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长高峰论坛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从“顺”与“不顺”看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校长,校长网,课堂评判标准

从“顺”与“不顺”看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作者:刘金玉 泰兴市洋思中学1436次查看
发布时间:2014/1/17
分享到:

近日,笔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参加活动时听了一节示范课《特殊的葬礼》。课分为四个环节:一、让学生回答葬礼的特殊之处。二、让学生先后说出“这是一条的瀑布”。三、让学生看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地球灾难的图片,并说出自己的感想。四、布置作业;按照教师的格式要求写一封“葬礼词”:过去,你是的瀑布,而现在,你又是的瀑布,我们人类将。

评课时,这节课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赏”:学生在上课的全过程都在看书、看图片、读书、思考、说答案、谈想法。许多人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这就是感悟、体验,这就是放手、互动,这就是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最充分体现;教师全过程出题、组织、解决、提供,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微笑教学,激情四射,适时板书,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是还权给学生,这就是教师成为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的表现,这就是互动、研讨。整个课堂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地去思考、回答问题,答案之正确,声音之响亮,发言之踊跃,气氛之活跃,可以说是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可笔者认为,这是一节“课改”课,但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改”课。因为这节课上得太“顺”了,换句话说,“顺”会导致“虚”,“虚”就会使学生学不到东西,教师的作用得不到真正发挥。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谈谈好课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一节好课必然是既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能实现高效率的课。

在上课时,我们看到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八开正反预习纸,其中有书本文字,有预习性问题(上课出现的问题都在其中):有提示性答案,有文本背景知识的介绍,有填空题,有问答题,有默写题,有选择题。私下打听学生用了多长时间完成,学生说45分钟。学生上课为什么这么“顺”?由于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精心“预习”,一定要把每一道题弄“准确”,无任何“讹误”,又是查找资料,又是抄阅答案,又是比照他人意见,不一而足。自然,通过“预习”,学生“完全解决”了课堂问题,课堂自然“顺”极了。但这种“顺”的背后是什么?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新课改的目标是课堂“高效”,而不是通过“预习”的成功,以牺牲学生的时间为代价而获得课堂的“顺”,从而赢得课堂的“成功”。过分强调课前“预习”,不但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增加,反而掩藏了“问题”,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第二,一节好课的课堂问题必然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过于简单,更不能是课前“预习”的重复。

本节课,教师按照课前预习题内容安排课的程序,所讲内容皆是学生课前“预习题”的再现,未能对所提问题进行深挖也提升。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已无任何新奇感可言,表面上学生回答踊跃,实际上只是在进行简单重复。再加上所出问题都是学生只要看了课文,或只要浏览,或不需看课文就能解答的。由于“简单”而造成了无用的“顺”,这种浅显的“顺”,于教于学都是无益的。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该出场时才出场”的课。

课堂本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但本节课中,教师没有相信学生、期待学生、放权给学生,而是提供太多、告知太多,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只是一味机械地模仿,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也失去了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如教师讲到瀑布时,不是先让学生自己想象景象,而是先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在何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瀑布有深刻的印象,不是先让学生自己读书,而是自己先范读,再让学生来模仿读;教师为了让学生走出课本,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不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而是请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几幅图片,而图片下又有文字介绍,如“白色垃圾,污染水源”、“乱砍乱伐,群山荒芜”等,学生完全在教师的给予、提供、包揽中完成学习,课堂之“顺”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顺”是原始教学的变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一堂好课,必然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发展。

从表面上看,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好像都在动脑、都在举手、都在回答。但除了积极发言的学生,有许多学生从未举手,老师也好像视而不见。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也未能及时发现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总是一味顺从学生,一味迁就学生。尽管学生回答平平,教师仍是生时每刻不忘表扬、肯定、激励,教师俨然成了“好好先生”。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上的“顺”不一定是好事。“顺”有可能是学生负担加重的结果,是教师忽略学情的结果。事实上,“没有问题的课”是真正有问题的课。教师之为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真问题,发现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施教;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深到深,从散乱到系统,从“无情”到“有情”的过程。

有了问题,课堂有了“不顺”,怕什么?这正是教学的“资源”,这正是教师本领的表现,这正是学生提升的内容。怕就怕没有问题。即使没有问题,教师还应制造“问题”,挖掘“问题”,制造“障碍”、从“顺”处,制造出“不顺”。举一而能反三,由浅而能入深。有时我们教师还要故意找“茬儿”,宕开一笔,“诱”生深入,“促”生思考,从而使简单问题深入化、系统化。当学生不解时,教师再“诱导”。教师的“诱导”一定要安排在学生回答之后,等问题暴露了,教师才出场。从“不顺”中得来的“顺”,才能使教学达到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质量真正得到提高,教师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意见反馈 |联系访谈 |客服电话:400-0711-222(工作时间9:30-18:30)