基于“三自”办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色,我们首先要立足“三自”理念的高度和视野对课堂教学进行再挖掘、再认识。
一、自然: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自然”的最初含义是指事物非他因而自有的状态,非他因指的是非人为的,自有的状态指的是本然状态,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由此可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就是要不断地揭示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人类对“自然”进行干预和改造就必须依据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立足宏观来看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学校教育所要追求的两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两个最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出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自觉遵循教育的两大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二是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立足课堂来看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不按规律办事,违背教育规律的课堂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最为典型的表现为三唯:唯教材而教,唯知识而教,唯考试而教。“三唯”教学一方面暴露了教学理念的严重狭隘,严重狭隘的教学理念在导致着教书和育人的分离;另一方面暴露了价值取向的极端功利,极端功利的价值取向在导致着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脱节。我们主张“自然”办学理念并有意识的把它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要让我们主观的课堂教学思想和行为符合非人为的本然的客观要求。课堂教学的非人为的本然的客观要求集中体现为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目前,人们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形成了五个方面的系统认识:一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二是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三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五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依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要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为学生真正理解、巩固和运用,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基础,这种直接经验,既包括学生的“亲身”经历,也包括学生的“亲心”经历,既包括认知层面,也包括情感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人类经验才能与个体经验相融合,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弘扬。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与实际脱节的做法,重视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相融合,加强直观教学和情景教学的策略在实践中的运用。依据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学习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基础,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偏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或忽略思想教育的做法,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科德育的有机渗透,同时也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性、激励性评价。依据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一方面,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克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演绎、知识体系的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课堂教学活动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专家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是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占25%,非智力因素占75%,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开发”的误区,重视对理想、信念、毅力、兴趣、好奇心、想象力等丰满人性的揭示,促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的转变。依据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最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课堂角色的“错位”现状,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变单向互动为多向互动,促进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二、自主: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的本意是自己作主。把自主和学习联系起来的“自主学习”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学习是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从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来看,教师的教不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学生“自主性”的学才是决定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从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来看,自主学习不仅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而且贯穿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自主性品质的培养和人的终身发展来看,肖川说:“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重心就在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养成学生的自主习惯,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品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促进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状况如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视点进行观察和评价:(1)课堂中,教师角色的扮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灌输者、霸权者、师道尊严者?教师有没有能够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2)课堂中,学生能动性的体现。一是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哀莫大于心死”,学习之哀就在于学习者没有自己的学习欲望,学习欲望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和对具体学习内容的情感激发基础之上的。学生对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程度越高,其对待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即维持学习的动力就越强;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的主导和引导越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就越强。由此可见,课堂中,学生学习欲望的外在表现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越强,自主意识越强。二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当教师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后,学生如何来支配时间、主宰空间?既需要教师主导作用作基础,更需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支撑,如果没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撑,还给学生的时间就会被浪费,空间就会被闲置,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落实就沦为形式。三是学生学习精神的张扬。“未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能提出新问题,它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倘若他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其知识就是死知识”。“学习是一种向前发展的动力,学习不仅是继承前人的经验,传承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组建新的知识结构,创造新的社会需要的知识成分,从而很好地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上论述揭示了一个公认的道理: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就必须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教师的教来说,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对学生的学来说,获取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学习方法的获取不仅可以不断增强学生摆脱依赖教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更能够形成持续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蕴含在知识形成的演绎过程之中,学生只有自主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演绎,其识记、分析、判断、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总结、概括、运用等学习方法才能不断内化,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增强。(3)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主体发挥的促进程度。教师的主导角色在时间和空间的占用上是否得当?教师的主导进程是否顺畅、自然?教师的主导策略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
三、自在:课堂教学要生成学生愉悦感受。
讲到“自在”,我们会不知不觉会联想到一些相关的词语,如:自由自在、逍遥自在、优游自在、悠闲自在等,人会因自由而自在,因逍遥而自在,因优游而自在,因悠闲而自在……。自由、逍遥、优游、悠闲等所表现的是个体生命对自身身心的愉悦感受,从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自在的源头:心灵充实。自在的反面是“不自在”,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不自在”,我们有的时候会因空虚而不自在,有的时候会因失落而不自在,有的时候会因愧疚而不自在,有的时候会因厌烦不自在,有的时候会因负累而不自在……。空虚、失落、愧疚、厌烦、负累等所表现的是个体生命对自身身心的焦虑感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揭示出“不自在”的根源:心绪纠结。由此可见,所谓的“自在”和“不自在”就是个体生命对自身身心的主观感受,当一个人对自身的身心产生愉悦、积极感受时,就会感觉到学习、工作、生活的美好,就会激发出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高涨热情和积极追求,反之,就会导致患得患失,甚至迷失自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所要追求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乐在其中。要让学生乐在其中,就应从学生“因何而乐”出发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因何而乐?首先,因学得有趣而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有趣,教师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学习内容的活化程度即注重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心理特征等各种因素的紧密结合;二是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活化程度即注重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情感参与与思维参与)。以上两个方面的活化要求教师在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学情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次,因学有所成而乐。“成就感”是一个人取得成绩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的感觉。学生是有差异的,不能像铸造工业产品一样按同一个模型铸造,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学生是有潜能的,学校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蕴藏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指的是让所有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得到独特而多元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和潜能,要通过体现分层教学和实施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手段,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再次,因生态良好而乐。“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水域广阔、没有污染的自然生态中,鱼儿才可以自由欢跃;在天空高远、风和日丽的自然生态中,鸟儿才可以自由飞翔。只有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而言,宽松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人格和尊严得到切实尊重的课堂,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坚持“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施加“激情和爱心”的教育影响,感染和激发每一个学生,创设“开放和自主”的学习氛围,肯定和张扬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心灵自由和智慧迸发开辟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